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力量

2020-03-03 20:27: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创新的力量

摘要:创新造就了华为的神话。华为以其强大的实力阻击了其他跨国企业的攻击,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但这是来之不易的。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创新是其中隆重的一笔。这是华为最大的资本。企业雄厚的实力来自于创新,地区的实力离不开创新,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不可缺少了创新。

关键词:创新实力领先

华为的阻击,面对着大型跨国公司的攻击,华为没有退缩,没有妥协,以其强大的实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战绩,但回头想想,这次的胜利真的值得反思。1987年华为仅有6名员工,注册资金2万元。经过几年代理国外交换器挖掘到的“第一桶金”之后,华为老总就觉得要在自己研发国产交换机,CC0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在创业早期,华为就提出要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不仅如此,还将这一规定写入《华为基本法》,在战略发展规划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上体现。如今,2010年9月19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综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等指标,摘得“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 TOP100”的桂冠,并连续4届蝉联该项评选的冠军。

创新实现了这种突破。创新使华为拥有这种实力。华为的今天离不开创新。当创新出现在其他的领域,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不远了。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但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并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理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速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在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科技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迅猛发展,正在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城区建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开拓创新,实现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点,完成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完善,使经济发展更加深入,潜力更大。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完善,显著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合理的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重大调整;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便利;通过推进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固的技术支持;通过创新基金和孵化器建设,支持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为企业创新增添活力。

(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地提高政策导向产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高新区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深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创新对提升经济实力的作业毋庸置疑,中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历程也是一个明证。科技创新,提升实力。中国崛起,创新第一。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6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不足500人,现在,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05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位;60年来,中国科研机构增长迅速。从原来的仅有30多个,发展到现在科研院所近3800个,研究基地2000多个;60年来,中国科技影响力大幅提高。2008年,SCI收录中国论文超过10万篇;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第三;60年来,中国人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成功探索的足迹: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中国人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1956年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 “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到确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在曲折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大长了国人志气。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然而,10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科技事业也走进了严冬。1978年春天的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让中国的科技事业重新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邓小平讲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我们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现代化,我愿意做你们的后勤部长。”小平同志的讲话极大地解放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此后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相继出台。举国上下再次兴起“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此后的20年间,中国科技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调整发展,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飞跃。面对正在全球兴起新技术革命浪潮,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两弹元勋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小平同志迅速做出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实施缩短了中国在生物、自动化、信息、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1997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报告获得国家批准。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说,报告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呼吁尽快确立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型。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第一次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战略。

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历经三次飞跃,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就是创新。但是,在当今的中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40%,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60-70%的水平,中国还算不上科技强国。但是,核心的技术还是靠引进的,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在别人技术基础上的改进而已,我们掌握不了很多产业发展

的未来。像产品的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我们都不掌握,我们只是做加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的阶段,必须实现由被动引进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全球化不断的推进,使得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多的依赖于你所拥有的自主的科技成就。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竞争力形成比较重要约束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国外的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在竞争的环境中你很可能会丧失主动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或者对外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是必须像美国欧洲日本一样,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些国家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都比较高,大约70%以上。第二,技术依存度都比较低,大约都在30%以下(我国60%左右),另外,这些国家反映科技进步的综合指标,也就是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地都在2%以上,而我们国家现在是1.3左右。所以如果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至少要在这几个重要的指标上达到已有的创新型国家的水平。2006年,国家颁布的未来15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这趟列车正经历新一轮“提速”, 这趟列车正在驶向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2020年,“站牌”上写着: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 作 者:张先恩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时间: 2010年3月1日

【2】 发展的影响力 作 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出版社: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3】 企业软实力作 者:郝鸿毅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

版时间:2008-8-1

科技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的力量专题

感受以色列的创新力量

创新演讲稿《突破需要创新的力量》

司法护卫民族的创新力量

激发国企创新发展“六个力量”

聚焦企业创新与资本力量

众包大众力量创新商业未来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均衡调配师资力量

力量

《创新的力量.doc》
创新的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