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班答案

2020-03-02 06:47: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上饶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周语文周练卷(文零、理零)

1.A 内帏(wãi)

2. B项, “咤”应读“zhà”。(A“槛”多音,B“孱”多音,另一 càn孱头) 3.A(B簇cù 拥,C笨拙zhuō,D漱...shù 盂yú)

4.C (A俨然yǎn B茗 .míng碗D模样mú ) 5.C(A威吓hâ B炮páo烙luò ...D形骸hái 朱拓tà) .6.D

(解析:A项应为“仓皇失措”;B项应为“不计其数”;C项应为“唉声叹气”) 7. A (解析: B告诫、相形见绌 C诡秘 D桌帏) 8.A (解析:装饰,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妆饰,打扮。简洁,(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简捷,直截了当,形容做事、说话不绕弯子。

9. B

(解析:“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①句中“环境恶化”应该控制,所以选“遏制”。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②句中“维持”的应该是“秩序”,而非次序。

③“擅长”和“善于”都是“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思。但“善于”的宾语一般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擅长”宾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0. B (解析:B项,“总角之交”指少年时期就很要好的朋友。句中是说我俩从读大学认识的,不合语境。A项,“纨绔子弟”指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C项,“俯拾皆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找。D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A、C、D三项均使用正确。) 年龄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幼儿(2~3岁)——孩提;

儿童(7岁----8岁)——垂髫; 少年(11-12)泛称——总角;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二八年华;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11. C,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句子详见必修三第99-103页的“名著导读”。

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又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无法应付。

12. D,(A句式杂糅,B.否定不当,C否定不当)

13. A,句子详见教材和必修三第99-103页的“名著导读”。B句号在后引号里面。C两处问号改句号。D括号放在后引号外面。

14. D 解析:A“他说”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B感叹号改逗号,句号改感叹号。C第二个逗号改问号。

15.B,详见教材 16. B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A项,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形容对象错了。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D项,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形容对象错了)

17. C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A如期而至:按照约定的期限到了。褒贬使用不当。B垂询,敬辞,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搞反了对象。D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形容对象错了) 18.D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A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不合语境。

B瓜田李下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C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

19.B 颐指气使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A安步当车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而句子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不合语境。 C弹冠相庆是贬义词,感情色彩用错。D 蓬荜生辉是谦辞,指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只能出自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20.B乐此不疲对某事特别爱好,精力为之贯注,不觉得疲倦

( A一念之差: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很明显用错。C拍手称快 :鼓掌欢呼,表示非常高兴。多用于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或事情的结局称人的心意。D功败垂成: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 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解题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 ①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 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 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 三是为人物刻画做铺垫,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 四是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 五是深化主题。

21.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3)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2.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3分)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3分) 23.原因有:(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责任;(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

分析原因:(1)海龙的爸爸生病了,一家人的生活产生困难,海龙决定承担起这个责任,何况家里只有他能有这样的能力,说明海龙是一个懂事而有责任感的男孩。(2)海龙喜欢一年四季在海水里洗澡、潜水,无论是怎样的天气,海龙一点都不会害怕,这说明,常在海水里浸泡的海龙,熟悉水性更熟悉这里的鱼性,艺高胆大,所以海龙有完成捕捉尖头鱼的本事。 24.要求:结合诗句刻画人物形象。

★以描写为主,不能写成人物述评。★符合诗歌情境—

衣着打扮:身披蓑衣,脚穿芒鞋,手拄竹杖。

动作:吟诗啸歌,徐行, 心理:莫听 何妨 谁怕?轻 环境:下雨,雨打竹林 想象:脸,眼睛,神情

例文: 风萧萧,雨潇潇。风雨中走来一清瘦儒者。他披着蓑,戴着笠,拄一支竹杖,踏一双芒鞋,鞋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水。雨打林叶,亦打湿他的脸颊,那瘦削的脸上,消退了少年得意的张扬,多了一些历经沧桑的沉稳。眼神却格外的清澈明亮,仿佛能穿透这苍茫雨雾。雨更密集了,行人纷纷仓皇奔逃。他的嘴角扬起一丝不羁的微笑,风雨又如何?心若安好,便是晴天。徐徐地穿行雨中,且走且停,时而拈须沉吟,时而放声长啸。没有官服蟒袍的华彩,没有厚底朝靴的舒适,没有高头大马的轩昂,而心灵,却得到了最自由的释放。泥泞的黄沙道,记住了这帧布衣青袍、披蓑戴笠的身影,历史将它供在宋代文坛的最高处。

产房夜零班人员岗位职责

高二年级零班第四次周考试题(.4.19)

学校秋季高一招收8个班(其中2个零班,

学校秋季高一招收8个班(其中2个零班,2个传媒班)

江西省上饶中学_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奥赛班)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零班答案.doc》
零班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