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岁月》有感

2020-03-03 08:50: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知情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本书,将习主席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纪实记录,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领袖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更能体味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现实意义;更能理解为什么"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更鼓舞了自己要坚定立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七年的宝贵的实践经历中,让习近平知道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与非凡的智慧,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了很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事,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是一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这是一部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为更好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

作为青年学子,学生党员。我更加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学业工作有巨大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积累知识。文中曾经提过,在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的时候,习近平能够踏下心来读书,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地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梯田,一直在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进而,是在工作上肯吃苦,肯奉献。“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力能干一样的活儿。那个年代,领导干部必须要吃苦在前,近平在平时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这是社员群众对总书记的评价,真挚朴实。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大环境上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这是作为青年学生的我的最大感悟,更值得我们青年党员学习。

尹雨洁

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知青岁月》有感.doc》
读《知青岁月》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