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的技术发展史

2020-03-03 06:07: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技术发展历程: 1.组织机构

1958年工厂动工兴建,成立技术处,下设设计组,主要负责厂基建非标准设备设计。1959年六月,升格为技术科,除承担原来的设计任务外,开始着手进行产品设计准备工作。1960年,技术科从技术处分离,成立技术研究所主要工作任务为建厂服务,从事基建非标准设备设计,20吨以以下的电动式起重机以及产品设计准备工作。1972年底,设计研究所改名为设计处。1976年8月,建立重型机械设计研究室。以承担轧机,锻压设备等重型机器的研究任务。70年代间,设计人员开始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掌握,转化标准。进而发展到与国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机械产品。分批选派了有关设计人员出国考察和技术培训。到1983年设计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轧钢,锻压。矿山起重,电气,液压,机械传动,标准化八个专业设计室及一个试验车间。1998年8月,按照国家经贸委对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要求成立了公司技术中心,与此同时公司还成立了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和新产品开发部,以加强对新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2000年和2001年,公司又相继健全和完善了技术中心的体制和运作机制,成立了技术中心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 2.设计水平

1)建厂初期,复用外来图纸的修改设计,部分自行设计。 2)续建和全面投产时期以产品设计为主,从单台非标准设备设计到大型成套新产品的设计。有4200毫米特厚板轧机产品代号6170,10000吨多向模锻水压机,8000吨卧式挤压机。 3)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做了不少科研实验,制作各种金属模拟样机,进行各种数据的测定。

4)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开发了新产品,2450毫米中厚板轧机,吸收了从日本进口的1700毫米热连轧机的某些先进技术,从而使水平达到世界上七十年代中期中厚板轧机的水平。95×4000三辊卷板机,在自行设计产品的同时,工厂集中部分设计人员,举办英、德、日语学习班,做好出国进修培训工作。以达到消化掌握引进国外技术以及与国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目的。1978年从联邦德国奥姆科公司引进八个系列三十四个品种的按许可证生产的机械压力机图纸和技术资料。参照该公司的图纸资料,为第一汽车厂设计修改KP125000吨前梁曲轴生产线设备。 3.工艺水平

1)1979年从联邦德国奥姆科公司引进八个系列三十四个品种的热模压力机的设计,制造技术。1982年5月,从日本制钢所室兰厂引进了制造火电、水电、核电及轧辊的热加工技术,其中包括冷加工的深孔加工技术,1983年12月,从美国国民锻造公司引进了直径为400毫米的人造水晶高压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也进行了自行设计。

2)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了一系列新产品。表现在在焊接工艺,在减速器齿轮制造工艺方面,在深孔加工方面,在切屑刀具方面,砂带磨削,刚性珩磨工艺。钳工装配方面。

3)为了鼓励全厂广大职工的创造发明与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工厂在1979年颁发了《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科研管理试行办法》 4.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一系列新产品.为发展航空锻件的生产、设计、制造了国产最大的100吨/米对击锤。为西南铝加工厂设计制造的8000吨卧式挤压机。为某军工厂生产1000吨钢丝缠绕结构的多向模锻水压机。为重庆第五钢铁厂的技术改造,制造了2450毫米四辊可逆式中板轧机。为杭州锅炉厂生产的国产最大的95×4000三辊卷板机。冷轧辊、热轧辊等轧机设备,水电、火电设备的转子、大轴及大型不锈钢叶片等。 到80年代, 技术发展的内容。

一、技术引进和合作生产项目:

1.热模锻压力机,平锻机及配套设备许可证。1978年6月,从西德奥姆科公司引进了重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

2.大型锻件产品专有技术,1982年,同日本制钢所签订了大型铸锻件产品专有技术合同。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五年半。

3.¢400毫米人造水晶高压釜设备专有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8年。 4.KP12500自动生产线联线技术。1984年6月,又从西德的奥姆科公司引进了联线技术,和匹配的六台机械手,四条运输链设计制造技术。合同有效期到1989年12月,

5.宝钢2050毫米热连轧粗轧区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和西德施罗曼---西马克公司(SMS)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了宝钢2050毫米热连轧粗轧区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6.滚切式双边剪的设计制造技术。1985年12月,从日本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引进了滚切式双边剪的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8年。

7.¢114ACCU---ROLL精密管轧机设计制造技术。1987年2月,现美国现代有限公司(艾特纳标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设计,制造¢114ACCU---ROLL精密管轧机成套设备的合同。 8.1550板坯连铸机设计制造技术。1986年6月,与日本神户制钢所签订了鞍钢1550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技术合作合同。引进方式为合作设计,合作制造。 引进的成果表现:

1.于1981年生产出了第一台合同产品,KS900棒料剪,达到奥姆科公司标准。

2.从日本引进的技术经过消化和同步技术改造,完成了一批电站大型铸锻件,其中以1988年完成了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600兆瓦火电机组大型铸锻件的研制任务。生产的产品完全符合美国西屋公司技术标准要求。

二、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标准。工厂在轧钢设备上推行了西马克公司的标准。在重型锻压设备上,推行了奥姆科公司标准。在热加工方面推行日本室兰工厂和美国西屋公司标准。

三、技术引进还带动了工厂的技术改造。

四、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工厂进行了国产化和改进、创新工作。 工艺发展的内容。

到1988年底已经能生产出符合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火力发电大型铸锻件、热连轧机,大型板坯连铸机,热模锻压力机自动模锻生产线等国家急需的重大设备。具体表现:

1.热加工工艺 通过技术引进和热加工技术改造,工厂热加工能力上了个等级。工厂大型铸锻件产品达到了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引进600兆瓦火电机组全套大型铸锻件的研制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是热加工工艺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冷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生产2050轧机,KP12500热模锻,¢400高压釜、电站设备等为代表的新产品的研制方面。

3.焊接技校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于1986年六月,取得了国家劳动,人事颁发的

一、

二、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承制了具有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水平的20万吨按按氨合成塔外壳,鞍钢板坯连铸机等高水平的产品。 90年代 技术发展

一、国外厂商进行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产品

1.100t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1995年公司同法国克莱西姆公司采取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为长城特殊钢(集团公司)提供了一台100t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

2.155TRH/AHF钢水精炼设备1996年—1998年公司同德国(TM)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方式为本溪钢铁公司提供了具有九十年代水平的155TRH/AHF钢水精炼成套设备。

3.1350板坯连铸机。1990年—1993年,公司现意大利皮安蒂工程公司合作为攀钢设计制造了1350板坯连铸机。 4.异形坯/大方坯连铸机。1994年—1998年,和美国西马克/康卡斯特公司采用联合制造的方式为马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制造了异形坯/大方坯连铸机。

5.攀钢1450热轧带钢连轧机。1988-1989年与意大利皮安蒂工程公司合作,为攀钢提供了一套大型1450热轧带钢连轧机。 6.宝钢1580热带钢轧机。1993年11月,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和IHI合作,为宝钢提供了1580热带钢轧机,

7.鞍钢1780热轧带钢成套设备。1996年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和IHI合作,为鞍钢提供了1780热轧带钢轧机。

8.武钢1700热带钢轧机卷取区设备。1994年—1995年公司与日本IHI公司合作,为武钢1700热带钢轧机改造提供了卷取区的成套设备。

9.H型钢生产线。1994年—1996年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为马钢提供了大型热轧H型钢成套设备。

10.冷轧带钢生产线。1993年,公司与奥地利ANDRITZ—RUTHNER公司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为攀钢提供连续盐酸酸洗机组。同年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为攀钢提供了热镀锌机组。 11.宝钢1550冷带钢连轧机。1997年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为宝钢提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1550冷带钢连轧机。

12.珠江钢厂与邯钢168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薄板。1996年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外商技术总负责,公司负责图纸转化,为珠江钢厂和邯钢提供了生产线整套设备。

二、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1.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制造技术。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采用了德国SN200标准、EN标准、DIN标准、日本的JIS标准及国外合作制造的工厂标准等。 2.掌握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料。

三、自行设计制造

1.新产品有中厚板轧机、冷轧带钢生产线、ACCU-ROLL无缝钢管轧机、型钢轧机、锻压设备、其他设备如PL-2400G型排土机、1600/1250KN和4000/1600KN卷扬启闭机。

四、很多项新产品技术开发项目。 工艺水平的发展

到1997年底公司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火力发电大型铸锻件、热连轧机、大型板坯连铸机、钢管轧机、H型钢轧机、热模锻压力机、纵剪线、冷轧酸洗、镀锌生产线和核电设备等国家急需的重大设备。

一、热加工工艺:炼钢工艺和铸造工艺、锻造和热处理能力。其中九十年代中期生产的350MW缸体达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标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冷加工工艺:突出表现,三偏心轴和连杆制造技术。由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IHI)提供技术,公司自己设计制造的滚切式双边剪中的单轴三偏心轴,使公司掌握了单轴三偏心轴和大型球头连杆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方面,1997年生产了江阴长江大桥的鞍座,制造的成功表现了公司承接桥梁制件上的强大实力。从“七五”期间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研制成功600MW高中压外缸缸体后,已经能批量生产125MW,200MW,300MW各种系列的汽轮机缸体。满足了国内的需要,又进入了国际市场。1989年—1990年成功制造了20万吨/年卧式氨合成塔外壳锻件。该装置是我国第一套国产合成氨压力容器。主要部件采用SA508CL3锻件,严格按照美国《锅炉与压力容器规范》和美国M.W.KELLOGG公司、日本日立造船公司设计要求进行制造。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我国核电用压力容器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准化工作

1989年—1997年公司加强了标准化管理,采用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军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开展了标准的制订和标准化科研工作。为公司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公司成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由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标准的归口管理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管理工作标准化委员会”。标准类别分为“公司标准”和“公司二级专业标准”先后制定了公司标准562项,其中公司标准(EZB)390项,公司内部标准(EZB/N)23项,上级标准转化为公司标准94项。公司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方法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标准化体系。 1998年—2001年 技术发展

一、同国外厂商合作制造的产品

1.邯钢CSP工程平整分卷线。2000年1月,公司和意大利MINO公司采用合作制造方式进行设备制造,为邯钢提供CSP工程平整分卷线设备。

2.广东岭澳1000MW压水堆核电站重型支撑设备。2000年10月,公司和法国法马通公司合作为广东岭澳1000MW压水堆核电站提供重型支撑设备。

3.宝钢集团上海一钢公司1780不锈钢热连轧机。2000年6月,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制造1780不锈钢热连轧机成套设备,所有设备的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由外方完成,公司负责承制机械设备的转化设计。

4.武钢2250热连轧机和梅钢1420热连轧机。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于2000年8月与武钢签订了2250热连轧机成套设备供货合同,于2001年3月和上海梅钢签订了1420热连轧机技术改造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以上项目均由德国西马克公司总负责,公司进行合作产品制造。

5.邯钢1680CSP续建工程。2001年8月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和邯钢签订了1680CSP续建工程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项目由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总负责。公司承制设备。

6.邯钢镀锌线。2001年4月,公司与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合作和邯钢签订了镀锌轧线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项目由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技术总负责,公司与达涅利公司共同生产制造。

7.攀钢1450热连轧机全液压地下卷取机。2001年9月,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和攀钢签订了1450热连轧机全液压地下卷取机供货合同,该设备由公司与三菱重工联合设计,合作制造。

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创新

1.公司60—70年代公司独立自主研制了转鼓铡刀式双边剪,80—90年代引进日本IHI公司一轴三偏心滚切式双边剪技术,公司依靠自身30多年制造双边剪和其他剪机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了三轴三偏心滚切式双边剪,获得了国家专利。

2.大型高铬支承辊及轧辊新材料开发。经过大量材料试验研究,开发出了EBR

51、EBR

52、EBR

41、EBR

542、EBR32,等新型系列材料,并经过炼钢、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等工艺攻关,研制出了现代中厚板轧机及冷、热板带钢连轧机的高铬锻钢支承辊和工作辊,使用寿命大为提高。

3.“九五”期间,公司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掌握大型冶金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研制及核心制造技术。

产学研合作与开发。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燕山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开展了产学研项目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公司确定了战略伙伴关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合作成立了“机电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所”先后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

适应市场需要,以自主研制为主,联合研制为辅、开展成台(套)产品的研制。在适应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先后向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出口立辊轧机,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热轧机液压弯辊系统等。充分发挥了公司的技术优势。

测绘技术发展史

通信技术发展史

空气净化技术发展史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印花技术的发展史(优秀)

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技术发展史

管理的二重属性

二次极限与二重极限

定义证明二重极限

考研数学:二重极限

《二重的技术发展史.doc》
二重的技术发展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