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头》观后感1

2020-03-01 19:42: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阵头》观后感

当代台湾问题研究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台湾电影《阵头》。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阵头是闽南民俗技艺,一种特有的乡土祭祀文化,是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秒回喜庆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艺之一。

事实上,这个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甚至有些小问题,比如演员演技一般,剧情安排冗长缀余较多等。但是这个电影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现实的东西:

一、台湾的民俗文化传承与民众认可

对于阵头这种民俗技艺,民间仍然有很多团体在以此为生,在剧情中,我们也看到阿泰家的阵头团队尽职尽责,努力训练,做一些吃力但是并不露脸的工作,却仍然十分虔诚。更可贵的是,这些民间团队还能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创新,这是一种良性的、积极的进步,对于这种民俗文化的发展更有积极的作用。事实上这些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保留与发展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个是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不得不承认,台湾在传统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上做的比大陆好。台湾的娱乐文化远比大陆发达,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与民俗,台湾官方的保护力度还是比较强的,而在民众当中,认可度也是非常之高的。台湾的小学就专门开设一门国学课程,而他们日常使用的文字也是更适合传统文化的载体——繁体字,当然这里并非纠缠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好坏。在政府层面,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政府要员参与一些公开的文化宣传方面的活动,这些都是在大陆看不见的。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经历过历史的选择与淘汰,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对于社会行为的约束有很强的作用;另一方面,失去传统文化庇佑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中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带动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干扰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大陆的文化发展即是如此。经历过“打倒孔家店”、“*”等若干次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大陆的文化发展已然到了十字路口。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些舶来文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而摒弃了我们自己的“根”。诸如幼教老师殴打学生之类的事情,就反映了人们心里缺乏敬畏,即传统文化的道德约束作用已经很弱。台湾的政治环境再混乱,文化却依然蓬勃发展,政治永远压不倒文化,如李敖之类的狂人才得以尽情挥洒。台湾仅以一省之人,文化大家已丝毫不逊色于大陆,而台大在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实力亦有足够的资本与大陆最高水平交流——从余秋雨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即可看出。

电影里两个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就是作为黑社会老大的人,居然毕恭毕敬地把弟

弟送回阵头团,虽然是戏剧成分居多,但还是反映了人民的敬畏之心。而只有有敬畏之心的人,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个是阿泰的父亲在算过一挂之后,就不再反对,完全听从“神明”的意见。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我始终认为,人必须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敬畏。

二、台湾的教育及教育观念

对于台湾的教育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是根据很多例子,可以看出台湾的教育相对大陆更为松弛。剧中阿泰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辍学回家,的确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比起大陆的家庭显然不够多,况且他确实也没有继续读书。而当他遭遇另一个阵头团队的挑衅时,决定努力练习,而家人也能给他相应的支持。可能是台湾的社会环境相对更为宽松,导致的教育更为宽松,因此能更好的让人从喜好出发培养能力,同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宽松。我记得在《十八岁与其他》里,就能明显地看出台湾的家长对于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期望与鼓励。

三、成功需要坚持与智慧

就剧情本身而言,我们看到的是阿泰从无到有的成功历程,从简单到成熟的心路历程。坚持不懈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品质,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时刻反思问题所在,思考如何更为简单、有效地取得进步,甚至去寻求创新。就像阿泰刚开始除了苦练而不顾其他人,结果搞得团队人心散乱,幸而最终他意识到问题所在,并逐渐改正,最终成为了一名合适的团队领导。在阵头表演中,他也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甚至在最后的汇报演出前,他吸纳了主要竞争对手的团队,共同演出,这更需要很大的魄力。

最后,看完电影后确实觉得演出很精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希望它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掌声阵1

婚礼大斗阵

九阵小学上教研工作总结1

奉化藤头村观后感

神秘的红狐阵

阵地上的婚礼

异次元杀阵影评

头陂镇情况汇报1

头陂镇情况汇报1

观后感1

《《阵头》观后感1.doc》
《阵头》观后感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