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传统民俗

2020-03-02 20:00: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德州的传统民俗

我的家位于德州市陵县,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我对我的故乡有着独特的感情,下面然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的北大门。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她北依北京、天津,南临省会济南,西通山西煤炭基地,东临胜利油田,处于沿海到内陆的过度地带,具有沿海、内陆双重优势,发展空间广阔,经济环境优越。德州历史悠久,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明朝洪武七年始终称德州,民国元年称德县。1946年解放后定名为的德州市,994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城区。德州物产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众多:德州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鸡、德州黑陶、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印花蓝市、庆云草帽辫、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鲁北白山羊等等。德州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遗迹。苏禄王墓、平原文昌阁、千佛塔、陵县神头汉墓群、邢侗故居、乐陵五家冢遗址等历史遗迹,无一不在诉说德州厚重久远的历史,刘关张桃园结义、东方朔智勇故事、颜真卿为官佚事,无一不在传诵德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德州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腊月23谓之小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扫屋子、院子。 腊月

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桌子上摆有熟肉、油炸物、点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盖菠菜叶谓之青头。另外还要置酒上茶。新近老了的人单独祭祀,三年后方上家堂。屋门外设一祭桌供天地三界。都要上香烧纸。贴春联。中午12点之前请老的少的家来。然后点鞭炮,一家人(分家过的兄弟都围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下午包饺子,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烧老牛。晚上继续包饺子,守岁(守家堂)。一夜不关大门,门槛放一细木棍或秫秸。把扫麈藏起来。零点放爆竹。

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不能拉风箱,因此前一天必须选好柴禾。(当然现在有的用煤气炉,但是农村烧柴禾的仍很多)煮熟饺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吃饺子。吃完饭,年轻人拿着一叠烧纸去拜年,按关系近远。五府以内的进门后,先烧纸磕三个头祭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完五府内的再拜队里、村里。中午仍吃饺子。下午4点送老的少的(送之前要沏茶满水),回来撤供。晚上仍吃饺子。一般早早休息。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先姥姥、姑亲娘姨、丈人家。初六后朋友。一般初六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逛灯会舞狮子吃元宵撒起棵。至此年味渐无。

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

一、木偶小戏

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木偶小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王小打老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李翠莲上吊》、《进香还愿》……等。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

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搭连,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两人互相使绊,翻滚在地,干净利落,不露破绽,博得围观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时,艺人头从大褂衣襟下钻出,假二人上半身横背在艺人背后,向观众要钱。这项技艺非常吃力,人们纷纷给钱相助,一场下来,运气好了,也能收得块儿八角,为了卖艺糊口,演出一天,当黄昏收场时艺人已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变戏法

“民间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魔术多是在剧场舞台上表演,观众距离远,并且常借助于幕布,灯光、电子道具……等,艺技逼真,而民间戏法则在街头撂摊,没有任何遮蔽,前后左右都是观众,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全凭艺人手疾眼快,技艺巧妙,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实在不易。

四、玩猴的

艺人手牵猴子,小叭儿狗,背着简单道具,在庙会、市场、街头撂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牵着猴子,还拿着小鞭子(猴子性野,淘气好动,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从小训练,它懂主人的话,艺人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如: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子,在杆子顶上坐着,端着盘子给观众要钱„„等。小叭狗会蹦、会跳、会坐、会立、会作揖、会拜谢、会钻圈、会跳圈等。艺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连说带唱,使观众开心一笑„„

五、拉洋片的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这种街头文艺,历史较短,产生与清末民初。德州拉洋片始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在药王庙会和城隍庙市场西跨院演出。所谓洋片,是把彩印的画片、镶在大镜框内,再吊置在大木箱里,由绳拉动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撑,木箱正面有三至四个小窗口,小窗口前放一长板凳,观众坐着,眼睛正好贴在小窗口上,透过凸透镜片,看到放大的画片。艺人站在大木箱一侧,侧面按有木架、架上装有锣鼓和小镲,鼓键子锣锤与小镲,用红绿彩绸系在一起,一手拉动彩绸,即可打击。放片时,艺人一手拉动上下换片的小绳,一手拉动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的说唱而有节奏的伴奏 介绍风俗习惯总是有先有后,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陵县的民俗:剪纸(包括剪纸、刻纸、撕纸、烫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她优美而朴实,也是广泛流传于陵县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过去农村的生活贫乏单调,在劳动中,手巧而智慧的女人便创造了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通过剪纸人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裁技艺的加工,把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情趣盎然。

剪纸作品的题材很广,小到花鸟鱼虫动植物的形象,大到山水风景、戏曲人物和传统故事。平常人们就喜欢贴几帧剪纸来美化居室环境,到了春节,更是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红红火火过大年,这和贴春联、挂红灯一样,成了装扮节日气氛的一项重要方式,主要内容是“福”字、“聚宝盆”、“财神进宝”、“平平安安”、“六畜兴旺”,此外,还有如马年的“马到成功”、羊年的“三羊开泰”、鸡年的“大吉大利”等等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图案。

结婚办喜事,人们喜欢用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双“喜”字,贴在门上、窗上、陪嫁的器物上和新房的墙壁上,表示喜庆并象征幸福。这时所剪裁的主要是“喜喜”并配以各种祝福喻意的图案,如“鸳鸯戏水”、“双喜临门”、“锦上添花”、“并蒂莲花”、“牡丹报喜”、“双凤戏牡丹”、“二龙戏珠”、“喜上眉梢”等等。

流行本县的大鼓书,多为西河大鼓。开说时,说书人右手执鼓槌,左手执铜键,旁有一人伴以三弦,有说有唱有动作,很吸引听众。建国后,为了使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县文化部门将全县说书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鼓书队,每到冬、春农闲季节,他们到物资交流大会、集市和串村说唱。说唱的内容先是“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杨家将”等,后改说现代小说《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于我县东部糜镇、宋家、滋镇、义渡、郑寨、神头等乡镇。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据老艺人王正成介绍,蹦鼓舞在元朝时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享受用的。舞队并不庞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

四、八或十二个童男舞鼓,

四、八或十二个少女舞扇,另有一个翻穿皮袄手持甩子的鞑靼人,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任意戏弄其他角色。随着元朝的灭亡,这个角色由尊至卑、由正变反、由俊变丑,但衣着打扮始终未变,是元朝统治者的代表,据此,蹦鼓舞源于元朝无可置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文娱形式,在发展提高蹦鼓舞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荷花灯、霸王鞭、跑驴、武术、高跷等秧歌混编。解放后,有的又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增添了说唱形式,歌唱党的好领导,歌唱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通过各类舞蹈、秧歌等形式的混编,各界代表人物的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秧歌队伍之大,有的上百人,较大的村镇达

三、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如“跑圆场”、“四门斗”、“十字街”、“剪子股”、“龙摆尾”等。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太平车”、“跑驴”、“舞狮”、“清唱”等轮次出场表演。

蹦鼓舞有史六百年来,经久不衰,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地组织起秧歌舞队,走街串村地表演,相沿成俗,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整理后的蹦鼓舞分舞伞、鼓子和扇,以鼓为主,伞、鼓、扇相互穿插舞扇者的动作为:碎步跑、扭十字步、小射雁跳。

蹦鼓舞以蹦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大而节奏性强,在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领伞为前导,随着节拍,伞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蹦跳扭打,变换着队形,摆出各种阵法,行如游龙浮云,跳似丹凤如林;气势恢弘,刚柔相济,时而象黄河咆哮,时而如流水潺潺,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陵县民间传统文艺主要是秧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凡举办秧歌的村庄到邻村去跑场,俗称“散灯”。秧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舞者双足踩在

二、三尺高的木腿上,身着戏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表演各种动作。秧歌进村时,随着锣鼓节奏,在打伞的指领下,秧歌队前后穿花,路线复杂曲折,分合有序,谓之“跑圆场”。圆场后再“过对”,进行“捕蝶”、“摸鱼”、“跳桌子”、“劈叉”、“翻筋斗”等单项表演。舞艺高的秧歌队,还在出村时表演叠罗汉。人上叠人,叠到

三、四层,最上一人超出屋顶。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出生地滋镇,我最钟情的土地:滋镇各称来源于曹操。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驻兵达两月余,对滋镇民风盛赞有加。人们据此命名为兹博店,后沿变成滋镇。 对曹操在此驻兵两月,当地人对曾编出顺口溜:“神头七十二冢,滋镇七十二井。”其背景是,神头镇和滋镇相接,神头镇有汉富平侯家族墓冢72座。据史书载,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官渡战败,不久病死,其三子袁尚继位,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自称车骑将军,率兵与袁尚争冀州。袁谭不敌袁尚,投降曹操,引曹兵攻袁尚,袁谭又阴收袁氏旧部,图谋自立,于是曹兵转攻袁谭。《三国志?武帝纪》:“谭惧,拔平原,走保南皮。十二月,公攻入平原,略定诸县”,“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建安九年(204年)十二月至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率兵到平原,而且“略定诸县”。此时曹操屯驻滋镇,是为征袁谭。

平原大墓特点是复土筑成的倒斗形,盗墓者一般是打洞进入墓室,揭开棺椁,盗走值钱物品。这些洞就像一眼眼井。时曹操盗挖神头汉墓,当地人敢怒不敢言,只好哄传曹操挖了72眼井,于是就有了“神头七十二冢,滋镇七十二井”的传说。这一传说曲折反映了曹操的盗墓行为。

曹操在滋镇盗墓得手,未受阻拦,于是一时兴发,吟道:“兹人无止境,博大宽无边”,赞扬滋镇人忍让为怀的精神。后人根据这句话把滋镇叫做兹博店,后演变成滋镇。

这就是我家乡地名的由来,我的家乡民俗甚多,我没有能力进行一一介绍,希望你能谅解,有时间来这里走走,你会感觉到真正的乡土气息!

民俗 传统民俗

传统过年民俗诗歌介绍

寒假传统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展示传统民俗生活的样态风格智慧

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游戏有好多种

我们的民风民俗—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

民俗

民俗

民俗

德州振华

《德州的传统民俗.doc》
德州的传统民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