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2020-03-04 02:36: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草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感受蒙汉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

3、品味、吟诵、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4、感悟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涵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含义,体味感受蒙汉深情,民族团结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收集的有关草原的各方面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民俗特点、描写草原的诗词篇章、风光图片、草原歌曲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激情导入。

1、录音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用他深沉而充满情感的声音,为同学们创设一种独特的氛围,并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心情与感受,如头脑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同学们的情绪。)

2、学生尽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3、教师介绍作者——老舍,揭示课文题目: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紧随老舍先生的笔墨——走进“草原”,感受草原无与伦比的风光和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草原。)

二、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

要求:①能够大声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词并想办法解决。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三、学生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串联材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也可以说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主要描绘了三幅多彩的图画:草原秀丽风光图、喜迎远方客人图,主客把酒联欢图,最后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精妙的语言收束全文。)

四、学生细读课文,揣摩品味自然美。

1、老舍笔下的草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具体的美感。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什么特点?

(写出了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翠绿,似在流动。结合画国画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谈谈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得人是草原美丽的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的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展开想象,牛羊似乎在回味着草原哪些乐趣?体会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五、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感官感受草原美。

1、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加深对草原美的印象。

2、学生交流看完录像的感受。

3、学生自读、指名再读课文,并结合语句想象画面,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整理思路,读写结合。

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那优美细致的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风光秀美的草原中,我们怎能不爱草原呢?同学们也可以舞动你手中的笔,用一两句话或小诗描绘草原美景,当然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草原。

教师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回顾作者怎样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来写草原的美景?

二、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教师:通过上面的文字,草原的美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比草原更美的还有草原上那些热情四溢的民族同胞,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情美写了淋漓尽致的。找出这两段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一阵风”和“飞”字,可以看出来的是很快的,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而身着盛装,策马疾驰而来,则可以充分看出他们的对客人的重视和热情。)

(2)“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看出当时主客相遇的场面是多么的热闹、热烈,蒙古人们有是如何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感悟蒙汉深情。

1、教师:蒙古包到了!蒙古兄弟姐妹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深情款待着,快看吧!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四五段,用前面同样的方法自我学习感悟。(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交流读后的感受。)

2、教师点拨:

(1)主人用哪些特有的方式来招待宾客?

(①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②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这里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3)“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会心的笑包含着什么?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你会怎样去赞美他们。

3、学生齐读最后以自然段,体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涵义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四、通读全文,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在行文中,作者将对草原的和草原人民的留恋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种写法。

五、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抄写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doc》
草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