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县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2020-03-03 03:59: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 绪言

一、教学实习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1、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为后继课程做准备。实习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使我们知道了以后工作的基本思路。

2、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方法和基本程序程序。初步掌握1:5万区域地质填图整个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

3、通过各种图件的编辑和区域综合地质填图教学实习报告的编写,使学生初步学会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和编写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工作和方法。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专业基本工作方法。 5、实习结束后,完成以下任务:

(1)、区域综合地质填图教学实习报告一份(1人1份) (2)、实习区1:25000区域综合地质图一份(1人1份) (3)、1:2000测区综合地层柱状图一涨(1人1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1人1份)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记录表、标本登记本 (5)、岩矿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二、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完成情况

本次实习是我们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在第三学期室内教学实习结束后,进行为期5周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教学实习。主要是以班为单位,我们班由陈志学和赵雪琼老师带领。

这次实习基本达到了教学实习的目的,使我们基本掌握在野外观察、分析各种地质现象的方法,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灵活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又积累了社会经验。我们也知道了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整个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了解了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测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一)、地理位置

实习地区云南省昆明市北西100公里的楚雄洲武定县近城镇西起狮子山,东至文笔山;北起洒普山,南至后冲。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大约100平方公里,地理左边为东经102度22分36秒——102度27分40秒,北纬25度30分——25度35分。

(二)、交通

测区地处武定现成进城镇,有昆明—武定—渡口的主干公路,武定—罗次直线公路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如图:

(三)、自然地理

测区为云贵高原之山间盆地,东有文笔山(2220m)、西有狮子山(2421m)、北有洒普山(2279 m)。山脉总体走向北东—南西,武定盆地位于其中,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河流主要有菜园河,西村河,二者在旧城交汇形成盘龙河向东流入掌鸠河、汇入菩渡河后进入金沙江。

(四)、气候

测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据武定县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在七月,达34.5度,月平均温度20.7度;最冷在每年一月,最低温度-6.4度,月平均温度7.4度;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气候干湿季节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此外就大范围讲,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

(五)、经济 实习区内村镇密集,人口稠密,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彝、苗、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农产品,坝区以稻谷和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薯类为主,次为小麦等农作物。武定属于贫困县,县城附近经济相对较发达,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工农业均欠发达。

武定县城之西的狮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松柏苍茫、古书参天、兰花飘香,春来牡丹吐艳,冬时梅花娇艳,又古刹深藏、宝阁凌空、瀑布飞溅、蛇石险峰。相传明惠得帝曾来此避难,削发为僧,实为昆明市西北较近的旅游胜地。

四、以往工作情况

1967—1992年,云南省地矿局二区测队、十一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地质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建材301队等单位先后在该区进行过地质工作。主要地质成果有:武定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磷矿踏勘简报、武定大矣波钻矿点踏勘简报、武定狮山磷镁矿踏勘简报、云南省武定狮山石棉矿马家营矿段补充勘探报告、云南武定近城镇钛铁砂矿大矣波矿段详查报告、云南武定白邑村矿段普查报告、1:20万武定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1:5万武定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等。

第二章 地层

测区内地层出露较安全,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等地层,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从新到老叙述如下:

(一)、震旦系

仅出露上统灯影的

二、三段,主要分布于测区北西角的诘家村一带,各段岩石特征组合如下:

1、灯影组二段(Z2d2)

中上部为浅灰—灰色夹浅肉红色中厚层状与块状粉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下部夹少量灰黄粉沙岩,上部偶夹灰白色薄曾层状硅质岩及砾屑白云岩,白云岩发育水平纹理及其波状纹理,局部具缝合线构造。总体上:由下至上以灰色、浅肉红色为主变为灰色为主,硅质含量由无至含少量硅质闭块至夹硅质条带的变化特征。含有少量的藻类化石。总体表现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测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00米。

2、灯影组第三段(Z2d3)

中、下部为灰黄—褐黄色薄层状粉沙岩,石英粉沙岩,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偶见胶磷状结核,具球形风化;低部为深灰色胶磷矿中—粗粒硅质砂岩,粉沙岩,具粒序层理,层面上见小壳化石,有 Ovalitheca mongorica Circothecasp.;上部在吉家村一带有露头,为黄灰色薄层状含海绿石石英粉沙岩,偶见胶磷状结核,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小壳化石,有Turcutheca,Circotheca sp.,据其岩石组合及其生物化石特征属陆地近宾相沉积,本段下伏层的接触面呈波状起伏,接触面上可见1—2mm厚的赤铁矿分布,局部具浑圆状的白云质细砾石,显然该接触面为—沉积间断面,厚度35—71米。

(二)寒武系

测区内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西边,由下至上山露有下,中,上三个统,分为六个组,其中上统保存不全。

1、下统(∈1)

寒武系下统分为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共三个组。 (1)筇竹寺组(∈1q)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部八道弯段与上部玉案山段两个段。 八道弯段(∈1q1)

下部为黑色薄层石英粉砂岩夹页岩;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粉砂岩,具顺层虫构造;上部为黑色薄层灰质泥岩,含少量三叶虫Mianxiandiscus sp;古界形虫Kunmingella douvillei等生物化石。据其岩石及生物化石特征属滞流海沉积。

玉案山段(∈1q²)

为灰褐—灰黄色页岩褐—姜黄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部夹灰黄色白云质粉砂岩及少量灰黄色薄层细粒长石细砂岩。含丰富三叶虫化石。有Wutingaspis tingi,Kunmingella maxima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陆棚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85m。

(2)沧浪铺组(∈1q²)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部关山段与上部乌龙篝段两个段 关山段(∈1c¹)

为灰—灰褐色厚—块状细砂岩、石英细砂岩,发育大型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下部具—层厚约20m的褐红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与薄层泥岩互层,大量暗色矿物呈星点状分布。中上部夹少量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及含泥角质砾组砂岩,风化后常形成空洞。顶部具厚约1m的灰白、灰黄—黄褐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河口三角洲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79m。 乌龙箐段(∈1c2)

为灰色、灰黄色页岩、泥岩夹褐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该段与下伏关山段接触面波状起伏不平,岩性突变,有沉积间断。含三叶虫化石Redlichia sp.腕足类化石Obolus sp.,陆棚相沉积。厚57m 。

(3)龙王庙组(∈1l)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细砂屑白云岩及薄层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硅质岩;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层状粉砂质白云岩、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含砾屑砂屑白云岩。含较丰富的三叶虫化石Redlichia sp.,属于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10—127m。

2、中统

寒武系中统分为陡坡寺组、西王庙组两个组。 (1)陡坡寺组(∈2d) 上部为浅黄色—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灰色厚—块状细晶灰质白云岩夹浅黄色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页岩夹黄色薄层石英粉砂岩。中下部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Mufushania shlangensis。属于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约60m。

(2)西王庙组(∈2x)

中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薄—中层状钙质石英粉砂岩、粉砾岩、局部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下部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与浅灰色、褐黄色薄层状况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39m。

上统

娄山关组(∈3ls)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南西角山外河一带。上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灰岩与褐黄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夹浅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下部为浅色—灰色薄—中厚层状泥晶—微晶灰岩,砂泥质白云岩夹多层含白云质砂屑砾屑灰岩、钙质粉砂岩及硅鲕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浅灰、灰黄色薄—中层状泥灰岩、微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含铁砂质灰岩,含石英细砾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混和坪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26m。

(三)、奥陶系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边及北东部人民桥一带,只出露了下统,据其岩性组合、岩相、基本层序等特点分为汤池组、红石崖组等两个组。

1、汤池组(O1t)

上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含锰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部为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咖啡色薄层、透镜状含铁锰质石英粉—细砂岩;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含磷长石英细—粗砂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属于沙泥坪—陆棚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娄山关组的接触面起伏不平,底部具含砾粗砂岩,为假整合接触。厚约40m。

2、红石崖组(O1h)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上、下两段。 (1)红石崖组第一段(O1h¹)

顶部为灰黄、灰绿色中层状含磷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生物碎屑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中层状细—中粒长石英砾岩、灰紫色薄层粉砂岩与灰绿色粗粉—细砂岩互层夹紫红色薄层泥岩、灰绿—灰紫色中层状长石含锰砂岩;中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薄层粉砂岩、薄层粉砂泥岩与灰白色、灰黄色薄层石英粉砂岩、灰紫色—细粒岩互层,局部夹灰紫色薄层含长石英粗粉—细砾岩;下部为紫灰、黄、灰绿色页岩与黄色薄—中层状含长石英细—粉石英、杂色细—粉砂岩互层。含三叶虫Tungtzuekka sp.;双壳类Cypricardinia prisca;腕足类Sinorthis typica;遗迹化石Cruziana sp.,属于沙泥坪相,与下伏汤池组整合接触。厚144m。

(2)红石崖组第二段(O1h²)

上部为紫红色、褐黄色薄—中层状石英粉—细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灰紫色薄层砂质泥岩,发育包卷构造,并具有大量垂直层面的虫管分布;中部为灰褐色、紫红色中层状细—中粒石石英组粉—细砾岩与紫红色薄层泥岩互层,夹灰绿色薄—中层状粉—细砂岩及黄—紫红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砂岩;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黄、褐黄色薄—中层含生物碎屑细—中层含生物碎屑细—中粒砂岩、浅紫灰色薄层云母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砂岩透镜体。底部含笔石Didymograptus deflexus,为陆棚—沙泥坪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28m。

(四)、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东部,两部只有少量分布。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点分为下统坡松冲组、坡脚组,中统缩头山组、鱼子甸组等四个组

1、下统

(1)坡松冲组(D1ps)

为铁红色含豆状赤铁矿砂岩、铁质砂岩夹白色薄层石英细砂岩,从下至上豆状赤铁矿及铁质含逐渐减少。在人民桥一带采到鱼化石Huananaspis wudinensis,为陆相—近海湖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具风壳及铁质结核,与伏各组地层假整合接触。厚约3—5m。

(2)坡脚组(D1p)

上部为褐黄色薄—中层状铁质石英粗粉砂岩与浅灰—灰色含紫色斑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粉砂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泥岩中含铁质结核及铁质团块;中部为灰色钙质泥(页)夹泥灰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含有丰富的腕足类Dicoelosphia annamitica、双壳类、珊瑚类化石;下部为灰、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与灰黄色薄—中层状石英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前者发育水平层理,后者发育小型交错层理。为沙泥坪相沉积,与下伏地假接触。厚约40—50m。

2、中统

(1)缩头山组(D2s)

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砾岩,石英呈次棱角状,发育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细层与层面交角约20°砂岩底冲刷面显著,具105º和285º两个方向的槽模构造。底部与下伏地层接面起伏不平,而上具有铁泥质风化壳,局部具铁质结核或砂质底砾岩,显示该组与下伏地层坡脚组之间沉积不连续,有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含植物化石为三角洲相沉积。厚约21m。

(2)鱼子甸组 (D2y)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文笔山—赵家庄—旧城一带,岩石组合复杂,生物化石丰富,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化石的差异性分为三段。

鱼子甸组第一段(D2y¹)

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灰质页岩夹浅黄色薄层粉砂岩,前者发育页理,后者发育水平层理,在文笔山上一带夹3—5m厚的鲕状赤铁矿,TFe36—42%,矿层向北品位变低,厚度变薄,逐渐尖灭;中部为浅灰黑、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砾英岩状砾岩,具波状层理及楔状交错层理;下部为浅灰、灰黑色钙质泥岩、岩质页岩夹灰黄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发育页理及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化石,为滨湖—浅湖—半深湖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68m。

鱼子甸组第二段(D2y²)

顶部为紫红、灰紫色薄—中层状泥灰岩,生物碎灰岩,泥岩互层,含大量鱼骨片化石,为风暴沉积岩;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佳灰紫色、黄绿色生物碎屑泥灰岩,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豆石虫化石;中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砂屑泥岩与黄色细—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下部为灰色、灰紫色薄—中层状含白云质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与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不等厚互层,夹杂灰紫色角砾状生物碎屑风暴岩。本段地层从下—上颜色由灰色—紫灰色—紫红色变化,生物碎屑由少增多,碳酸盐逐渐减少,陆源碎屑不断增加的变化规律。含丰富的化石,鱼类有Bothriolepis tungseni为浅湖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63m。

鱼子甸第三段(D2y3)

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层状泥岩与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褐黄色薄-上部含植物化石;下部为紫紫色中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褐黄色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平行层理及小型状层理。含丰富的化石,鱼类有Bothriolepis tungseni双壳类Archanodon sp.介形虫Leperditia sp.为湖泊沙 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86m。

(五)、三叠系

测区内三叠系只沉积了上层舍资组,分布于武定盆地东侧的永宁村—白邑村—香水庄—小以波一带。

舍资组(T3s)

为灰色、灰紫色块状泥岩夹粉砂岩褐黄、灰白、红色化斑状铁质砂岩透镜体、浅黄色中层状石英砂岩,在旧城附夹炭质泥岩及煤线,含植物碎片;底部为褐黄色砾岩透镜体、含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含Pterophyllum sp.植物化石碎片,为河流—湖沼相沉积,与下伏古生代地各组为假整合或微角不整合接触。厚薄10—30m。

(六)、侏罗系

测区内主要分布与午定弦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县城—高家村—小石头房一带,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禄丰组、上禄丰组两个组。

1、下禄丰组(J1xl)

上部为紫红、灰紫色块状泥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后者波状交错层理;中部为紫—紫红色含膏盐钙质泥岩、含膏岩网脉角砾状钙质泥岩,夹多层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粉砂—细粒石英砂岩;下部为紫—紫红色含钙质结核泥岩与灰绿、灰黄色薄—中厚层含岩屑粉砂岩互层,夹铁质、粉砂质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透镜体。化石稀少,为咸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74M。

2、上禄丰组(J2sl) 上禄丰组据其岩性综合特点,基本层序及生物化石分为上、下两个段。 (1)上禄丰组下段(J2sl1) 上部为紫红色块状泥岩、钙质泥岩、角砾岩夹灰绿、灰黄色钙质细—粉砂岩、含砾粉砂岩透镜体,顶部泥岩穿中插有密集的膏盐网脉,含较多的鱼骨片、龙骨片等化石;中部为紫—紫红色含钙质结核泥质结核泥岩夹灰绿色钙质石英粉砂岩及多层咖啡色含锰岩屑石英粗砂岩;下部为黄、灰黄色薄—厚层状粗粉砂岩—细石英砂岩夹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湖—咸化湖泊沉积与下禄丰组为整和接触。厚99.61m。 (2)上禄丰组上段(J2sl2)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黄色薄层—中厚细粒石英砂岩互层,前者夹粉砂岩透镜体,后者夹粉砂质泥岩,含双壳类;下部为灰紫、紫红色泥岩、钙质泥岩、含膏盐钙质泥岩及角砾状钙质泥岩,底部夹二层褐红色铁质胶结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含Hybodus ,Lepidotup ,Ceratodup,为咸化湖—湖滨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54M。

(七)、第四系(Q)

测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与武定盆地中部的西村河及菜园河两岸,主要为土红色,未固结疏松的砾、砂、砂质粘土为主,厚0—20M。

第三章 构造

实习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川滇台背斜)南段东侧,川滇台拱之武定断凹南部。构造总体呈NE—SW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或倒转褶皱,测区内的的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一、褶皱构造

实习区的褶皱主要有武定向斜、永吉村倾伏背斜、花果山向斜、大寨子—沙外河背斜、木果甸背斜、石龙节背斜、后冲向斜等,各褶皱特点如下:

1.武定向斜

该向斜北起高家村,经武定党校、三家村、抱家村等地,于百龙井以北被第四系掩盖。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5千米,核部为J2SL2地;NW翼由组成,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地层产状不稳定,NE为125°∠40°,中部产状较陡,为130°∠75°,SW地层倒转,产状310°∠75°;SE翼由TS、JSL组成,产状缓而稳定,为300∠26。总体具有北西翼地层产状陡而变化大,南东翼地层产状缓稳定,轴面向北西倾斜,产状310°∠42°,枢纽南西近于水平,向北东扬起;南西端被断层破坏,北西端呈浑圆状,为斜歪扬起向斜。如下图:

2、沙朗背斜

该背斜北起高家村以西,经沙外河向南延到测区以外,轴迹近南北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为C1l地层,沟谷中部分被Q所掩盖;西翼出露∈1d、∈2x、∈3ls、O1t、O1h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的断层所错移,产状282°∠50—55°;东翼出露了∈2x、T3s、J1xl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断层破坏,产状77°∠45°;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N倾伏,转折端呈圆弧形,为一直立倾伏褶皱。如下图:

3、木果甸背斜

该背斜西起人民桥以西,经木果甸向东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近东西向,实习区内长约2km。核部出露地层,绝大部分被Q所掩盖;南、北翼均为等地层依次对称重复出现,N翼产状340°∠16—18°,S翼产状190°∠15—20°;轴面近于立直,枢纽向西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如图:

4.后冲向斜

该向斜北起大石头房,向南经后冲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SN向,长约3km。核部为地层,两翼均为地层,产状大致相等,倾角8—20,长约大致相等,为一构造盆地。如图:

总之,实习区内以北东向褶皱为主,西边的褶皱较禁闭,东边的褶皱较开阔,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二、断层构造

实习区内的断层主要有年狮山断层、盐臼湾—高家村断层、香水庄—现家庄断层等三条断层,各断层特征如下:

1.狮山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永吉村—人民渡一线,实习区内长约5.5km,断层走向NE—SW,倾向NW,断面产状300—315°∠45—80°。上盘(NW盘)以地层为主,形成单斜或开阔褶皱;下盘(SE盘)出露∈2x—T3s的地层,断层带附近地层强烈揉邹、直立或者倒转;地层经过处在地貌上形成陡砍或负地形,断层带宽数米至两百米,发育构造角砾岩,沿断层带除了华力西期辉绿岩脉侵入外,还有少量的燕山期基性岩脉侵入。该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期,表现西升东降形成武定盆地,成为华力西期基性岩浆侵入的通道或充填场所,喜山期侧表现为EN盘向SE盘高角度逆冲,对早期构造产生交大的改造或破坏,使武定向斜NW翼地层直立、甚至倒转。该断层为一区域性的逆断层,对沉积环境、岩相古地里、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区域构造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盐白弯—高家村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北到盐白弯狮山断层相交处,南经高家村延伸到实习区外,实习区长约4km,断层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产状270°∠41°,断层与地层同向斜,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上盘地层较老是上盘,下盘地层较新的是下降盘,所以该断层为—走向逆断层。

3.香水庄—现家庄断层

该断层经过香水庄—现家庄向北延伸到实习区以外,到香水庄南被第四系掩盖,断层走向NE—SW,斜向NW,倾角不清,香水庄以北辉绿岩脉沿断层侵入,为逆断层。

总之,实习区内新地层不发育,以NE—SW向为主。

第四章 岩浆岩

实习区内主要为基性的浅成侵入辉绿岩体,有狮子山岩体、永吉村岩体、白邑村岩体、大奕波岩体、马豆沟岩体等五个岩体,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一)狮子山岩体(黑云辉绿岩)

该岩体在狮子山和尚东庄一带侵入于灯影组的白云岩中,岩体顺层侵入,与围岩产状一致,接触面平缓,实习区内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为一岩床。岩体相带变化特征,由边缘至中心。冷凝边:厚3—10厘米,为黑色致密块状辉绿岩,显微镜质结构;边缘带:厚约40厘米为灰黑色块状微粒含黑云辉绿岩,矿物粒径小于0.25毫米;中心带:为深灰色块状细粒黑云辉绿岩—中细粒辉绿岩。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多数围岩蚀变,外接触带以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局部石棉化、滑石化;内接触带:以钠黝帘石化为主,次闪石话化、绿泥石化、伊丁石化。热液蚀变为较弱的石化。

(二)、永吉村岩体(正长辉长灰绿玢岩)

该岩体在永吉村一带侵入于西王组、娄山关组、汤池组、红石崖组的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5公里,宽200-300m,为一岩脉。岩体相带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长辉绿结构为主,局部少斑状结构、二长结构。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为大理岩化、蛇文石化,角眼岩化:内接触带:为粘土花、次闪石化。

(三) 白邑村岩体(石英辉绿岩)

该岩体在白邑-带侵入于红石崖组、坡松冲组、坡脚组、缩头山组、鱼子甸组等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约长9公里,宽200-500m,为一岩脉。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绿结构为主,岩体与围岩外接触带具角岩化。

(四)大奕波岩体(辉长辉绿岩)

该岩体在大奕波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不规则椭圆形,与围岩接触面倾角70-80度,出露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为一岩株。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粒径多小于1mm。具辉长辉绿结构,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硅化:内接触带具泥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五)、马豆沟岩体(辉绿岩)

该岩体在马豆沟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长纺锤形,长轴方向145—325度,约2.5千米,宽0.2—0.6千米,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株。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细粒机构为主,辉绿结构,接触带具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总之,实习区内的辉绿岩绝大部分是华力西期形成的,只有盐臼湾中生代舍资组中的辉绿岩株是燕山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以浅成的岩株、岩脉、岩床等产状产出。

第五章 矿产及旅游资源

实习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棉矿、铁矿、钛铁砂矿、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各矿点简介如下。

(一)、金属矿

1、铁矿

(1)鲕状赤铁矿

实习区内的鲕状赤铁矿主要分布灾芭蕉箐—文笔山一带中泥盆统鱼子甸组第一段里。夹有两层沉积型鲕状赤铁矿,矿体向西倾,倾角10-15°,产于单斜构造内,矿体长4km,宽1.5-3.5km,东厚(4-6m)、西薄(1—2m)、平均品位在43.84%。

(2)钛铁砂矿

实习区内的钛铁砂矿有7处,所有的钛铁砂矿均为富含钛铁矿的辉绿岩经风化后,在地表钛铁砂矿富集而成风化型钛铁砂矿床。

(二)、非金属矿

1、石棉矿

该矿点主要位于狮子山向斜北侧及东侧,产于狮山辉绿岩体与Z2d2的白云质灰岩外接触带中,围岩普偏具大理岩化、蛇纹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围岩蚀变,矿体层间裂隙控制,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2900

2、磷矿

在乌龙垌—吉家村一带,灯影组三段的含磷沙岩,长约7km,平均厚0.61m,平均品位22.33%,属于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3、建筑材料 (1)石灰岩矿

石灰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用来做建筑材料还可以用来制作水泥。在实习区文笔山单斜的泥盆系鱼子甸组的第二段中分布较广,很具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属于沉积型石灰岩矿床。

(2)砂岩

在实习区内沧浪铺组关山段的砂岩、缩头山组的砂岩、上禄丰组上段的砂岩,及舍资组的砂岩在人民桥、后冲、洒普山、狮子山等地都有分布,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其中位于木果甸的缩头山组的石英砂岩,可用作硅石矿。

(三)、旅游资源

实习区内的旅游资源主要为3A级狮子山风景名胜区。

第六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测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主要含水层有:

1、第四系河流冲击层,主要右由砾石、砂、砂质粘土所组成,厚0——20米,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菜园河两岸,其下伏基岩为T3s、J1xl、J2sl

1、J2sl2等地层的紫红色泥岩夹灰绿、灰黄色粉-细砂岩,为隔水层。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水库灌溉耕地水及少部分基岩裂隙水。

2、侏罗系中统上禄丰组下段底部石英砂岩层,赋存碎屑岩类裂隙空隙水,富水性中等。在石头房、后冲一带,T3s、J1xl、J2sl

1、J2sl2地层构成开阔的、长宽大致相等的向斜构造(即后冲向斜)。向斜的核部J2sl2为,两翼分别为T3s、J1xl地层。

该石英砂岩含水层位于J2sl1下部,厚约20—50米不等裂隙发育,其下伏为J1xl紫红色泥岩,上覆为J2sl1上部紫红色泥岩,上下均为隔水层,此含水层具有承压含水层性质。

3、泥盆系中统鱼子甸组第二段的岩溶水。出露于实习区东部的龙潭村-赵家庄一带。岩性组合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粉砂岩,厚164米,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倾角10°以下,近似水平。

下伏地层为D2y1,为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为隔水层。该岩溶含水层,绝大部分裸露,仅局部有D2y3紫红灰绿色泥岩,灰褐色砂岩覆盖。该层厚度大,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由岩溶渗出,内部各层的溶蚀强度不等,但均可连通,在底部形成裂隙管道流。至山坡地带受第四系阻挡,从溶隙中流出。

二、地下水分类

1、松散岩类空隙水

实习区松散岩类空隙水是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由于测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自然、地理环境多变,致使第四系岩性、岩相以及厚度变化大。泉点成因类型主要以坡积、冲积等未固结疏松的砾、砂、砂质粘土为主的孔隙水呈渗流或股流出露,泉点流量1.8—2L/S。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实习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与石炭系的泥岩夹细砂岩、是石英砂岩层,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一中等,主要位于实习区的南部的J2Sl1及实习区东南部的D2y2,地表风化强烈,岩石破碎成块体,粒度小。泉点流量1.5—3L/S(为孔隙水渗流出露)。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实习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的灰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中等,含水层主要位于新庄湾-高家村断层的两侧及韩家村北部,出露面积较小,地表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岩溶水随落水洞流出。

4、基岩裂隙水

实习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中,含水层位于区西北部、东南部及中部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大面积出露,在实习区西北部风化强烈,辉绿岩呈砂状。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循环特点,补给区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东部高海拔地区及北部的辉绿岩区,水位埋深>40米。实习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垂向深入补给地下水,另外还有单元地段的测向补给,河流的入渗补给。

地下水的垂向补给:实习区碎屑岩分布区,影响垂向渗入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西部及东部的碎屑岩分布区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带较厚,利于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碳酸岩分布区在补给区垂直岩溶贯入为主要形式,径流区则沿溶隙垂向渗入。

地下水的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地表水沿裂隙补给含水层;二是人工渠道,农田水以间接的方式测向补给。

实习区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向实习区中部径流。径流特点为: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一般径流途径教远;径流方式以岩溶流,裂隙流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受构造、地貌条件控制,为沿构造和岩层走向的纵向流水动力特征为缓变、流,部分为急变流。

实习区地下水的以水平排泄为主,其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由补给、径流区向排泄区运移,在低洼的河谷、盆地边缘排泄。以实习区泉点出露地貌位置来看,各类型地下水排泄与地貌的关系密切。孔隙水集中在盆地中排泄;裂隙水在沟谷、陡坡、低洼处排泄;岩溶水在盆地、洼地边缘,谷地及山坡、山脚排泄。从地形不同高程和泉点排泄量分析,实习区1710-1750米为主要排泄区。

测区内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越流补给。

四、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实习区6-10月为雨季,降水显著增多,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补给量大于排泄量。11-5月为旱季,降水较少,地下水位逐渐降低,补给量小于排泄量。

雨季菜园河的水量增大,水量补给使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水位上涨明显,远离菜园河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补给水位上涨不明显。旱季,河水补给使第四系空隙水含水层上涨不明显。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较深,降水对第四系含水层影响不大,孔隙水与岩溶水同样埋藏相对较厚,降水对其影响也不大。

此外,人为活动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动态,人类活动通过加强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在测区内因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当地居民对农作物的大量灌溉,会使地下水位抬高,影响地下水动态平衡。

第七章 结束语

一、实习小结 通过为期五周的实习,使我感受颇深,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实习使我们把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本次实习中踏勘、实测剖面、野外填图等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

通过踏勘我了解了实习区的地层系统;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化石、分层标志、接触关系、各时代地层的出露特征及厚度变化等情况;了解了主要构造特征及岩体的分布情况,这使我认识到了以前在书本中学到的那些是多么的理想,而在实际工作中像那样标准的真是太少了,也使我明白了在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许多问题,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踏勘是为测剖面打基础。

有了踏勘阶段的认识,我们进入了实测剖面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观察路线应选在地层出露较好、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的地段。观察线应尽量与地层走向线垂直,由于各地层的接触界线不一定是全部相互平行,因此我们在布置每一导线时都要根据地层走向不断的调整方位,尽量使导线垂直地层走向,并且每一导线前后测手必须互见。在测剖面时应根据颜色、岩性、表面风化程度、互层及夹层来进行分层,最后根据野外记录作剖面。

野外地质填图主要让我们学习工作方法,即:穿越法、追索法。同时也知道了观察路线的布置、点位的确定、点位的记录以及地质界线的勾绘,同时也熟练的掌握了工作中常用到的知识方法,如:“V”字型法则的准确应用、罗盘的使用、上产状、打方位角等。

这次实习使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更牢固地掌握了书本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经验。这次实习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对地质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强了对地质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做铺垫,也打下了基础。

二、对断层的认识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可将断层分为: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正断层:下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上升。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发生相对位移。 断层的识别标志:

1、地层的缺失或重复。

2、断层节理、小型褶皱发育、产状混乱。

3、可见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等。

4、地貌上呈现出断层崖、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5、岩层或构造的不连续。

三、意见和建议

本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书中学到的只是理想化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磨练;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积极动眼、动手、动脑,灵活地将实际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并且积累了社会经验,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次实习总体来说是可以的,实习环境良好,业余活动丰富。但有些地方还是略有不足。如:

1、本人认为指导老师可以再多,一组应多指定几个指导老师。

2、实习时间较仓促希望以后有更多时间能够较深入的认习区的地质构造情况。

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材料)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目的

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云南实习报告

《云南武定县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doc》
云南武定县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