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湿地生态监测实习报告

2020-03-02 17:33: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生态及水土流失现场监测专项实习总结报告

针对暑期的环境监测实习内容安排及现场实地勘测情况,总结此次的专项实习,即生态及水土流失现场监测专项实习,我们组将其内容安排为如下3个方面进行展开:(1)、实习前期准备,包括湿地环境的基本资料查询,并根据所查资料,进行监测预案、监测项目的初步设计等;(2)、实习过程回顾:根据监测地的实际勘测情况,进行监测预案及监测项目的改进与完善,并提出相关问题,亟待后期解决;(3)、实习后总结:在组员们进行实习内容的讨论后,提出个人实习感想,总结实习中的缺漏与不足,解答前、中期遗留问题,最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开拓视野。

一、实习前期准备 1.1湿地概况

前期的湿地资料查询,主要是从5个方面进行,分为:基本资料、土壤状况、水文和水质状况、生物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具体内容在前期的监测预案中已经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因此在实习总结报告中,仅仅进行简要介绍。

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征润州湿地和象山湿地由于离市区相对较远,受人类影响较小,基本维持在原生植被状态,而北固山湿地由于紧靠市区,受到大东沟排污口的污水和人为围网捕鱼的严重影响,植被破坏极为严重。目前,北固山湿地在不同季节分别以芦苇、虉草为优势种,呈现明显的季相特点。 1.2监测预案

根据所规定的范围,湿地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景观生态系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构成了以湖盆、洲土、农田、内湖、台地山岗等斑块。根据这种生态特点和生态区划的原则,可把滨江湿地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具体的监测网点布设可见监测预案。 1.3监测项目

本次生态监测项目为湿地植被、叶绿素a、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鱼类、鱼卵仔鱼。具体的监测项目在监测预案均有详尽介绍。

二、实习过程回顾 2.1湿地现场勘查

因为实习时间为夏季7月,滨江湿地优势种为虉草和芦苇,但由于在7月份,镇江降雨量较为集中,因此低矮的虉草被淹没,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同时我们发现湿地的水土流失状况严重,根据当地人介绍说,政府准备在这块湿地上进行景观旅游开发,正在施工建设滨江湿地公园,以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而在实际的滨江湿地勘察过程中,由于实习那天,天降小雨,我们也发现现场的施工设施随意安置,且无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施工造成的湿地土质松散,土壤颗粒间隙增大,因雨水冲刷与机械施工等缘由,即造成湿地土壤塌陷,加快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 2.1监测预案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此次的生态实习,将前期的监测预案进行改进与完善,我们认为应加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以及长期的生态环境的定点监测,以便及时有效的采取保护,恢复湿地生态措施。

水土流失监测的方法有很多,如调查监测法、桩钉监测法、小区观测法、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控制站观测法、侵蚀沟体积量测法、遥感监测、自动监测等。根据湿地调查情况显示,由于本监测点面积较小,监测周期短、水土保持监测费用少,故从可行性出发,以桩钉监测法结合调查监测法实行监测。具体操作如下,调查清楚该地区正在进行的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数量变化,有利于在监测报告中对水土流失总量、拦渣率、水土流失控制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水土流失总量、拦渣率、水土流失控制比等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与评判标准,则会在水土流失监测方案具体体现。 2.2问题提出

在此次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组提出两个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1、滨江湿地的植被类型?

2、如何进行受损植被的群落修复?

三、实习后总结 3.1问题解决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遗留两个疑问,以下将进行相关解决:

1、滨江湿地的植被类型:该地区植被演替序列相对简单:主要经历虉草群落、虉草—芦苇群落和芦苇群落三个植被阶段,群落的优势种群分别为虉草和芦苇。虉草生长期:2月~5月,芦苇生长期为230d,3月-11月。芦苇群落该湿地的顶级群落,且为群落的单优种群。湿地植被受到人为过度干扰后,在组成和结构等群落特征上均发生明显的变化,伴生种主要有菊科、蓼科、十字花科等物种。

2、如何进行受损植被的群落修复?

根据资料查询以及实地观察,北固山湿地紧靠市区,受到大东沟排污口的污水和人为围网捕鱼的严重影响,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大东沟造纸厂的排污致使沿排污水道两侧约有数公顷的湿地变成荒芜之地。当地渔民的大片砍伐和践踏,使该湿地成为一块块人为的裸地。植被的严重破碎化阻碍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导致湿地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生长期间的植物和生活其间的动物种数减少,湿地应有的生态功能和湿地的生态安全也削弱了。

目前,指导湿地植被修复的理论主要有次生演替理论、自设计理论和入侵理论。受损植被的修复。鉴于大东沟江滩植被为中度受损状况,在修复上依据次生演替理论,通过人为干预,在消除植被致损因子的基础上,遵循滨江湿地群落演替规律,筛选物种,进行适度的植被补栽措施。在致损因子的消除上,渔民活动已被地方法规加以规范和限制,而污染控制上,尽管污染企业以已实施搬迁,但城市雨水而源污染仍然存在,这将通过实施工程设施以消除。针对以上状况,拟实施“生态堤——滨江带——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工程,一是堤岸实施生态堤——滨江带工程,防止雨水造成源污染,二是湿地进行植被补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3.2实习感想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滨江湿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特的水文、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使之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环境。该湿地具有极高的生产力,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为我们带来景观休闲娱乐、科研教育等价值的同时,其具有的价值潜力不可估量。通过此次的实习调查和资料查询可知,生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尚处于研究阶段,同时在生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长期定点的监测似乎并不及时。全面,针对滨江湿地实地观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完善。我们了解到滨江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加之人为干扰影响严重,因此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探索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途径,使湿地植物生态系统处于优化状态。同时在开发湿地的利用过程中,系统性的管理并不完备,这样不仅没有做到保护湿地,反而会加剧湿地的水土流失状况。

实习结束后,我们小组针对此次实习情况进行热烈的讨论,在湿地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设想:大大提高芦苇的覆盖程度,同时增加香蒲、柳树等挺水和木本植物,提高湿地植被的去污能力,希望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将受害最为严重的北固山湿地构建为天然湿地系统,恢复其生态健康。通过此次的湿地实地观察,发现过度开发,施工不合理,环境多变等问题,也为我们以后在进行生态及水土流失现场监测提供了多视角,考虑环境监测应根本落实人为影响因素,因此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我们,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与落实的,我们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去改善环境,美化环境。 附件1:镇江市滨江人工湿地监测方案

一、监测地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滨江湿地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多年镇江气象资料显示,镇江滨江湿地年平均气温15.4℃,其中,最低气温在1月,极限为-12℃;最高温度在7月,极限为40.9℃;7~8月为高温季节,月平均气温28.1℃;1~2月为低温季节,月平均气温2℃。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10℃的有效积温在5000~6500 ℃。.年平均降水约800~1600 mm,年最大降水量1801.1 mm,月最大降水262.5mm,全年雨时46天左右(以大于10 mm降水计),最多雷暴日数37d,多集中于7~9月,降水总量占全年的20%~50%;年最大积雪深度14 cm,最大冻结深度9 cm;年平均蒸发量1276.7 mm,年最大蒸发量1755.9 mm,年最小蒸发量847 mm;

-1-1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最大风速16 m•s,平均风速3.4 m•s。夏季主要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冬天为东北风。 1.2 土壤状况

滨江湿地土壤主要为非地带性的淤积潮土,潮滩底质为软降沉积物,沉积物类型多为黏土质粉沙与,粉沙,其次有沙质粉沙、粉沙质沙及细沙。由于潮滩的地貌部位和动力条件的差异,潮滩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沉积分带现象,滩地高程愈高,物质越细,反之则越粗。 1.3 水文和水质状况

滨江湿地的水体一方面与长江相通,另一方面与当地的其他水体也有着广泛的联系。镇江的内江具有滨江水体大的代表性特征。

内江为镇江市区的主要受纳水体,镇江城市水系的运粮河、虹桥港和古运河均与之相连,并通过引航道、焦南闸与长江相通。长江上游的流水及下游的潮水与内江交换频繁,年交换多达100次以上。区域内丰水期一般出现在

7、

8、9月份,水位可能高达6~7m(黄海高程),平水期一般出现在

5、

10、11月份,水位可能达到4~5m,枯水期一般出现在

1、

2、

3、

4、12月份,水位在4m以下。由于镇江境内长江段为长江的感潮河段,潮汐性质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每天潮涨潮落两次,涨潮时间3h,落潮9h,平均潮差为96cm,最大潮差为233cm。

镇江市主要水体污染物转移所依托的城市水系均要经过内江与长江相连通,城市水系带来的污染物

8和内江周围的点源、面源污染物大量积聚内江。据统计镇江全市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近1×10t,农药超过

43000t(市区超过500t),化肥近90000t(市区近25000t),工业废弃物达400×10t,大部分未经处理的雨水(面源污染)都需要通过内江,大大超过了内江的生态承受能力,对内江及长江的税制造成了严重威胁。加之航道污染和渔业污染,致使内江水体污染严重。另外,江底淤泥常年沉积,据防洪堤地质勘探资料和对江滩淤泥的初步研究,内江淤泥深度在1-3m,淤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受污染的底泥对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当内江底层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成为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另外,内江的湖泊水文、水动力学特征表明大量长江泥沙沉积于内江、内江水位、水量、泥沙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导致内江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复杂多变,特别是水体的透明度远远达不到生态系统健康生长的要求,内江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环保部门资料显示,平水期水质基为Ⅳ类,枯水期为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石油类和氨氮。在丰水季节,内江与长江有大量水交换,水深达6m左右,由于江水顶托作用,江水泥沙含量大,水体浑浊,透明度为30-50c,严重时仅有20cm,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 1.4 生物资源状况 1.4.1 动物资源状况

滨江湿地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根据镇江白稽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调查及《镇江年鉴》提供的资料,长江镇江段水域内共有107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36种,轮虫类47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79种,分别属于环节动物3纲6科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9种;鱼类有13目25科90余种,较多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鳗鲡、鲥鱼、银鱼,松江鲈鱼和弓斑东方豚等;鸟类共有110多种,分属16目34科,鸟类区系成分以东洋种和广布种为主,主要栖息在江岸和沙洲上。 1.4.2植被资源状况

滨江湿地植物资源较独特,植被较为单一。通过20004年和2005年两年5月份(此时湿地物种最为丰富)两次实地调查,统计镇江滨江湿地高等植物共52个种,隶属22科44属。其中以禾本科的芦苇和虉草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伴生种主要有菊科、蓼科、十字花科等物种。湿地植被季相特征明显,在芦苇和虉草共生的群落里,2-4月,虉草为群落的单优种群。因不同区域所处的演替阶段的差异及人为破坏程度的不同,生长季植被总盖度在2%-95%。 1.5 生态环境状况

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征润州湿地和象山湿地由于离市区相对较远,受人类影响较小,基本维持在原生植被状态,而北固山湿地由于紧靠市区,受到大东沟排污口的污水和人为围网捕鱼的严重影响,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大东沟造纸厂的排污致使沿排污水道两侧约有数公顷的湿地变成荒芜之地。当地渔民的大片砍伐和践踏,使该湿地成为一块块人为的裸地。植被的严重破碎化阻碍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导致湿地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生长期间的植物和生活其间的动物种数减少,湿地应有的生态功能和湿地的生态安全也削弱了。

目前,北固山湿地在不同季节分别以芦苇、虉草为优势种,呈现明显的季相特点;12月至次年2月,该湿地没有绿色植物,3~4月以盖度占10~80%的虉草为主,4~7月以原有的虉草和盖度为10%左右的芦苇为主。随着7月份丰水期的到来,虉草被淹没死亡,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有芦苇等少数物种,再加上当地渔民的围网捕鱼,使得原本盖度就低的芦苇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大量的破碎片段,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

二、监测方案

2.1 监测网点布设

根据所规定的范围,湿地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景观生态系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构成了以湖盆、洲土、农田、内湖、台地山岗等斑块。根据这种生态特点和生态区划的原则,可把滨江湿地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即淹没区(A),为湿地核心地区。该区又可划分为二个亚区、即常年淹没区和丰水淹没区;湿地农业区(B),该区也可分为二个亚区,即农田亚区和内河亚区,为湿地的缓冲区;台地山岗区(C),也叫湿地边界区,该区是水生生态系统向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按照各区不同的特点,布设监测网点。A区重点布设监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鱼类和鱼卵仔鱼的生态监测点,对于应急水源地也布设相应的监测网点,并关注水土保持情况;B区重点布设监测湿地植被、叶绿素a的监测网点;C区重点布设湿地动物及大型植物的监测网点。

A

B

C

图1 镇江市滨江人工湿地监测网点

2.2 监测项目及方法 本次生态监测项目为湿地植被、叶绿素a、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鱼类、鱼卵仔鱼。具体监测方法如下所示。 2.2.1植被

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选取典型植被带,随机调查1m*1m的植被样方,每站点监测1~2个样方,测

2量其平均株高(精确到cm)、地上植株的生物量(干重,g)、盖度(%)、频度(%)和密度(株/m),具体测量方法依据《河口生态学》中湿地植被的监测方法。 2.2.2浮游生物和叶绿素

①浮游植物:采用小型浮游植物网(网口内径约37厘米,面积约0.1平方米,过滤部位JP80筛绢)进行表层拖网取样,拖曳时间3min,拖速约2节,采集到的样品立即用鲁哥氏液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

3行种类鉴定和计数。每站点取样2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站点的密度分布。密度单位换算成个/m。分涨潮落潮各进行一次取样。

②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浮游动物采集,网口内径50cm,网口面积约0.20平方米,过滤部分为JP12筛绢。拖曳时间3min,拖速约2节,采集到的样品立即用鲁哥氏液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每站点取样2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站点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密度和生物量单位换算成个33/m和g/m。分涨潮落潮各进行一次取样。

③叶绿素:取1L表层水样进行过滤,将滤膜用锡纸包住,编号,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

2.2.3底栖动物

在深水区用采泥器进行采集,每点采集3次,取3次平均值为该点的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调查不分涨、落潮。在潮间带采用样方法进行取样,每站点取3个样方,样方大小25cm(长)* 25cm(宽)*20cm(深),用0.5mm网目尺寸的网筛淘洗,收集网筛中全部底栖动物,主要为大型底栖动物。同时,在样方周围随机取样,以增加底栖动物的种类数。所获样品现场用70%浓度的酒精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并计数和称重(精确到0.001g)。样品的室内分析鉴定按相关调查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密

22度和生物量单位分别换算成个/m和g/m。 2.2.4鱼类和鱼卵仔鱼

每个站点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鱼卵仔鱼采样,网口内径50cm,网口面积约0.20平方米,过滤部为JP12筛绢。每站点采样一次,拖曳时间3min,拖速约2节。采集到的样品立即用70%浓度酒精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

主要采用地笼网调查和寻访当地渔民进行渔获物调查。地笼网采用当地常用的矩形网具,长为20m,高为20cm,网目尺寸为0.8cm。采集到的样品全部用酒精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和称重(精确到0.01g)。历史调查资料主要根据地笼网、插网和鳗苗网等网具调查优势种组成和丰度情况,并探讨当地渔业资源状况的历史变化。

湿地生态实习报告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题库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

生态实习报告

上海湿地公园实习报告

郑东新区湿地实习报告

小赵监测实习报告

基坑监测实习报告

镇江民俗民居暑假实习报告

《镇江湿地生态监测实习报告.doc》
镇江湿地生态监测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