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功名富贵无凭据》(儒林外史读后感)

2020-03-01 16:06: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功名富贵何为凭

——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一部写尽世态炎凉、世间百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惟妙惟肖,形象鲜活,跃然纸上。偶尔看几章几回,都有新的感悟。全书重温一遍,感受亦有所不同。

开篇即极富内涵,引人思索。“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自古功名利禄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每个时期都有费尽心思只求富贵荣华的人,其中有市井小民、有志之士、奸佞小人。面对这样的诱惑,平步青云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或趋炎附势,或急功近利,或积极筹谋。就算这是一杯毒酒,也是一杯让人不顾生死,只求一尝个中滋味的毒酒,大有“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意味。

功名利禄,转眼就是空,这个道理,读书人怎么会不知道呢?那么多史书典籍,歌功颂德的不少,也不乏警戒后人的,但是这些读书人是怎么将这些发人深省的道理抛诸脑后,汲汲于富贵?“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腐蚀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正因为读书的好处有那么多,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欲望。而一旦加官进爵,欲望不只可以无限满足,而且可以滋生更多的欲求,感受高高在上、与众不同的虚荣感。这是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一个侧影,吃人不吐骨头,还让人无条件地追捧,不得不说这可怕的礼教是多么的恐怖。《儒林外史》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一两个?

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物是家喻户晓的,中国版葛朗台——监生严致和,因为中举而发疯的范进,从黑发垂髫考到花白头发的周进,攀附权贵、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阅读时就可以想象出人物形象,不禁感叹作者笔法的高超与熟稔。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四书五经或许可以娓娓道来,但是个中深意却是不甚了之。为了因对当时的八股科举考试制度,死记硬背八股样卷,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样卷是记住了,但是知识层面却永远漂浮在表面,更不用说将之运用在造福民众、匡扶社稷。匡超人,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名小辈,机缘巧合之下结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看他朴实敦厚,是个可造之材,基于惜才心理出发,赠给匡超人十两银子,规劝其读书上进,早日致仕。匡超人有感于自己外出的见闻,窥见读书的好处,遂用功学读八股文。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李知县赏识匡超人,提拔他为秀才。初尝功利的美好滋味,他更刻苦地学习八股文。好景不长,李知县被诬陷获罪。匡超人害怕自己被牵连负累,逃至杭州,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他认识了二个指路人——景兰江、潘三爷。后成为八股文的“选家”,被五省的读书人尊为“先儒”。跟随平凡的李知县来到京城,匡超人为巴结权贵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最后致使妻子含恨而终。这么多悲剧的发生,到底应该由谁负责?匡超人吗?他只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在他看来,权势永远是没有错误的,只有这样,他才实现了自己的宏图大志。封建思想荼毒了众多朴实纯良的人的善心,也泯灭了人性。

再说为中举而发疯了的范进。在初中时,我已经学习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初读文章时,感触颇多。一个正常人为了一个小小的功名,一直坚持不懈,可到了真的迎来成功那一刻,却欢喜到发疯,失去了理性,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范进是一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苦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熬出头,这也是仰仗周进的特别照顾。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范进中举,本人欢喜至发疯,身边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先前大家对其鄙夷不已,敢大声呵斥或者指使他做事,一点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由于中举的喜悦冲昏了范进的头脑后,他的丈人——胡屠夫再也不敢造次,以前对范进要打要骂的性子也不敢泄露一丝,直说自己的女婿是天上的星宿,玩玩打不得。无奈还是需要这位平时将范进视为无物的丈人打醒发疯的新科举人,真是难煞此等小民了。范进只是中举而已,可是这个举人的名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乡绅们都在第一时间送金送银,赶忙巴结这个新贵。

从这件小事看,封建科举制度多人们的荼毒有多深。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他们热衷的不是那高深的学识,不是道德理论上的治国经略,而是纯粹的个人利益——升官发财。范进原本一无所有,但是有了一个举人身份后,房产、田地、金银、奴仆,都不请自来。类似于胡屠夫之类的市井小民,势利至极,见风使舵,将当时底层人民尖酸刻薄、势利展露无遗。而乡绅之类有头有脸的人物,纷纷攀附权贵,送金银,送奴仆,送田产,本着钱财是万能的初衷,贿赂于范进这类人人物,这无形之中助长了读书人为荣华富贵而读的风气,使得世风日下。

严监生,中国版的葛朗台,可谓是众多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的有钱人。他的生活十分节约,节约到吝啬的终极程度。曾在语文课本中领略过严监生的节约刻薄。严监生临终之时,伸着两个手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他的侄子们以及奶妈等都猜度劝解,不管什么答案都不能使这位濒临死亡的老爷满意。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严监生的想法,赵氏挑掉一根灯草后,他才点点头,缓缓地咽了气,与这个现实世界永别。临死之前还要对自己所能接触的一切做好安排,连小细节也不肯放过,足见他对自己的节约。但是严监生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的一面。金钱是他的护身符,他以此来消灾解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生病,严监生遍请名医,煎服人身,一丝都不敢怠慢。王氏死后,他大哭一场,痛心疾首,可见严监生对王氏的夫妻真情。其实这么胆小的一个人,他并不甘心屈服于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的遗言中充分展示出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读读书,争取挣个进学,不要像自己一样每天受大房的气。严监生的灵魂是畸形的,是当时社会所赋予的扭曲人格,他吝啬、薄情、慷慨,又不乏人情味。他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所创造出来的悲剧人物,他的出现也丰富了整本书所要表现的主题。

虽然书中较大篇幅描写的是科举制度下那些“文人墨客”的丑陋面孔,但是也有不少奇人异士。季遐年,专长是写字,从小无家无业,总是在一些寺院里安身。他的书法很好,但是不愿效仿古人的字帖,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性写去,自称一派。季遐年的性子很古怪,当他愿意帮你写字时,他会斋戒一天,亲自磨一天的墨;若他不情愿,哪凭你的身世多么显赫,酬金多么丰厚,他也不为所动。他性情乖张,不修边幅,一件稀烂的衣服,一双破草鞋。每次为别人写字说获得的报酬,他除了自己吃饭所需的费用外都随手给不相识的穷人。他看见和尚房中有一方好墨,二话不说就写起字来,不管人家是否需要。当乡绅请他写字时,他却不乐意了,破口大骂,表明自己对这种人物的憎恶。可见这是一个爱憎分明却又性格古怪的奇人。

王太,卖火纸筒为生,喜欢下围棋。某天庙会,他看见一些人在下围棋,于是走过去观战,大家开始时瞧不起他,但是与王太对弈后,大惊,争相拉他去喝酒。但是王太却表示,自己最喜下围棋,今天对弈过就无比欣喜了,哪还想着去喝酒。

王冕,一个画家。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别人放牛,但是他仍不忘自己的志向,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后来自学绘画,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家。王冕性情淡泊,不求功名利禄,隐居于会稽山。

《儒林外史》中,有许多的人物,千姿百态。或许你在阅读这篇著作时,会因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也许会因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也许会因为那几个奇人异士的淡泊名利而欣慰。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不得不感慨于作者高超的文笔,吴敬梓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得入木三分。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作是败家子。他后半生穷困潦倒,但坚持不要参加科举考试,十分厌恶八股文。在家徒四壁,憎恶科举制度的背景下,吴敬梓写就《儒林外史》一书。

当今社会,科举制度依然不存在。但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还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己,努力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到的义务。相信看过吴敬梓的书后,我们将更从容面对考试以及生活中的一切。

09政本

朱佳斌

儒林外史读书报告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读书报告《功名富贵无凭据》(儒林外史读后感).doc》
读书报告《功名富贵无凭据》(儒林外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