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描写

2020-03-01 23:54: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之描写

一、表达方式:

叙述: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件(《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议论:侧重于理趣的表达(《题西林壁》)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离离”、“好雨” 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内容及角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近、上下等。(注:归入表现手法部分讲)

二、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 (4)渲染、烘托(5)点面结合(6)白描 工笔(细节描写)

三、精讲: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侧面描写(衬托):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侧面描写(衬托)雪,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 练习: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诗歌是如何表现海棠的美丽的?

2、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定点观景、移步换景等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 》

3、描写角度: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虚实结合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动静结合

①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

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②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6、点面结合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7、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8、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9、区分: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四、精练:

1、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2、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3、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是如何写景的?

7、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之描写

一、表达方式:

叙述: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件(《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议论:侧重于理趣的表达(《题西林壁》)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离离”、“好雨” 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内容及角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近、上下等。(注:归入表现手法部分讲)

二、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 (4)渲染、烘托(5)点面结合(6)白描 工笔(细节描写)

三、精讲: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侧面描写(衬托):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侧面描写(衬托)雪,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 练习: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诗歌是如何表现海棠的美丽的?

本诗就是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来展现海棠的美丽。

2、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定点观景、移步换景等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 》

3、描写角度: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虚实结合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动静结合

①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

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②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6、点面结合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8、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8、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9、区分: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四、精练:

1、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阐运用)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2、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3、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②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③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4、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动静结合的常识的。(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 当然,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理解上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里。

6、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是如何写景的?

①迟日江山丽(大处着墨,粗鄙勾勒,先写了宏大之景,然后再从小处落笔)②写景富有层次感,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同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燕飞”动,“鸳鸯睡”静。

7、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及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

“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飞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写景的常见手法

1.景物的层次感(视角切换:远近高低的处理) 2.大处着墨,小处落笔。(先勾勒大的背景、大的轮廓,如天地一类的,然后再写细小的事物) 3.动静结合(既有动又有静,动静互生互衬,和谐,充满生机) 4.注重色彩(多样与协调) 5.感官变化(所见所闻(听)、嗅觉、触觉) 6.虚实结合(想象)

诗歌描写手法

诗歌景物描写

描写祖国诗歌

描写雪的诗歌

描写幼儿园的诗歌

描写母亲的诗歌

描写大海的诗歌

描写母爱的诗歌

描写母爱的诗歌

描写黄河的诗歌黄河

《诗歌描写.doc》
诗歌描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