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风骨

2020-03-03 22:19: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卫征学号:1012425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

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风骨

一、“风骨”的历史由来

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

首先,“风骨”用来评价人物,始于汉末,而到魏晋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流行开来。如《宋书 武帝纪》中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 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等。根据刘裕、王羲之这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作例证,我们就不难想象“风骨”用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多为正面的褒奖,赞誉此人的高风亮节等等。

而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到画艺、书论等文学艺术中去。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风骨”一词用于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还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从借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再到延伸到绘画、书法、文学等文学师叔层面上,“风骨”一词不断地发展、充实着自己的含义。那么,从现在看来,何谓“风骨”?事实上,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或者是当代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因为侧重角度、省会时代等的不同,使得“风骨含义”的讨论往往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也正是因为“风骨”一词的多含义性,故而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兴趣和研究。

二、有关“风骨”的众多说法

何谓“风骨”?许慎《说文解字》上这样写道:“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

清明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从许慎的解释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风”和“骨”二者的自然意义,如“风,八风也。”“骨,肉之核也。”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前文所讲到的“风骨”的品格意义没有多大的联系。可见,“风骨”在人物品格甚至是书画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后人附加上去的。关于“风骨”的解释,最经典的莫过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作为第一篇专门讲解“风骨”的文章,刘勰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而针对这一段,周振甫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解释为:“《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因此,深切动人地表达感情,定要从注意风的感化力量开始:反复推敲地运用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的需要有骨,好象形体的需要架起骨架:表达感情的需要有风,好象形体里含有生气。措辞端庄正直,那是文骨的成就;一起快利好爽,那是文风的清新。”而郭晋锡在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中对这一段的解释是“《诗经》总括‘风’‘雅’‘颂’‘赋’‘比’‘兴’等六义,‘风’是六义中是占首位的。它是教化和感动人们的基本因素,表达作家志气的一种标志。所以,当作家内心激动,要抒发他的感情的时候,开始就应该考虑在作品中带有体现倾向激情的‘风’;在沉静地吟咏着铺排辞藻的时候,首先必须安排好作为中心题材的‘骨’。作品的辞藻需要围绕中心题材,犹如人们的身体要有撑住身体的骨骼一样;作品的情感中应该富有体现倾向的激情,犹如人们的形骸药包藏着血气一样。一篇作品的遣词造句是一意到底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树立了构成中心题材的‘骨’;一篇作品的情感意气奔放利落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富有倾向激情的‘风’。”从周振甫和郭晋锡二人对刘勰《风骨篇》这一段的解释,我们很容易看到二者之中有这样一个鲜明的区别:周振甫坚持“风是感化的根本力量”,而郭晋锡则认为“骨是中心题材。”也就是说,二者的理论在“风”与“骨”何者为第一位的问题上产生了冲突。事实上,这也正是《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争论点。

针对“风”与“骨”的关系,更多的人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 骨指语言端直刚健。”其实单独就刘勰的《风骨第二十八》来讲,这种解释无疑是最贴切的。因为刘勰在此文中写道:“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明确说明了“骨”的作用在于“辞”,即修辞作用,以保证文学艺术作品在结构修辞上的顺畅、刚劲;而“风”在于“情”,即抒情作用,以帮助文人画者更好地借作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来说,文学评论界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如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 ]

但是,仍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以上不同的观点。如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这一观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单从《风骨》这篇文论中来看,舒直先生的论述似乎很难成立。但是如果将目光放大到《文心雕龙》全文时,我们会发现在《文心

雕龙 体性》中发现这样一句话:“辞为肤根,志实骨髓。”而在《文心雕龙 附会》中也有这类的例证:“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骨”确与“情志”和“事义”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之,舒直先生的文论也具有其合理性。

那么,对于“风骨”的研究,究竟哪种论点是正确的呢?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周振甫和郭晋锡相差很大的论点一样,批评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是莫衷一是的,无法准确的判定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正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风”“骨”二者的先后关系究竟怎样,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个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侧重的方面。因此,下面笔者将谈论一下自己对于“风”“骨”的见解。

三、我之“风骨”观

事实上,对于“风”“骨”关系的众多讨论中,我更倾向于舒直先生的论点,即认为“骨”是表情志和事义的,而非修辞,故相较于“风”来说,“骨”是根本,是灵魂。下面笔者将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首先,从历史方面,笔者要提及的便是“建安风骨”。回归文本,刘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中用大段的记述来向大家展示“建安风骨”这一历史名词:“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难道仅是因为孔融的“高妙”,徐干的“有齐气”等等,就可以使这一时期的一代诗人均可获得“建安风骨”的美誉?笔者认为这只是其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毕竟,相较于以前的诗人,建安诗人所表现的最突出的特点并非是他们的灵性和逸气,但是为何以前仅有“诗风”一说,而非“风骨”呢?笔者认为三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建安诗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情怀,因此较之以前文人那这种纯粹的情感抒发,多了一些骨气,故后世赞誉他们为建安风骨。

而从现实经验方面,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真有骨气或是某某附庸风雅。 有骨气,是指某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某种品质,是内在的,也是最重要的。而风雅,则是附庸上去的,即是后天的加工(或称修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因此,由此可以看出“骨”才是根本。同样的,一幅画,如果最开始的骨架为画好,那么即使你用再多的笔墨去修补,也是无济于事的,当然在此笔者并不否认修补会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要想达到股价完美时的那种效果是绝不可能的。故对于作画来讲,轮廓的勾勒是重要的,对于人来讲,内心情志的塑造是重要的,对于文章来讲,准确的表情达意是重要的,而这一切,均可用“骨”来表示,故相较于“风”,“骨”是更重要的。

当然,突出“骨”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上述观点论证的看法没,而不是就此否定了“风”的作用。其实从根本来讲,“风骨”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词,而这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中所讲的那样:“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最后,笔者想通过此文告诉大家,或许关于“风”“骨”的论争还会再继续下去,但是

请决不要因此就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无论是做人做事,亦或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智中,时刻保证“风”“骨”的互为表里,只有那样,才能造就据有骨气的作品,成就自己有骨气的人生!

参考文献: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晋锡《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 兰州人民出版社

刘永济 《文心雕龙校释》 中华书局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百度文库《试论风骨篇》等

风骨

散文风骨今何在

何谓人生哲学

何谓人力资本

何谓EEPO

何谓除夕

何谓真爱

何谓革命

何谓英雄

何谓执行力

《何谓风骨.doc》
何谓风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