糖尿病教案

2020-03-03 21:13: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糖尿病教案

主讲人:突泉县中医医院—贾淑敏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为 1 - 2 %, 老年人发病率更较高。解放以来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日渐增多。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在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 糖尿病分型: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 Ⅰ 型糖尿病)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 Ⅱ 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娠期糖尿病 * 妊娠期糖尿病系指在妊娠时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妊娠期糖尿病人分娩后的转归不 尽相同,须重新检查确定。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三、自身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 β 细胞抗体

四、继发性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病理】 •

病理解剖:

胰岛 β 细胞数量减少。 •

α 细胞相对增多。

以上改变以 1 型较显著, 2 型则较轻

3、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

4、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硬化,无特异性。

病理生理: •

糖代谢紊乱: •

脂肪代谢紊乱: •

蛋白质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 二感染:由于蛋白质分解增多,导致抵抗力下降,常有皮肤、尿路、呼吸道感染,部分病人以反复感染作为首发表现而就诊。

三、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高渗性昏迷

四、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引起心、脑动脉硬化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

微血管病变:主要是引起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神经病变:主要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感觉异常多见。 【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空腹静脉血血浆葡萄糖正常浓度为 3.9-6.1mmol/L ,当多次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可以诊断。餐后 2 小时血糖 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如果高于 11.1mmol/L(200mg/dl) 可以诊断糖尿病。

二、尿糖:仅尿糖阳性不能确诊糖尿病,故为初步筛选糖尿病。

三、糖耐量试验 口服法( CGTT )为确诊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正规试验步骤为先测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 75g(12 岁以下为 1.75g/kg), 服糖后 1 , 2 , 3 小时重复测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200mg/dL) 即可诊断糖尿病。

四、胰岛素释放试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症状+ 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 即可诊断糖尿病;

2、无症状时, 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 和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mmol/L 即可诊断糖尿病; 二鉴别诊断:

一、肾性糖尿 系肾糖阈 过低所致,特点为尿内葡萄糖阳性但不伴有高血糖,而且没有明显能量代谢障碍或紊乱。

二、滋养性糖尿 在少数 “ 健康人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肝脏疾病、胃肠短路术后的病人,在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尤其单糖和双糖后,由于吸收过快,可能出现短暂的糖尿。 【治疗】

目的: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治各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控制目标:

治疗措施:“四驾马车”方案

一、一般治疗 教育病人正确地认识及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教会病人掌握自我监测手段,能正确地调整饮食和使用药物。会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等,使病人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疗,以争取较好的予后。

二、运动疗法 增强体力,调整体重,提高机体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应合理,长期进行。

三、饮食治疗 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无论是那型,病情的轻重,是否用药,均应长期进行。治疗的关键是定时定量进餐。

总热量=标准体重×成人需要量(与活动量有关)其中碳水化合物占 60%,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再转换为克(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除以4,脂肪除以9)最后按餐数分配,常用1/

3、1/

3、1/3或1/

5、2/

5、2/5等。

四、药物治疗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

1、磺脲类降血糖药物 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适应证:禁忌证: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 ① 优降糖 ② 糖适平

2、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促进葡萄糖酵解和增强胰岛素。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

(二) 胰岛素治疗 适应证 ① 全部 Ⅰ 型糖尿病。 ②Ⅱ 型糖尿病人中其他疗法控制不良者。 ③ 有急性代谢性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 ④ 处于严重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 ⑤ 合并妊娠。胰岛素剂量必须个体化, 差异非常悬殊。约每 3 - 5 天调整一次。开始时普通胰岛素约 20u/d ,分三次餐前注射。在肾糖阈较稳定的病人可以用餐前尿糖阳性程度估计胰岛素剂量,每 “ + ” 约用 4u 胰岛素,以后按疗效进行调整。为了防止餐后高血糖,一般每餐前 15 - 45 分钟钟皮下注射。 预后

早期开始有效治疗,预后良好,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脑和肾并发症,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较人群为高, 60 岁以后发现的患者预后较差。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教案

糖尿病宣传材料及教案

妊娠糖尿病——文字版教案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教案

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教案

糖尿病工作总结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教案.doc》
糖尿病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