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家长学校培训内容(推荐)

2020-03-02 21:40: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调皮幼儿形成及转化的几点策略

今天非常感谢各位家长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们这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相信我们家长都是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乖的,最聪明的。那么今天我就一些调皮幼儿方面的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的几点策略,与大家探讨,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及做法,也许这些是家长们已知的,或正在做的,但我还是愿意与大家分享,共勉。

何谓“调皮”幼儿,这里指的“调皮”幼儿是指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在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调皮幼儿,他们人数不多,但“作用”可不小,很多老师遇到这些调皮幼儿都感到头疼,可能会讨厌这些调皮的幼儿,甚至会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样的做法幼儿可能当时会被降伏,但他们的自尊心却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事后也可能会一样的调皮,真是令教师们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对这些调皮幼儿进行教育,使他们既发挥个性特长,促进良好发展,又能很好地遵守班级常规,成为大家喜欢的幼儿呢?首先在幼儿园教育上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以一颗平和的心看调皮幼儿。

3——6岁的幼儿表现为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想玩一玩,试一试,但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判断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对待调皮的幼儿,调皮幼儿表现出的自制力差,习惯差,破坏性、攻击性行为等都是很正常的。调皮幼儿同样是有自尊、有感情,希望平等的人,因此,我们在教育调皮幼儿的过程中,切不可用训骂甚至带有讽刺等消极的方式,不可带有厌烦和责备的情绪。那种简单粗暴的批评、训骂的教育效果实质上是成人在情感发泄,教育的效果可能是负面的。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要以关爱的心情,采取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耐心地教育他们。

二、了解调皮原因,对症下药。

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如果我们不加认真、客观的分析,以成人的眼光和行为准则看待幼儿,把幼儿的淘气、调皮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贴上“坏幼儿”的标签,这势必对幼儿的成长造成及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给幼儿充分的解释和申辩的机会,耐心地倾听调皮幼儿的心声,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调皮的幼儿,那你就会发现幼儿调皮是有原因的,调皮幼儿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坏行为。因此,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调皮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对于为了引起我们注意的调皮幼儿,我们会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很喜欢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让他有一种安全感;对于好奇心很强,积极探索的调皮行为,我们会以理解、支持和引导;对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调皮幼儿,我们也会做好家长工作。我们在教育调皮幼儿的同时,也会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等等。总之,我们会经常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幼儿的特点来看调皮的行为。

三、强化优点,淡化缺点。

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在教育调皮幼儿的过程中,要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以强化优点来帮助幼儿克服缺点。因为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更何况是幼儿。强化优点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有可能使他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例如:巍巍是个很好动的幼儿,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乒乒乓乓地摇椅子,就是离开椅子,敲敲这个小朋友的头,扯扯那个小朋友的衣服,或者找找地上有没有什么玩玩。到室外更难管住他,做操时,他可能会翻跟斗,可能会跑到别的地方去玩,总之他什么坏主意都能想出来,做出来。为此,我采用过批评、鼓励的方式,可效果总不理想,甚至有时会变本加厉。后来,我干脆不理他,对他的教育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只要不影响人,我尽量不去注意他的过失,但对于他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都会及时的表扬他,奖励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听话了许多,好多的坏习惯慢慢地改了。因此我平日善于观察发现调皮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其缺点我会装在心里,但不要在其它幼儿面前过分强调、夸张,促进他们有效的、良好的发展。

四、通过文学作品,让幼儿懂得一些行为界限。

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许多行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而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幼儿在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些行为的界限,从而指导着他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和谐的发展。

五、借助榜样,应势利导

学龄前幼儿十分喜欢模仿,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直观的事例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教育比接受道理要快得多,因此我们要大量运用榜样,教会幼儿学会分辨是非,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的转化。

六、家园有效配合,共同转化“调皮幼儿”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是造成幼儿调皮的重要原因。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光宗耀祖的、传宗接代的希望,他们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他们的私有财产,使其在家没有权利和地位可言;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安分守己的,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些导致孩子叛逆、霸道、引起反抗,从而更加地调皮。我们教师尽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背后以及在家情况,多与家长交流,沟通,向家长传授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召开有关专题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定时张贴相关的育儿知识,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每一滴进步和需要配合之处,定时家访和电访,尽可能使家园的教育一致,共同转化“调皮幼儿”。 如何面对调皮的孩子,家长该做什幺呢?开始时,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动。面对孩子,父母此时能做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点特别的关注。当你冷静下来后,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总有一个方法会见效的! 选择玩具。比如大皮球,让孩子用力去踢,消除他们长时间的压抑心情。再有就是用音乐化解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即使再凶猛的野兽都会为音乐所软化。

接触大自然。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去一些环境能吸引孩子兴趣的地方,用外界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好的自然环境中放风筝、荡秋千或是踢踢足球,户外活动可以让小宝宝彻底地释放所有的精力。

让调皮的孩子多多动手。比如和父母分享一些做菜的技巧,共同制作他最爱吃的巧克力饼干,当他发现将所有准备的食物混合,竟如同变魔术般地变成美味的饼干时,可是会大大地引起他的兴趣,借此此舒解他的旺盛精力。 带着你家的小朋友一同上市场,他会很兴奋地帮你推着购物车,帮父母算帐,这对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来说,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又起到培养良好情绪的效果。

如果上述的方法对你和你的小宝宝仍无帮助,你也不必咬牙切齿,在试着用其它方法来应对你家的小调皮时,请试着提醒自己,其实他就是你的翻版喔。 “调皮”幼儿的转化并不是简单容易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总之,我们要以很大的耐心和恒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我们始终坚信能转化他们,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家长学校就进行到这里,但愿它能给各位家长一些帮助,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到来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第

二、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家长总爱给孩子买那些形象逼真的玩具。这些玩具不利于改造创新,不能与别的玩具联系起来一起玩,因而,在玩的过程中无益于孩子展开想象。第

五、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自觉进取的精神、扎实渊博的学识、创新应变的能力、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强壮扎实的体魄。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误区

其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其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

其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其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家长——孩子的“教科书”

家长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的“书”,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对幼儿而言,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在这里摘录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方明先生的一篇短文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先生在《怎样教育婴幼儿》一书中说:"我认为在幼儿教育中,母亲们,你们本身就是'教科书'啊!"家长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的"书",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因此,人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特点之一:潜移默化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有一定道理。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就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孩子正是在对家长行为的观察和仿效过程。家长的举止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孩子就学好;反之若家长行为不当,孩子也会加以仿效,对孩子的影响就不好。过去我有个邻居的孩子刚刚3岁,平时由奶奶看管,奶奶的管教方式很粗暴。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她的奶奶抄起家里的小扫帚,边吼噗骂地追打她,把孩子直逼到院子的角落里。我见此状,立即拉住她的奶奶,劝他不要动气。这时,只见她的小孙女两手叉腰瞪着她的奶奶,恶狠狠地说:"长大我也当奶奶!"。

特点之二:榜样作用

家长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看到王馥荔谈她的教子经验。她说她非常重视培养儿子"诚实"的良好品质。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她的儿子上某幼儿园,有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告诉她:"今天在幼儿园老师罚我站了。"王馥荔问他是什么原因?儿子说:"今天中午吃桔子,老师问大家桔子甜不甜?小朋友都说'甜'!我说'酸'!老师就罚我站了。"王馥荔问儿子:"那么你吃的桔子究竟是甜还是酸呢?"儿子说:"是酸的呀!"王馥荔对儿子说:"是酸的还是要说酸,站站没有关系。"为了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自己对儿子说话向来是算数的,孩子对她的话深信不疑。有一次她外出拍电影,走前将预定回家时间告诉了儿子,儿子在妈妈说定回来的时间在大门口等候妈妈。但由于天气的突然变化,飞机未能按期到达,儿子久久地站在大门口等候着妈妈。传达室的老爷爷告诉他:"你妈妈今天不会回来了!"劝孩子回家,孩子则说:"不,我妈妈说话向来都是算数的。"这位母亲平时言而有信,言而有行,在她的影响下,孩子肯定也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那些有礼貌、讲文明的孩子,家长都是文明修养较好的。比如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有条理、爱清洁的好习惯,父母自身在家中就要注意这样去做,在一个乱七八糟、脏稀稀的家庭环境中是不可能培养孩子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的。

特点之三:以身示范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也是要求家长必须注意身教。 家长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外,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靠家长以身示范。如当您带孩子上街时,自己就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人爱护公共财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对幼儿而言,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我在家教咨询中常听家长说:"我真没少说他,道理讲了一大堆,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不听!"这部分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就是靠"说"。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家长。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工作的观念有了转变,家长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遍加强了家园联系与合作,这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的优良思想品质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要想让他茁壮成长,不但要精心浇水,要有阳光、雨露,还要不断进行剪枝修补,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孩子由于涉世不深,对是非观念认识模糊,家长就应该从身边发生的一点一滴小事抓起,注意正面引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如:有一次,我同事带孩子来家里玩,喜欢上了我儿子的玩具小汽车,临走时带走了,等我儿子回家后找他的小汽车,我便说让啊姨家的小弟弟拿走了,儿子一听便哭闹着要我去要回来。针对孩子表现出的自私、狭隘的心理,我及时地对他讲道理,帮助他提高认识,并向他的两位教师反映了此事,要求帮助解决。

对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家长要和幼儿园配合起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随时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培养孩子尽可能的全面发展,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开始,从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却一辈子都会受益,所以作为父母和幼儿园教师都要有恒心、耐心,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抓起,教育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并严格去执行,要求孩子在家在园一个样,通过日常生活的不断锻炼,孩子会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例:能独立穿衣、脱衣、洗手和刷牙等,每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家长和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三、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发展孩子智力的强大推动力,要想使幼儿智力获得发展,首先要激发兴趣,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口说,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智力潜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高兴地投入学习活动,发展智力,增进知识。

孩子的兴趣各不相同,家长如果能发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掌握孩子早期的智力倾向,因势利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与兴趣,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往往使孩子学的很苦,家长也搞的很累。例:我儿子从小就喜欢探索,常动手拆东西搞“实验”,我知道这是孩子的兴趣,但我却很反感,逼迫他学美术,孩子每次拿起画笔都要哭哭泣泣的,我觉得日子久了他就会渐渐喜欢的,没想到事与愿违,与他的老师说起此事,老师也说儿子的兴趣在于动手操作、探索,并批评我不该强迫孩子,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家中给孩子设臵了“探索”区,里面摆放了若干玩具手枪、汽车,并让他爸爸陪同孩子一起拆、拼并适当讲一下原理,孩子非常高兴,如鱼得水,没想到这帮助孩子提前认识了物理知识,现在儿子已上高一了,物理成绩在级部名列前茅。

总之,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提高幼儿素质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做教育的有心人,是随时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只要家园配合起来,定能更有利于孩子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建议一:引导孩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一)情绪和学习密切相关,让孩子经常处于“发啦”的状态

我们各位先想象一下,当一种植物,在接受阳光雨露,长势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时候,用我们的身体、手势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象征着茂盛、蓬勃、繁荣。(发啦)

我们再想象一下,当一种植物,枯萎凋零,象征着衰弱、凋落。(趴啦) 处在(发啦)状态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自信、勇敢、开朗、乐观、心情愉快、身心健康、潜能容易开发和发挥、聪明、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

处在(趴啦)状态中的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忧愁、烦闷、自卑、目光无神、萎靡不振、消极、脆弱、怯懦、懒惰、自私、狭隘、悲观厌世、潜能封闭、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一个内心和谐、快乐的孩子,他会处在(发啦)状态中。当处在这种状态的孩子,当他内在有一种快乐情绪产生,这时大脑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β-内啡肽。当你进入一个β-内啡肽的世界你的大脑就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从而会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实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始终让孩子处于“发啦”的状态。

(二)不要给孩子贴负面的小标签

当快乐情绪产生时,孩子的大脑会进入一种“我无所不能”的境界,这时候孩子学习任何科目都会即兴奋又迅速。所以,要要经常引导自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把“我真幸福”、“我真高兴”、“我一定能做更好”、“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找到成功学习的正确方法”,等等语言变成一种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暗示起到消极的作用。

当孩子处于(趴啦)状态时,他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产生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比毒蛇还毒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他会生活在紧张,焦虑,烦恼当中,如果他被这种情绪主宰,那他就没有办法去学习。一个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从事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及思考力迟缓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这些消极的情绪如不及时梳理,得不到及时排遣时,便杂草丛生,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并失去了快乐起来的能力。

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家长不能总是强化,否则,孩子就会向着家长所不愿看到的方向“努力”。如你真笨。你真粗心。你真没出息等。 孩子学习固然有各种外在的目的和长远目标,但是对孩子来说,学习的乐趣在于学习活动本身。如果孩子的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他就会持之以恒。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限在“知之”这一层次,孩子只是处于被动的、简单的应答阶段,豪无创造可言,学习的快乐更是无从谈起!孩子的情绪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当孩子受到这种情绪控制的时候,这就相当于他发烧一样,需要我们大人给予他一些帮助,鼓励他。把他拉出这种状态。不以功利的“长远”目标来激励孩子学习。而关注孩子自身的每一点进步,全面发展以及孩子发展的纵向比较。让孩子和自已竞争,而是不盲目的的攀比。 建议

二、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1、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

负面情绪是人们因某种让自己不满意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不舒服感受;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同时也会造成情绪水位。既然是主观,就无所谓的对或错可言,所以应该要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之。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无论孩子处在烦躁、生气、绝望、委屈、孤独---或是兴奋、快乐激动---哪一种情绪中,家长都能够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认同、赞同、支持他的情绪,而只是希望你能关注到、意识到、觉察到对方的情绪,表明你已注意到、看到、感觉到、认识到并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更宽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产生。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儿,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假如问题不大,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以后,他自己就有能力解决问题了。

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就需要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 要想理解孩子的情绪,就要体会孩子的情绪; 你要想体会孩子的情绪,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一个人越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越能够理解别人; 一个人越能够理解别人,就越能够尊重和接纳别人

孩子的焦虑来自何处

一.环境变大了:(家庭-->幼儿园) 一个生活2-3年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吃饭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上厕所的地方,玩的地方....都已经是轻车熟路.也就是说那是一个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环境.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需要全新摸索的环境.各个机能性的场地安排在那里,都需要孩子重新认识

二.接触人陌生了(亲属-->老师) 多数的主要教养人还是父母亲,也是出生的第一天就陪伴在身边,每天张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的人.照顾他的生活一切,父母亲的行为模式及规律对孩子来说自然是熟悉又有安全感.基于本能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孩子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认识老师,保育员.他们会从老师的行为(包含情绪)的规律来推测后面的反应,一旦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行为中所表达的爱心与耐心.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三.教养方式改变了(适应新规则) 几个主要教养人的规则如果是一致的,那么孩子在家庭中,会逐渐养成生活上的规律.但是家庭的规则特点就是单一(只针对一个孩子)与弹性.幼儿园的环境是团体,虽然只有20人,但是对孩子来说已经是10-20倍的放大了.团体里面少了很多的弹性与关注.给孩子带来就是关爱减少与挫折的不断出现.自然就会出现焦虑与排斥的现象.四.沟通模式不一样了

“默契”是孩子与主要教养人之间存在的最佳粘合剂.因为默契,所以许多的需求与情感表达可以尽在不言中.孩子完全不会体会到使用语言表达的困难.刚入园的孩子一时之间无法和老师形成与家长般的默契程度.孩子必须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他的需求,用语言来更其他的孩子互动,用语言来表达感受.五.交叉感染的问题

家庭的成员少,而且多数是成人年.带病原的机会比较小.交叉感染的机率不高.幼儿园是个团体,20-30个小朋友集中在一起.虽然通过晨检来筛选.但是只能过滤发烧,发病症状明显的幼儿.对于隐性带源的幼儿是无法隔离出来.唯有加强幼儿的卫生意识,勤加洗手.加强通风,杀菌降低病菌在教室内的机会.幼儿增加户外活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家长应该做哪些自我调试:

一.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孩子的能力! 无论送孩子去那个幼儿园,一定是家长千挑万选的决定.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决策感到安心.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成长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不存在过大的压力,其实对孩子来说就是必经的过程.经常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情,不要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其余的工作就交给幼儿园.二.送孩子上幼儿园是理由是爱他而不是抛弃她! 让孩子上幼儿园是基于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不是家长甩掉包袱的理由.当孩子出现抗拒的情绪,不应该用恐吓,威胁,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孩子到园.应该用理解,关怀,体贴的语气来暗示家长对幼儿园一样有憧憬.建立孩子对幼儿园的正面形象.三.分离焦虑的起因来自于家长不安心的眼神! 如果孩子在分离的时刻,能够读到家长眼中透露出的关爱,肯定,信任的眼神.而且在平时的分离过程,一样跟孩子说明出去的理由和时间.当孩子对家长的消失与出现,能够明白和与预期相符.那么孩子就不需要再为家长何时出现的问题困扰及不安! 四.成长是建筑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面对挫折的不断洗礼,幼儿的心志才能逐渐成长起来.在家庭,孩子永远是家长呵护的目标.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独立化的第一个环境.幼儿园里,孩子的一日活动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中度过.挫折也好,满足也好.在过程中孩子自我调试,学会规则,自我控制,人际相处....五.家长要学会懂得放手! 妨碍性成长 替代性成长 可以期待,更要等待

孩子的成功就在家长的一点点改变

如何面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沮丧、悲观等情绪反应。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经历和经验,更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一次失败,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不小的危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孩子可能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一般而言,容易受到挫折的幼儿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等。

幼儿的这些表现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处处最优,一方面又尽力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这种灌输,又而逐渐对自己形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幼儿需要的极力满足还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然而在另一方面,家长过渡的保护和包办,又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发展,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可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营造的成长氛围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996年,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对16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竟有97%的孩子选择找老师、找家人和他人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位老教授感慨地说了句:“现在的孩子要是遇到我们这一辈子所经历的**,有多少人能闯过来?”也许有的家长在这里对挫折教育的意义若有所思。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呢?结合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视幼儿挫折教育,让孩子敢于经历挫折。

有道是:“莫非经过不知难”。比如:现在的幼儿多数都会背《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背得很好,但真正懂其意义的很少。不论老师怎样解释,生活在温室里的小朋友是感受不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的。但是有这么一天,太阳高照、天气比较炎热,领小朋友来到地里劳动,让幼儿体验一下生活。

(一)家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二)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从做中学”。父母首先要让幼儿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的一生要经历多次磨难和失败。而失败是成功的基础。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挫折教育也应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的时间要长。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家长应给孩子提供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应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晨跑、远足等,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使他们适应大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决斗,使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和困难的考验,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挫折教育。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让孩子自由健康的发展。不要让孩子陷入自己营造的感情漩涡。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多让孩子体验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吃到“苦头”。

“要学高山上的轻松,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古老”,但对家庭中的苗苗来讲,则意义非浅。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就像泡在蜜罐里。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普遍现象。这本身虽没什么不好,可是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打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是个大舞台,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一直平坦,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没有吃苦的思想、没有吃苦的准备、没有吃苦的意志将不会有立足之地。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相信“逆境出人才”。为了孩子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让孩子受点挫折、吃点“苦”是必修的一课。

二、加强幼儿面对失败、敢于承担的抗挫折能力

幼小的孩子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更容易使他们遭受到失败和挫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他们。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他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表现为:第一,不愿再去干某件事情或参加某个活动。,每个孩子都渴望体验成功,失败常常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失败产生恐惧,害怕再次尝试,只去参加或干那些预料能成功的活动或事情。第二,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轻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笨”、“不行”,以至于在自己未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前心里没底。第三,造成与同伴的交往困难。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正确对到失败和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适时的指导,帮孩子顺利渡过难关。

(一)当孩子遇到挫折、出现错误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平静地做出反应,要以肯定、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人在平静、轻松的时候最容易解决面对的问题。因此,当孩子因遇到失败和挫折而犯错时,成人千万不要反应过头。成人的着急、暴躁、斥责等只会使孩子更加难受,促使其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成人要避免任何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算了吧”、“别做了,做不好就别做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失败感。成人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你也是最棒的,因为你在努力尝试了,再加把劲,你一定能成功”。这样既客观上承认了孩子的失败,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还为孩子提供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总之,家长要鼓励孩子努力尝试、引导孩子公开表达各种感受,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挫折和应付各种失败。

(二)帮助幼儿、向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受到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有时失败后实在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这是成人最好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并不等于替他解决困难。同样,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帮助。如:教给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直接为孩子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孩自己尝试努力完成。成人要尽可能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鼓励独立解决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是有信心和独立意识,能尝试着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期望成人的帮助或替代。这不仅会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还会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实际能力。

(三)给予足够的时间、磨炼孩子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学会新的技能或完成较难的活动任务,就必须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老师和家长不要在他们学习的时候反复催促。学习是一个过程,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孩子不仅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也需要花时间去练习和巩固知识与能力。无论是教师还使家长都必须考虑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争取从不同方面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尤其对于获得知识和能力速度较慢的孩子,成人更需要有耐心,要用适合孩子的速度和方式去要求、引导他们。

(四)培养孩子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孩子对待周围的任何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容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表现出萎缩、退却、逃避等消极行为。这时,成人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只要努力一定会作好的,”要有意识的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

(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图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传播媒介达到教育的目的

幼儿是天真的、心灵是单纯的,一部生活的电视剧或卡通片都会使他们目不转睛、废寝忘食。片里的内容、情节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面对挫折,要注重引导幼儿走出挫折的困惑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成人不能动不动就把失败归咎于孩子。在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失败的原因时,成人可以结合具体事件和具体情境引导孩子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让孩子明白有时失败是由于条件不足、方法不当、努力不够造成的,在归因过程中,成人要注意强调孩子的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让孩子感到“我能行、我要努力、我要努力争取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挫折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恰当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因为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有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挫折和受到打击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鼓励或肯定性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地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练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正是随着这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强的。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臵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也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四、挫折教育重在生活的每一天

当一个人的需要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孩子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挫折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直面现实、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环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去克服困难,这才是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比如说,孩子在生病打针时,有的家长总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都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无法面对同样的现实。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打针有些疼,但打了针,病才会好”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孩子看到别人买什么好东西也想买,这是家长不妨把家中的困难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认识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更要注意的是在让孩子直面现实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努力改善现实,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一定的情境,多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在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要让孩子自己走路。平时,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分给他人吃,让孩子去暗的房间拿东西,故意的拖延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等等。当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还要及时引导孩子总结经验、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五、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适度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奇妙的罗森塔尔效应,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还怕失败,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由于攀比心理,有的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应变的能力,使孩子赢得起输不起。因此,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制定适当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评价,使孩子知道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六、给孩子树立榜样并积极暗示孩子

在幼儿期,孩子最喜欢模仿,也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有的家长怕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言行不知不觉的影响着孩子,久而久之弄的孩子也很敏感,稍微有点小毛病也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觉得很委屈,这些都是家长消极暗示的结果。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首先自己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大的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更不能夸大事实或失去理智。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是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的,鼓励孩子大胆、勇敢地面对失败。家长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积极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地对待挫折。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学习家长学校培训内容9

家长学校培训内容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内容

家长学校专、兼职教师培训内容

家长学校学习培训材料

家长学校学习培训心得

家长学校讲课内容

家长学校建设培训应知应会内容

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内容

一岗双责学习培训内容

《学习家长学校培训内容(推荐).doc》
学习家长学校培训内容(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