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2020-03-02 11:24: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形象生动地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旨:本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

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6、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蕴涵人生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感情基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名句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六、《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艺术特色】抒情叙事相结合。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相融,既有“浩荡离愁”、白日西斜,又有“吟鞭东指”、广阔天涯,两种情景互为映衬,自然引出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心志。

七、《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展示诗的基调: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历史典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追求自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喻)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豁达乐观) (主题: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 练习①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十、《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赏析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8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doc》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