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教案

2020-03-01 20:02: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季氏将伐颛臾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形象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整体感知

1、重要字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2、播放音频,分角色朗读朗读,强调语气、音调、感情。 问题:冉有的三句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三、讲析第一段

(一)朗读和疏通文意

问题: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阅读第一段,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时: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的态度是反对讨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过:动词,责备 以为:即“以之为”,把他封为(省略)

(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理由有三:

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当伐 语气: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

(二)重点解释: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拜见、谒见 有事:采取军事行动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恐怕……吧” 过:责备。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为:让、做

(三)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1: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交代谈话的背景。 2:孔子为何先责备冉有?

既显师生之情,又现政见不合。

3:孔子认为不可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四)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

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陈力就列: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止,不就职。 危:不稳定。 颠;跌倒。

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过:错。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问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孔子责备冉有、季路。

问2:孔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他们的错误做法?

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比喻本体及意义有哪些?又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虎兕

龟玉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毁掉,这是看护人的责任。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今:如今。 固:坚固 取:攻取

必为:一定成为 忧:担忧 疾:憎恨 舍曰:回避说

辞:托词、辩解之词 寡:少 均;平均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倾:倾覆

修:整治、治理,意为施行 来:使动用法,使……来 安:使动用法 相:辅佐 干戈:军事

萧墙:指鲁国内部

2、问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孔子阐述治国思想。

问2: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仁、德)

对外:修文德。(礼)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问3.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四、教学小结:

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一)重点字词:有事、无乃…与、以为、是、何以…为

有事于颛臾:《左传·成公十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一种表示

委婉推测的句式。“与”为语气词,“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为东盟主:即“以之为”,把他封为(省略句) 是社稷之臣:这,代词。

何(以)伐为:为什么讨伐它呢?(省略句) 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一词多义:夫

夫颛臾: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谀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教案.doc》
季氏将伐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