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巷

2020-03-02 03:11: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雨中巷,伞下人,诗间意”

——《雨巷》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导入:

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浸的青石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诗人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彷徨,追寻日夜盼望的丁香姑娘。一场细雨,一场邂逅,惆怅而忧伤。下面我们就感受这美丽的邂逅。

二、“读”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配乐)

2、生读(配乐)

三、伞下人

1、这节课我们就用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什么是意象。就是注入诗人直观情感的人和事。 所以诗歌中有?

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雨中巷、伞下人

2、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诗歌一个特征是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边读边想象。

“这是一个怎样的丁香姑娘”。(她可能穿着怎样的衣服?长发还是短发?) 明确:一种淡雅、忧伤、、含蓄的东方姑娘。(生说一说、评一评)

3、依据在哪里?丁香?

4、你觉得丁香和这位姑娘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第二节)

不仅是外形、颜色,而是精神上的共同点。

“丁香一样”颜色?芬芳?(气质:唯吾德馨;万古流芳;流芳百世) 明确:丁香姑娘的发自内在的超凡脱俗美才是作者所追求和期待的。

美在内在气质而不是外在。

像一幅微微泛黄的水墨画,在江南的悠长、悠长的小巷,无边的细雨中,一个女子,从雨巷的那边缓缓走来,携着丁香的幽香,她好像在想些什么,又好像不是,像梦一样地飘过,走远,消失在古旧的小巷尽头。(视频)

5、诗人将这么美的丁香姑娘写出来,我们就读读她。

2、

3、4节。

指导朗读:总体语速要:舒缓。 落到细节,第二节:“丁香、她、

第三节:像“我”一样

6、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你觉得这位姑娘在作者眼里是意味着什么?

理想或爱情或美的化身。

四、雨中巷

7、为何作者将这么美的姑娘置身于这样的潮湿、阴暗、湿哒哒的雨巷? 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雨巷,雨巷是愁苦的指,雨巷多长,诗人的愁苦就有多少。

雨巷从开篇到结束,也就是诗歌的主旋律是失落、忧伤的。

8、是否一直忧伤的?结尾“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和开头的重复?

他仍然是渴望的。在失望之后,还在继续希望。 希望——失望——希望。(独特魅力)

五、诗中意

9、诗人借雨巷表达了什么?(主题)我仅仅是在找这个姑娘吗?

主题:

1、政治诗:“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这一角度来解读的话,它就是一首政治诗歌,它当时革命青年面对革命失败的一种心绪反映,这些革命青年因为找不到革命的出路而彳亍彷徨。

2、爱情诗:到“我”对爱的追索与向往,憧憬与期待,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莫名的希望、无奈和甜蜜的忧伤。

3、哲理诗:“我”寻找姑娘的轨迹,正是人生寻寻觅觅的隐喻,而诗歌中的“我”则是人生中的求索者。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

4、心理诗:心怀希望、向往幸福、向往快乐、战胜困难是人类共有的目标。当困难来临、愁绪充溢着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一份能够解脱愁苦的“心灵鸡汤”,这也就是我们在凄苦的雨巷中所要追寻的“丁香姑娘”。

总结:从心里学解读,人的内心感情不可能是单纯唯一的,那是的戴望舒是一名进步革命青年,积极向上、感怀天下,渴望通过改变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但是即便表象如此却无法掩饰由于现实残酷和情路的坎坷而给其内心所造成的创伤。也是源于此,《雨巷》绝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爱情诗,其中还蕴含着太多无法剔除的复杂心理。也许正因为有这么多情感在诗人胸中交汇、碰撞,才造就了如此名篇。

六、拓展延伸

所以说一次细语中的邂逅不仅仅是爱情,还可能是追求和向往。

我们说能够读书味道的诗是首好诗,让每个年代的人都能读书味,感受美的诗就是经典了,经典就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这样别致的美感,跟作者选取的独特而经典的意象相关。作者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共同创设出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意境”

法国 波得莱尔也有一篇美丽的邂逅。大声地读一读,这一次邂逅, 你觉得这首诗和作者的这一首,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直白,一个含蓄。(意象的方法) 好在哪里?

七、总结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却我们懂了,感觉到了。

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的流动、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 而不可得的寂寞惆怅的情绪体验。

“雨中巷,伞下人,诗间意”

——《雨巷》教学反思

在初中时,学生对古典诗词背诵比较多,但是在对现代诗歌赏析这一块,还出于混沌状态。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注重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情境美,

另外,“授之以渔”,把本首诗作为一个范例,希望在引导他们欣赏诗歌情境美的同时, 渗透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从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 这点,我觉得应该也是这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 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 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过视频情境帮助学生 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始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这点,自认为是做得较好的一点。

然而,本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断探索。首先,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对于《雨巷》这首有着朦胧凄迷的优美意境的诗歌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赏析《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 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进入诗歌赏析前,先用有关江南的诗句和景物导入《雨巷》,目的是能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创设江南小巷的情景,这对学生学习《雨巷》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并且在朗读课文时,

通过播放雨巷课件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 ,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意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注不够,虽然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学情,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木然。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来说,这种文体显得曲高和寡。 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诗歌,而不仅仅只是听教师赏析,还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雨中

雨中即景

爱在雨中

雨中枫叶

雨中落叶

在雨中

雨中有感

在雨中

在雨中

雨中情景

《雨中巷.doc》
雨中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