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20-03-02 07:27: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1、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多角度创新地理解课文,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③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④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③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④质疑探究

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的玩意。有一天,看见小兄弟偷偷糊风筝。便粗暴的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2.问题探究

a.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又是什么?

我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起下文。

b.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c.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何以见得?

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如把小兄弟写得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

d.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中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时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e.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作者当时居住北京,故乡的春天已经许多年没有亲身体验过了,所以说“久经逝去”,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进一步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2、整体感知,(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①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

问段从外貌、神态、动作几个方面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隐含着对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

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作者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

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小兄弟处于精神被虐杀者的处境。

③通过

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3、合作探究

①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沉重起来,对旧“我”来说,良心受了谴责,可谓“不幸”。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责之意。

②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对小兄弟心灵、精神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③“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作为长兄,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④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的管束,简直是精神虐杀,可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得榜样。 ⑤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6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

课后练习

一、

二、教学反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doc》
风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