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2020-03-01 21:46: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与用书

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地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

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地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论语》①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②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戴东原③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④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

“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么,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火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原载1934年11月10日《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

会读书更要会用书

——读《读书与用书》有感

今天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一文之后,感触颇深。陶先生的观点,其实便是我们中国学界一直以来便提倡的“学以致用”。我想我们现在的教学,无论怎么改革它最终的目的便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加以运用。我们的社会想要发展,中国想要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同样需要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量获得加以运用,将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我有以下几点的想法:

一、树立读书的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行业早已经不能用三百六十行来统计了。很多行业的人认为:我的工作不需要读太多的书。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成功,进而羡慕,妒忌,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去依靠,有人去帮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而他的成功也必然与读书分不开,与不断的学习分不开。可以说,想要有一份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读书的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意识。从生活的各个角落着手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中寻找世界的想法。

二、有选择地读书。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每天都有不同的、更为新鲜的资讯和书籍等着我们去学习和接触,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统统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去学习,去阅读。那么,什么书

可以读,什么书会给我们带来收获?这边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助益的书,去读让自己读完后能获得感动、受教的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叫选择的去阅读,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是杂乱无章的。老师可以通过推荐、引领阅读等方式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明白了读什么书,能够将书中有用的知识尝试运用,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有益的。

三、批判地读书。

陶先生说的好“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这说明了批判性读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认为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学术界该是多么的枯燥啊!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也一直在试图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要批判性的读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篇文章不正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吗。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创新,才有的吗?我们当老师的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时时注意帮学生树立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的理念。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这样学习才是更有可能内化性质的学习。

四、阅读是为生活所用的。

阅读并不神秘,阅读也不是那么高深的事情。陶先生说“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

我想他其实就是在强调读书应该是这个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他应该是为日常工作生活所服务的。所以,不要把读书当成清高人士,学者们的事情,读书更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人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彰显自我,成就自我;都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那一份别样的快乐。当老师的应从自己做起,当一个爱读书的,会读书的人,并且影响学生成为一个读书,更会用书的人。我想这样我们的角色才更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doc》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