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2020-03-04 02:24: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节 选)

——庄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

(二)学生能够初步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三)了解《庄子》文章汪洋肆意的风格,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一)学会查阅不同的工具书并能从词语的多个义项中选出正确的解释。

(二)能通过诵读了解《庄子》文章纵横捭阖、汪洋肆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一)学习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节选)》中的体现。

(二)了解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一)考虑到这篇文言文的思想性,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及把握相关思想的基础上,

再进行“加注”和翻译。

(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补充《秋水》的其它内容让学会自学,以培养举一反

三的能力。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落

实字的读音和词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列出下列成语,学生解释成语的意思,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成语跟谁有关,或者出自哪里?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

辛苦奔波。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那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呢,而且他的文章里收录的寓言故事也是最多的?(学生回答)

老师说明: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比如还有:

“涸辙之鲋”、“沉鱼落雁”、“交淡若水”、“管窥蠡测”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百舍重茧”“上漏下湿”不近人情、害群之马、独来独往。

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庄子的成语,多了解一些成语,不仅对学习考试有很大帮助,也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嘛,不至于因为误用成语而闹出笑话。这让我想起了《爱情公寓》里的有关日本人关谷神奇的片段,关谷的老师让他列举一个形容人很高兴的成语,可是他列的成语却让人大跌眼镜,你们知道他的回答是什么吗?——含笑九泉,这就闹了大笑话了,不过因为他是日本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是中国人,要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好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作者简介:走进庄子,了解高蹈之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为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

义哲学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其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三、初读体验,初步感知文本

1.学生范读,文章字词注音

灌 (ɡuàn,)

泾 (jīnɡ)

涘 (sì)

渚(zhǔ)

望洋 (wànɡyánɡ)

难(nán)

旋(xuán)

少(shao)

殆(dài)

2、因为这是自学的篇目,所以书上没有给出任何词句的注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试着翻译一下课文右边所列出的重点词句,要学会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秋水时至:按季节来到

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黄河

泾流:通畅的流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分不清牛马

河伯:传说中的黄海之神

尽在己:全为自己所拥有

北海:北方的大海(东海的北部)

东面:脸朝东

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望洋向若:迷惘地面对海神若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几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闻:以博学的孔子为孤陋寡闻

轻伯夷之义:以重节义的伯夷为微不足道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看到您的广阔无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四、分析课文 ,具体解读文本

(一)学生再次朗读文章,整体了解文章所讲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二)、分层解读文章,解决问题

A、第一层 “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先逐字解读文本,让学生翻译第一层内容,回答

下列问题:

1、第一层上有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踌躇满志、夜郎自大)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

焉”。

2、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B、第二层 “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先逐字解读文本,学生翻译第二层内

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层也是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不如,也用“于是焉”组合。

2、河伯后来为何开始“欣然自喜”到后来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

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4、找出这一层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

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

让内行人笑话。

C、通过两层的解读,可以看出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开始的时候,河伯觉得自己是最广阔的,因此很骄傲自满,也就是所说的夜郎自大,踌躇满志,但当他看到海神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三)、我们知道《秋水》的体裁是寓言故事,那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提示: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它必然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通过一篇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警醒,这就运用了设

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2、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

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它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包含的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庄子通过设喻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用来为他的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有哪些思考和认识呢?就是我们从这篇寓言中体会的哲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让我想起一首诗中的诗句也是表达这个道理,这首诗我们很熟悉,有谁能想起来呢?提示: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是哪一句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文言知识,了解了庄子及其寓言故事,我们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1、重点字词解释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百川灌河(众多的意思)

泾流之大(通畅)

两涘(水边,岸)

渚崖(渚:水中沙洲;岸:高岸)

不辨牛马(分不清牛马)

旋其面目(旋转,掉转)

望洋向若(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莫己若(比得上)

难穷(尽)

殆(危险)

少仲尼之闻(少:动词,以......为少,小看;闻:见闻,学识)

轻伯夷之义(动词,以......为轻,轻视)

2、学生朗读课文,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a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b不辨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词类活用

a、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时:按时令,按季节

泾流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广阔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用作名词。美:美景

b、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c、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3)特殊句式

a、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b、闻道百:定于后置。

c、我之谓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4)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5)虚词用法

泾流之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两涘渚崖之间(的)

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表修饰)

至于北海(引出对象)

东面而视(表修饰)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表修饰)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指后面的一句话)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发语词;的;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语气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的)

(4)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

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而视:(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秋水详细教案

庄子《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秋水教案说课稿

《秋水教案.doc》
秋水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