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读后感

2020-03-03 23:59: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历史,在变革中发展

----读《国史纲要》感变革对历史的推动

近来,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纲要》,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史,的确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考良多。特别是《国史纲要》这本书,它对中国古代史的陈述,起自史前时代迄至清代,以全新的方式,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或是那三皇五帝的传说,或是那大漠长烟,战火连天的汉时匈奴„„然而,这一幅幅画面辗转交替,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正是由一场场变革而组成,而文明,也是在变革中得以产生。

中华文明的确立,是中华思想由“大同之世”到“小唐之世”的变革。夏的建立,确立了中华文明,而同时,禹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的做法让“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可以说,在夏之前,人们心中向往,并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彼此,没有争斗的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图景。但自从禹建立夏王朝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兮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也许,有人会问,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天下为公”难道不如“天下为家”?但是细细想来,在古代社会,真正的“大同”又怎么可能有确立并长久的发展,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历史的内在规律,而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国家机器的诞生,“家天下”的夏王朝的出现,更成了一种必要,成了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需品。

春秋时代的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历史的进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从成王,唐王,昭王,穆王到共王,出现了太平盛世,以后逐渐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朝政申请诸侯共管,再后来,周王迁都,周也渐渐失去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进入了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春秋时代的列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是西周国家瓦解后的残余。而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品,争当中心或中央。于是,有人便提出了“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但在我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春秋无义战”的观点完全是片面的。正如《国史纲要》书中所写:“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产生的原因是它没有摆脱周天子的立场,争霸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功能、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这是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况且,不得不提到的是:乱世出英雄!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股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漏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这无形的引发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而这场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人们无疑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直到现在。所以,春秋的战乱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上的一块宝藏。

另外,战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法制变化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件大事。春秋末期“君子”陵夷,政权易手,先前的封建秩序早已荡然无存,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观念形态方面的相应变化,继春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已经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消失了,新的阶层取而代之,战国时代各国新兴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一时代,纵横捭阖,波谲云诡,兼并战争

不断,各国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为生存而奋斗。于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魏国任用李俚为相国,搜集各国现行法律,编成《法经》,而赵国的改革,则是在“选能举贤,任官使能”,“节约俭用,察度功德”的同时,“以仁义,约以王道”。而楚国的吴起则是针对楚国官场的歪风邪气,大力整顿,而这也使楚国迅速强盛,成效卓著,同时在秦国,商鞅也发动了两次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强国。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振兴了自己的国家,更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秦的大一统,一场充满暴力的统一活动,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秦昭王时代的统一战争是残酷无比的。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97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大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正如孟子所说“杀人盈野”、“杀人盈城”,但是其直接后果是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终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亡了燕、赵、韩、魏、楚、齐六国。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

秦的统一是重大的变革,而秦覆灭的过程更是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笔。公元前209年,担任屯长的陈胜、吴广一行九百人被征发到渔阳屯戍,行至蓟县大泽乡遇上几天的滂沱大雨,无法按期抵达渔阳,按律将处死刑。于是陈胜、吴广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次起义虽然没有胜利,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曙光。不久,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真生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刘邦称帝,建立了汉。这种称帝的方式,既不同于以前的传位,也不同于秦的统一,完全是以叛乱的形式夺权,是一种新形式。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的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进,有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繁荣,也有法制的变化,文明的转变,这些变化目的不同,形态各异,但无疑都将历史沿着一个方向推进。而那个方向,则是前进。

读《国史纲要》,我看见了历史,而这历史中,我看到最多的则是变革,变则通,相信正是有了变革,才有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10102130224

孙珊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100点

党史国史读后感

美国史读后感

国史纲要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国史札记 读后感(全文)

《美国史》读后感(一)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doc》
国史概要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