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作文

2020-03-02 12:33: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讲:记叙文作文教学技巧

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孙彦 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由我与各位交流作文教学的一些做法,主要是在操作层面上的交流。因为,作为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是一定的、教材是一定的、学生是一定的,留给教师工作的空间,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实施课程与教材,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进而实现教书育人。因此说,研究教学方法,即:通过什么形式,用什么手段去教会学生学习则是我们的任务。

一、微写作创作与作文教学技巧课程简介 《微写作创作与作文教学技巧》是我总结出的《作文教学十八招儿》的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

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青年教师,针对当前在教学指导方面方向性内容多,而教学方法少,很多经验需要经过二次创造,才能借鉴的现状,重点把我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拿到这里,供青年教师研究和参考。

纵观本课程大致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就是把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分开进行,以思维训练为切入点。因为,说出的语言和撰写的文章,都是人们思考成果的外显。如果一味地盯住让学生多写,就舍本求末了。

第二个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程序的训练。把难以控制的写作过程控制住;而且,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抓手,使他们看得见、抓得住、做得到。

第三个特点:坚持“三在”原则。在新《课标》“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以及“应注重应用”的总要求下,坚持“在生活中学习,在模仿中

学会,在比较中生成”。重点是培养学生离开教师组织后的再学习能力,也就是独立学习能力。

所谓“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写真人真事。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交流形式。要从写生活中确实发生的事情练习写作,最好是亲自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情;避免没有生活原型的杜撰,在这方面教师须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所谓“在模仿中学会”,就是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向别人学习。虽然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但是,练什么至关重要。这里还有一个标准问题和科学问题。有人曾以一个例子说服了我,现在与青年教师分享:过去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贴饼子熬白菜,到头来人到80岁还只会贴饼子熬白菜。今天年轻人上3年职业学校,就成为中西餐专业人才;再经过努力,成为中级厨师、高级厨师,甚至特级厨师。因此,不能盲目相信多读多写。

所谓“在比较中生成”,就是要多组织交流、多组织分析、多组织展示。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最基础的思维形式,也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最后,我要说明一点:“教无定法” 必须建立在有多

种方法可选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这样说;否则,就成了“教而无法”。没有方法也就失去了“教”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一把钥匙都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我认为,须在一种原则、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去探索、去寻找、去创造,才能获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再者,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也不相同等原因,我使用的方法对青年教师不一定适用。渴望各位对本课程评头品足,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本单元内容简介

本单元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没有可写的问题。将我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具体做法呈献出来。这些做法的主要特征是将概念形象化,给作文学生以一定的抓手。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某些参考,旨在抛砖引玉;促进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反映笔下没有内容可写,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件事,也是三言两语把事情叙述完,以至于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泛;更有甚者把一件事情写

来写去,从小学就写这一件事,到中学还用这件事应付老师。

我从实践中感觉到,学生之所以感到没有的可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畏惧心理在作怪,把作文看得非常神秘、高不可攀;还没动笔就已经败下阵。他们没有弄清楚,作文是人们日常交际与表达的一种方式;此外,还有口头、手语、旗语等交际与表达方式,所以往往编作文。由于在一种非正常状态下写作文,退一万步讲,即使写出文章也往往脱离实际,当然也失去交流和表达的实际意义了。

二是搜集素材缺少标准,造成骑马找马。百度百科解释: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总和。实践也证明: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学生面对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取,而是以“范文”所写的材料为模板按图索骥,结果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材料。

三是误把记叙文“六要素”中的“经过”看成一个点,没有抓住一个过程把情节展开写。尤其是在记叙过程中,没有通过描写把事情的主要情景和人物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本单元分“向自我介绍学习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向绘画学习搜集素材”,“向母鸡下蛋学习打腹稿”“向竹子学习写情节,即记述一个过程”、“向竹杈学习插叙”以及“向蝎子钩学习点明中心”6个做法与青年教师交流;其目的是研究一下如何把学生教会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有的可写这一基本目标。

三、作文教学技巧介绍

技巧之一:向自我介绍学习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见:

三、实施过程案例)

技巧之二:向蝎子钩学习结尾点明中心(见:

三、实施过程案例)

技巧之三:向摄影学习搜集素材

现实中,不少学生总说没有事情可写,尤其有的学生总仿照优秀作文选中写得事情编故事;尽管个别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举例引导、启发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但使学生听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有教师用《背影》中写父亲给作者买橘子、《羚羊木雕》中写母亲不允许作者把木雕送给万方,去启发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可学生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这样的事情啊!

那么,学生到底有没有可写的事情呢?如果说生活丰富多彩,是创作的源泉;那么学生为什么难以找到可写的事情呢?如果说学生整天处在真空里,没有生活恐怕谁也不信。这就怪了:既然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又生活在其中,那么为什么就捕捉不到可写的素材呢?我认为:关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拍照已成为人们顺手拈来的事情,很多人的手机里存有自己拍摄的照片。看看这些照片,拍山多是峻峭、起伏的,拍海多是波澜翻滚的,拍花多是鲜艳夺目、与众不同的。从这些选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关注的是一种变化、一种反差、一种与众不同。其实,学生作文也是一样,很多记叙性文章写的就是一个变化过程。

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材和其它作品中很多。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断腿前与断腿后发生巨大变化;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吴敬

梓笔下的范进,中举前后连同岳父胡屠户对他的态度都发生变化;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更是写变化,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更是奥楚蔑洛夫围绕是否将军家的狗变来变去。类似写变化的作品数不胜数。

此外,还包括对比:有地点的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物的对比,如《藤野先生》中鲁迅与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求学时的不同表现;有态度的对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家人由盼到躲。作者正是通过记叙这一变化过程和把不同事物进行对比,表达出自己的爱憎的态度与情感的。

生活中,人们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很多类似变化的事情。社会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由误会到消除误会的变化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的变化过程;学习有一个由不掌握到掌握的变化过程„„;而且,变化越大给人留下的印象越深。总之,“变”是常规的,只是变化的幅度、性质不一样,而不变是偶然的。我相信:只要以变化和对比做为标准搜集素材练习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生活永远是一座写不尽的宝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规律、教给学生标准、教给学生共性的东西;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这些标准,这些尺度,才能去解决好个性问题。以上是我多教材与接触到的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来的认识,如有兴趣,

这里也建议年轻教师对记叙文是否多写一个变化过程亲自印证,到时候您一定得出难以忘记的结果的。

社会都认可的。我认为,这一共识不够全面:一味地强调“多”而缺乏科学、有效的训练,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更不用说提高写作水平了。

其实,作文教学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学生不会写、写不好都是表面现象,而关键是学生肚子里没有与他人交流的故事、思想、情感和语言;当然,笔下无的可写了。因此,作文教学千万不要一味盯住作文本上那几段文字写得如何如何。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广大学生认识到:写作文是用书面语言与读者交流;当别人看后

写出读后感就形成了对流。因此,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在写,而是在于想好要说什么、写什么。动笔“写”,仅仅是把思考出来的结果落在纸上罢了。

生活中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发现,从超市买来的鸡蛋,有的上面沾着血迹,这是因为鸡蛋太大,把鸡的生殖器撑破流出的鲜血便沾到了鸡蛋上面。这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鸡肚子里有蛋,即使把肛门撑裂,付出血的代价,也要把这蛋生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这只鸡的肚子里根本没有蛋,即使主人把窝垫得再舒适,母鸡拿的姿势再标准、再优美,也生不出蛋来。因为,这鸡的肚子里根本没有蛋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必须懂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一旦方向错了,越努力背离期待的目标就越远。至于多读多写,首先要弄明白读什么、任何写和写到什么程度为好。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将思维与表达分开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打腹稿的能力与习惯。

具体做法:第一,从写提纲练起,先不要写成文章。等养成习惯后再去把腹稿写成文章。这样即可以增加构思的频率,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又可以反复锤炼语

言一举两得。第二,先讲后写。在四人小组中口头作文。口头表达能力强了,必然带动书面语言的提升。不愧是一条作文训练的捷径。第三,选出写得好的提纲和说得好的学生到全班交流,互相借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促进思维。第四,每次作文要求提纲与作文一起收。借鉴这些做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思维训练,最终帮助学生养成打腹稿的良好习惯。

技巧之五:向竹节学习记叙一个过程

芦苇 竹子 甘蔗 藕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学生三言两语就讲完一件事。经过调查和统计我发现:是学生将记

叙文六要素“起因—经过—结局”中的“经过”误解为一个点,所以没有把故事情节展开所致。

一天,我将竹子、苇子、草和藕这些有“节”的植物展示在课堂上,并问道:请同学们看看这4种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试着小声说有节、都有节„„。为了强化“有节”我让学生列举出亲眼看到有节的东西。这一问,学生来了兴趣:甘蔗、钢鞭、梯子、楼层„„,有的学生还举起手来抓抓挠儿,示意手指也有节„„。

然后,我分别拿起一个个植物边演示边说:竹子的节叫竹节、苇子的节叫苇节、草的节叫草节、藕的节叫藕节,手指的节叫骨节......。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作文中记叙的事情、故事也有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节。同时,在黑板上写出:竹子—竹节, 苇子—苇节,„„,故事—情节。至此,学生对“情节”和“过程”是由一节一节、一段一段组成有了形象的理解。

接着我进一步举着“教具”让学生观察:“谁说说,这几个植物节与节之间各由什么做标志?”学生回答更积极了:草和苇子的节与节之间有叶子、竹子节与节之间有“鼓出的楞儿、藕节与节之间细„„。”“那么,你们谁知道故事情中节与节之间的标志是什么吗?”这问学生哑然了。

接着,我给学生讲自己发现情节之间标志的故事:我曾经因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做过一个调查。将写作文较好的学生和写作较差的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复述自己的作文。

结果发现,一些作文好的学生在复述中多用“后来”、“后来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6页《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你认为是两个情节之间加上“后来”,大家一起印证一下我的这一发现对不对。

在课堂练习中,我又把“后来呢”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叙述一件事的过程。就在

二、三个学生叙述完,大家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我突然说:“看来今天大家都讲,是没时间了;这么着吧,你们把要讲的事情的“过程”写在作文本上。回头下课我慢慢欣赏。”事实证明:用“后来呢”提示,那些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的可说了,至于叙述的好与坏,那是下次讲“描写”时解决的问题。

技巧之六;向绘画学习描写

通过语言描述与介绍,使所表现的人物和环境等具象 化。如果把记叙一个过程(情节)比作搭建一篇文章的骨架,描写则是往骨头上添肉。现实中,学生在描写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一般有二:一是对什么是描写不理解,而不会运用;二是描写缺少顺序。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为四部分进行。

一、通过介绍摄影、绘画等表现方法,引出描写就是用文字照相或绘画。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反映同一个陌生景点的照片、国画、油画等不同形式表达方式。教师指着照片或画问学生。这里摄影师是用相机把景点介绍给没去过的人,是画家用画笔把景点介绍给没去过的人。现在我既没有照相机,又不会画画,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点介绍给没去过的人呢?我们可以用笔把看见的景物写下来,这就是描写,即:用文字照相。

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描写”的理解。

(一)组织学生分别从课本中找出2—3段“用文字照相”的段落。

(二)教师选择其中一段文字,讲清描写必须有顺序。

1、递进式顺序,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

2、放射式顺序。以一个点为中心,即: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三)要求学生对照找出的“范本”,选择一定的顺序模式,

用口头语言将教具照片和画的内容介绍给他人。

二、课堂练习,

(一)组织学生仿照找出的“范本”,写出教具照片和画的介绍。

(二)既然文字可以像照相机一样照相,请同学仿照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互相给对方用文字照一张生活照。

在描写教学中须注意3点:一是训练必须从描写真人实景练习开始,做到对着实景写生、对着真人速写与素描,为培养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做铺垫。二是须把描写的单项训练逐步过渡到与记叙一个过程结合起来;三是集中训练要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切忌要求过多、过高;等到综合训练时,则强调抓着一点兼顾其余,注重文章的整体效应。

技巧之七:向竹杈学习写插叙

在记叙性文章中,插叙,包括追叙、补叙,对中心事件和主要情节的补充和说明作用十分重要,它使事件和情节更完整、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对于学生写作文来讲,我认为插叙应该属于如何把文章写好的范畴;但是,如果学生在描写和议论方面较弱,可以采用插叙的方法把文章写充实。就插叙而言,别说是初中生,就是高中生也不容易用好。作为语文教师,在辅导学生使用“插叙”时,也往往缺少抓手;尤其不容易进行统一训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插叙,并进行统一训练的呢?我这里分成两步进行。

首先,通过竹杈演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插叙,并体会插叙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插叙的重要性,从而主动使用插叙。我借鉴以竹节类比引出情节的做法,拿出一枝主干与枝条区别分明的竹枝给学生看。指着斜向伸出的枝杈说,如果把这枝竹子比作一篇文章,那么中间这根主干就是順叙的情节,旁边这些像插在主干上的杈,我们叫它插叙。

这里必须明确一点:順叙和倒叙决定了文章的整体结构,而插叙植根于整篇文章的叙述过程中。可以插在順叙结构的文章中,如《羚羊木雕》从母亲问“那只羚羊哪去了”,一直写到要回羚羊,中间插入万方与我换裤子等事件。

也可以插在倒叙的文章中,但是插叙不能独立成篇。可插入一件事,像《紫藤萝瀑布》插入“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经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也可以像《杨修之死》中插杨修识破门里写活谜底、吃“一盒酥”、揭穿曹操梦中杀人谎言、告密被吴质算计、帮曹植闯出邺城门和给曹植答案等6件事。

作者之所以使用这些插叙?不在《羚羊木雕》中插入“万方与我换裤子”,读者就会对我为什么要把贵重的“羚羊”送给万方的缘由不理解。插入后,人们就知道了那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不在《杨修之死》中插入6个故事,人们就不清楚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其次,也就是第二步。我借鉴举例作文的“提示语”, 要求学生在记叙过程中加入类似“几年前”、“有一次”、“此时我想起”等词语。为便于学生记住,我让学生统一记住“几年前”,然后由个人发散想到其它提示语。实践中我发现,只要加入这些“提示语”学生自然就插入相关内容。至于插叙结束后,再回到主要情节中接着叙述,只是作为一般要求;真正的指导需要结合学生具体习作一对一进行。

这里我强调:作文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检查教学效

果要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把“抓手”交到每个学生的手里,这叫按葫芦抠籽,也就是抓落实。

四、教学过程设计案例

这一单元我为各位青年教师解决学生作文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提供7个技巧。下面以两个案例,谈谈如何把这些技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大家读过《论语》学而第一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往,人们注释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从上大学的时候起,我就想:“学”和“习”即使把它一个解释为学习,另一个解释为温习,不还是学吗?后来,我上网一查才发现,南怀瑾先生把前一个“学”解释为学习,后一个“习”解释为实践,很有道理。原来孔子在强调“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主旨,当然也是这句话的主旨了。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翻译成:“当学习的东西有机会付诸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从此,我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习者进行操作训练,在实践中强化识记、加深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学习的内容问题。学科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仍然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思维训练。接着我

们又提出疑问:思维训练如何落实和抓手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思维训练,一是训练学生如何掌握思维与操作程序,二是训练学生使用学科材料、学科规则以及学科标准

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感兴趣的东西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这种兴趣来源于人们的好奇心。但它持续时间短是暂时的,它与了解和熟悉程度成反比;往往随着了解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步消失。第二类是表现自己长处的东西。“万类霜天竟自由”下,表现自我是天性,控制自我是修养。这里有一个例子启发了我:人们习武时练踢腿,往往是右腿比左腿踢得熟练、踢得标准,主要原因是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右腿,相对右手、右腿,左手、左腿使用得少。在练习踢腿的开始阶段,当然右腿要好于左腿;结果,越是右腿踢得好,就越是以右腿来显示自己的成绩;相反,左腿越是踢不好,就越是怯于练习,结果与右腿拉开距离。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结果。有经验的武师则利用“表现自我是天性”的特点,一遍又一遍地组织检查、展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鼓励踢左腿,打消学员的恐惧感,促进左右腿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员自己去如何如何做。

由习武出现的这一现象推之到学生学习写作文上,学生同样有一个受畏惧心理干扰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好“马太效应”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打消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呢?在我师傅的启发下我发现:学生很愿意让初次见面的新教师记住自己的心理;利用首因效应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进行了如下尝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共分为6步进行:

第一步:假设与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有共同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初次见面的第一堂课上,我问学生“咱们班谁不要喜欢写作文,请把手举起来。”说完,我先举起手来。学生见语文老师竟然不喜欢写作文,感到出乎意外;立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以提问的形式提示1-2个学生比较全面地介绍自己,促进全班学生思考。我装出了解情况的样子问学生,并要求一一回答:你叫什么名字?家里住在哪儿?家人有什么人,他们都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最喜欢或不喜欢谁?你有哪些爱好和特长?你的理想是什么?

第三步:请起1-2个学生鼓励尝试着离开老师提问,比较全面地介绍自己。这时,一定要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

21

接着,教师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4个部分,以给学生评判介绍的标准,即:

1、介绍自己姓字名谁,

2、介绍家庭情况,

3、介绍兴趣爱好,

4、介绍理想和追求。

第四步:教师以自我介绍为引领,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同学们,我非常想了解你们每个人的情况,可惜的是,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介绍时间不够。这样吧,我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你们把自己要介绍的内容写在我发的这张作文纸上,一会收上来我拿回去仔细看;明天大家检查我记住几个人。”

这里要强调:一是要事先做好相应准备,尤其要准备好稿纸。与让学生写在作文本上相比,以示教师的诚意,确实想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里体现出实践性教学原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要求空出第一行,给下一步不上题目做好准备;二是要学生“明天检查老师”是激励学生认真写。同时,教师的自我介绍也是在展示自我——亲其师,才能够信其道。

第五步:明确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交流。当堂抽看几份便煞有介事地惊诧道:“咱班的作文水平真高啊!我看了几个学生的自我介绍写得都很好。”然后强调: 22

刚才,几位同学用口头语言向我介绍自己,这就是人们平时用的交谈或叫交流;刚才大家用说面语言向我介绍自己,就是在写作、在作文,也叫写作文。所谓作文或叫做写作文,就是在特殊环境和需要下,或为满足特殊需要,而用书面语言交流。也就是用笔说话,或用笔交流。

同时,扩展道:以后你们有事找不到我,就在我办公桌上写个留言条,你们有事或生病要写履行手续写个请假条,你们看到的书面通知、公示、喜报这些应用文体都是一篇篇作文;你们在网上发的帖子,以及成段的跟帖,以及彼此给对方发的成段的短信都是在写作文。

第六步:从格式上进一步强化作文就是用书面语言交流。请在你写好的自我介绍第一行中间位臵写上“我叫xxx”或“xxx自我介绍”或“xxx简介”都行;然后由后往前传。告诉学生,这是你本学期写的第一篇作文。

这里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精心设计,教师要表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渐入佳境;在不知不觉的无意注意下,实施学科教育。关键是要学生体会到是在上课、是在“学习”。这种体验比起教师说多少遍都记忆深刻。

23

第二,为收到更好示范效果。可以事先找到1-2个学生准备好脱离教师提问的自我介绍;同时,一定给学生评判作文的标准,以突出在模仿中学会。否则,学生模仿就

没有抓手。

第三,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作文是用书面语言交流。学生使用同一表达方式之间的对比,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对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比,请假条、通知、公示、喜报和发帖、跟帖,飞信等之间的类比,提出写作文就是用书面语言交流。

案例二:教案设计

技巧之二:向蝎子钩学习结尾点明中心

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叫主题或叫中心思想,它是一篇文 24

章的生命所在。这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观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要表示出爱什么、恨什么;主张什么和反对什。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主题,或主题不明确,让读者读后不知所云,当然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件事从头到尾地记述下来,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要学生把中心写明确,除去引导作者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外,还需要一个简单、易学的抓手,让学生看得见,能够在模仿中慢慢体会、感悟。

根据教材中部分记叙文的结尾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我就从结尾点题开始训练,先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中心思想。我找来一只蝎子标本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非要用实物而不用图片呢?因为,实物更直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细致观察发现,蝎子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尾巴上面有一个钩子,那是它防卫的武器;同时,在尾部与钩子之间有一个毒囊,蝎毒是珍贵的药物,国际市场价格昂贵;欧美已经将其用于临床。

接着,教师明确:其实,文章也有一个“蝎子钩”,这就是结尾点题。作者往往通过结尾点题表明中心。《背影》结尾“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丑小鸭》结尾“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表达丑小鸭实现理想后的喜悦。即使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词《沁园春〃雪》的结尾,也用“俱 25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明诗人的信心与伟大抱负。

为进一步加深印象,须组织学生每人找2篇以上结尾点题的文章交流,然后先由教师做出示范。在此基础上,组织给找出的文章改结尾,并进行交流。要学生体会结尾点题的作用。接着,组织学生给自己的作文改结尾,从中体会什么是主题。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还可以让学生作文时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尾,选取其中的一个,并说明理由。从此,要求学生写文章必须有蝎子钩。

这里我要明确一点: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只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罢了。因为,一篇文章主题的确立,受到作者的阅历、生活态度、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心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就如同烹饪专业教做菜,只要教会刀工和炒菜的程序,教师就完成基本任务;至于能不能成为特级厨师,那是个人努力以及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一句话,也就是说作文训练需要是要分层次、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提得标准过高,让学生失去信心。

本节课是我与师傅总结的《初中作文教学技巧》之二:“以蝎子钩作比喻,点明文章中心”的作文课,也可以叫作文训练课。

针对免试就近入学生源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我确定“低起点、小步距、快节奏”的教学策

略,在继承我师傅教学上“模仿、比较、生成”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分层次教学,力争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以促进整体优化。

首先,坚持新《课标》实践性教学原则。即:1,在生活中学习;2,在模仿中学会;

3、在比较中生成(以下简称“三在”原则)。具体做法就是把教学中的概念、内容等尽可能与生活结合,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用“蝎子钩”比喻,使学生记牢结尾点题这一写作特点;同时,把讲读课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组织学生“仿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信任度。再者,用名家名篇的结尾与学生写的“蝎子钩”比较、学生之间交流中的比较,促进学生生成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把中心写明确的能力。因为,比较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抓手、更是学生思考的基本方式。

第二,把思维与表达分开,重在培养学生打腹稿的习惯。一味地强调多读多写是一种误解。实践证明: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力。须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审题、说思路、口头作文等形式,培养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

第三,把学科教学目标与学时教学目标分开落实。我在“三在” 原则下,促进学生“生成”的训练过程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凡是作文课都应该重复以形成定势;而组织学生认识“蝎子钩”和包括口头和书面的仿“写”则是这节课的学时教学目标。我相信“蝎子钩”与文章中心的关系会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会生成新的认识和能力。

第四,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教师为主导,一个

明显的标志就是对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引领。因此,教学必须有抓手、有标准、可检测。我认为:把中心写明确应该从仿写“蝎子钩”开始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对文章中心作用的认识。应该说,学生是否记住“蝎子钩”,及其在文章中的位臵就是衡量这节课质量的标准;至于能否用好、写好,有待于在今后“复习课”中反复训练逐步提升。

下面我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教案的案例:

记得已故毛泽东主席曾经强调: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虽然主席在论打仗,但对人们做事很有指导作用。我曾经走过这样一段弯路。就是把很多要说的内容都写在教案上,结果一到课上很难找到。后来,我请教师傅,得到了真招儿。

师傅告诉我:教案是上课的蓝图;当然了,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案也可以是一个备忘录。这就有一个“简案”和“详案”的问题。其衡量它的标准决不在于字数多少。应该看它的关键性环节有无设计科学、切实可行的操作过程。有教学过程,即使字数少也是详案;没有教学过程,即使字数再多也是简案。使用“技巧”最好写详案,强调演示过程。对于概念、定义和过渡性句子还应该有预设语言。

下面是2014年10月17日我到虎城中学参加《城市薄弱校作文实效性教学策略的校本研究》结题会,承担的汇报课教案,也不一定规范,仅供大家参考。

学写“蝎子钩”训练教案

老师们:上述七招仅仅是我总结的《中学作文教学十八招儿》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还有一个如何把文章写好的问题,包括:审题、剪裁、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和形象等问题,以及议论文、说明文、日常应用文的写作等一系列内容都没有涉猎。

即使选定这些基本内容,也体现一个育人育心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教育界,任何一种工艺的传承,都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理念为统领,是由于教育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所决定。

这就有一个通过本课程到底应该学些什么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是一项学习内容,更是一个创造过程。面对一个个学生,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艺浩瀚永远也学不全。因此,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教育原则、理念的指导下,以不变的原则,寻找和创造出一系列有效的招数,以适应指导不同学生作文的需要。说白了,就是对于我所介绍的技巧不要照搬;以免出现邯郸学步。

建议之二:把如何利用主观能动性,促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研究。生活中,垂钓者持续盯住鱼漂几个小时都心甘情愿,因为那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如果换成去盯墙上画的一个红点儿,无论心理和心理都难以承受。因此,不能以1+1必然等于2这一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对待教育,更不能对待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放在重要位臵,激励他们去创造。这就如同学习负担一样,其重与不重的标准,不完全取决于学习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超过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极限。

建议之三:站在被教育者立场,考虑学生的需要与接受能力。离开需要,给予都有可能成为负担。因此,选择用竹子、蝎子和母鸡下蛋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且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辅助教学;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

所谓系统。我认为:离开了促进学生健康而个性地发展,一切所谓系统,都不是系统。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新《课标》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人生的引领者,更是一种教育元素。教师兴奋点就是教学质量的增长点,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为,影响大于说教,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需要年轻教师以红胜火的青春拥抱教育,拥抱学生,拥抱师生共同的未来;一定会在自己岗位上做出成绩!

五、作业(考核)

仿照案例,结合实习材料中任意一项技巧,设计一个突破知识点的操作过程(片段),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叫做“微课”教案,或写一份教案(详案)。要求:

1、要有比较完整的实施过程,

2、字数不限,但要表达清楚。

附:指导教师点评:

这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个性特征贯穿始终。我认为本单元交流突出三个明确:

1、教学对象明确,限定为青年教师。

2、教学目的明确,通过介绍作文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建立策略意识。

3、教学内容明确,“研究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没有可写的问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大致有4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化,用理论和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三在”把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化。“在生活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会,在比较中生成”, 注重学生的学习原则、学习方法和收获的内容。《学写“蝎子钩”训练教案》在这方面做了诠释,尤其在师生活动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主讲教师在介绍过程中,围绕着如何“教”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观点:如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分开训练;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力;利用首因效应问题,以及关于课业负担种的标准等。正是这些观点和认识促进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

(二)突出实践性教学原则。语文课上使用实物道具给人眼前一亮。情节、插叙这些概念不容易理解,与植物中的藕、竹、苇、草类比,就很容易理解;打腹稿不易被人注视,但用鸡带血的初蛋(母鸡生的第一个蛋)比喻很容易让人记住。尤其,“向自我介绍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你说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到底是正常的交际还是教学过程?我认为,这是一节寓教学于生活之中,且精心设计无雕琢的作文课。

(三)训练有系统、有梯度,循序渐进。本课程围绕解决学生作文没的可写问题,从打消心理畏惧、到搜集生活素材,一直到把中心表达明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以竹节喻情节看似简单,其实

抓住了解决思维和认识上的问题。我相信,在“没的写”问题解决之后,主讲教师还会提供解决“写不好”的类似做法。

(四)是在介绍自己如何搞科研的。我认为,本单元交流的最大特点,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又一个“抓手”,也就是教法和学法。我认为:主讲教师在交流中,介绍自己如何获得这些“抓手”的过程最最重要。她送出的是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就是向生活学习,向实践要招儿。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高级教师

36

孙世泉(网名:边角儿)]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英语六年级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

《六年级英语作文.doc》
六年级英语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