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2020-03-03 21:37: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 足:够 北:北方 其:代词,他的,代夸父 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 欲得饮: 饮于河: 大泽: 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 审稿:王贵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又名( ) 是( )(朝代)( )(作者),体裁是( )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水潦( ) 颛顼( )( )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 ) 怒而触不周山( ) 地维绝( )(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

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 颛顼(zhuān xū) 2.从前 撞 绳子 断 焉:兼词,“于之”。足、充盈 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 (3)应该 (4)勤奋地耕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 7 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七年级下册 第25课《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赤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1 春教学案 语文版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 日 月》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短文第一课时(学习《夸父追日》)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