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魅力教师系列之七

2020-03-02 08:56: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致敬魅力教师系列之七。

推荐语

一位学生心中的“三好”老师,同行口口相传的“三心牌”老师,校长眼中无所不能的“魔法师”,其魅力自然不可小觑。他仿佛是课文中的那只“灵猴”,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学习共同体”,他都玩得转、玩得好,不仅玩出了魅力,而且玩出了思想和成长。

“玩”出语文思想 吴志诚

现任教于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建省林莘名师工作室成员。近年来,致力于语文实践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了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先后赴广东、广西、河南、浙江等地执教公开课、讲座,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等教研活动,引起较大反响。

在一次公开课上,吴志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学生余胜军分享他的课堂小练笔,这个原本在小组交流中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给了他以及台下观摩教师一个大大的惊喜:

仙石之中蹦石猴,

石猴灵通称猴王。

如今要拜菩提师,

只求菩提收为徒。

话音刚落,会场里响起阵阵掌声。“以前,这样的掌声是给我的。”课后吴志诚说,“当看到学生把一篇小散文、一首打油诗呈现给大家的时候,我的幸福感爆棚,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

同样的一节《猴王问世》,吴志诚本可以大讲特讲、口吐莲花,是什么让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名师甘愿做幕后英雄,给学生让位。

“课堂上要看见学生,当课堂被教师占领的时候,往往会限制学生天性的释放,更何况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没有哪个方法、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带着这样的思考,吴志诚不断改变、探索与实践。他将语文“玩”出了思想,也“玩”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读与思,故我在 学生时代的吴志诚就喜欢摄影、演讲、主持、表演,这些“高曝光的喜好”让他毕业后走向讲台就大放异彩。在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吴志诚穿一身灰色的“大灰狼”服装,屁股上插着金黄色的鸡毛掸子,张牙舞爪地蹲伏爬行着„„一个课本剧表演,他“玩”出了高潮,在比赛的网络直播中网友直呼“过瘾”。

虽然先后在农村学校和新建薄弱校待过17年,但这并没有妨碍吴志诚“成名”,曾先后获得福建省阅读教学观摩赛一等奖、福建省首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三届“七彩语文杯”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他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得顺风顺水,如今又成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的骨干教师。

学生时代的吴志诚,就对语文偏爱有加。记得初三时因生病需要休学半个月,他就拿着语文教材边读边猜测字词句的含义,自己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回答,待身体恢复参加语文测验成绩亦名列前茅。在读师范时,他的教科书总是标注得满满当当。得益于学生时代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思考,参加工作后便直接把读书与思考带入课堂教学中,一发不可收拾。

走进吴志诚的班级你会发现,在学生课本的显著位置都有一个同样的字眼:“读与思”。这是他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法门”——尽情投入地读,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也是他探寻并追求的教育理念。

吴志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读”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读读”就有收获。他倡导“读”的方式、层次有多种,但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有意识、有思考地融入,有目标、有要求地驱动。

“没有了积极主动、鲜活多样的思考,语文学习将沦为机械的操练。”吴志诚把这样的理念植入课堂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这些对话在吴志诚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学会边学边思考”是他的语文课传递给学生的信号。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应当做到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而这种思考从你见到课题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了,大家齐读课题——《桥》。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看似平实的导入,却让孩子的心里生发出无数疑问。这也是他独具匠心之处,“语文学习是思考的过程,要乐于见到学生有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是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

看得见的成长

随着吴志诚对课堂教学的深入实践和不断思考,他把读与思深度融入课堂,以课为载体,在学生实现“读与思”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变得立体起来。 在《猴王问世》这节课上,吴志诚把整篇文章用几张大白纸打印出来并粘贴在黑板上,课堂上学生赏析文本的时候,他就用红色笔一一标注。吴志诚说:“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节课,那就是‘一大张纸,两个环节’。遇到好的文本,与学生一同批注,这样呈现的就是学生的思考脉络图,也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

“石猴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最终能称王呢?”问题一经抛出,只见学生不是“小手林立”而是很快进入安静的自学中,与传统课堂的“瞬间活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瞬间安静 ”,当有学生举手示意发言时,吴志诚又补充道:“发言人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认真倾听同伴后,形成想法后再表达出来。”话音未落,有举起的小手悄悄落下,继而陷入新的思考中。

有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我进去!’”表现出石猴的勇敢。吴志诚顺势引导:为什么连呼三声,而不是第一声就跳出来呢?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你有根据吗?我们一起到书中找找根据„„他不断抓住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回到文本,寻找、深化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发现,形成课堂学习的聚焦点,让学生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请以花果山众猴的名义给菩提祖师写一封信,推荐美猴王成为他的座下弟子。”当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把“石猴为何称王”的脉络呈现后,吴志诚“玩”性不改,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用70个字写一篇推荐信。

“是不是有难度啊,有难度才要练习呢!”吴志诚穿梭在各个小组中,时而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时而蹙眉低首,时而默默点头,他总以亲切平和的语气让学生获得满堂彩。

学生陈莹睿引经据典,通过一篇课文,现在已经把整部《西游记》读完。把文读厚、由文引典已成为吴志诚所带班级的常态。

在吴志诚的课堂上你会发现,他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相反,“轻声交流你的观点”“注意倾听同伴的见解,想想我的发现与他的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同伴的发言对我有什么启发”„„他带着学生轻松学语文,课堂看似“玩”得“波澜不惊”,但学生每一次发言、表达都能看到思维在生长,课堂上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课堂变得生动、丰盈,师生共同的学习很“带劲”。 “学习共同体”生命的再出发

课堂上的吴志诚话很少,但都有理有据,能引发学生思维的跳动。这位1978年生的大男孩语言幽默,微笑并适时点拨、引导,总能赢得学生的叫好声。

“在没遇到学习共同体之前我能预见我未来是什么样子,但遇见学习共同体后我有无数种可能。那些未见的可能就包括余胜军们的生命成长。”吴志诚坦露心声。 吴志诚的改变源于4年前从台湾访学归来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林莘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有思考力的学生?症结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一场以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悄然拉开序幕。

作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的青年教师,吴志诚是第一个用“学习共同体”上公开课的教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次尝试就让他喜欢上了“共同体”,当然这也意味着他要放弃许多,其中就有传统课堂上牢牢把握课堂节奏、牵着学生齐步走„„种种教学技巧和策略。“学习共同体让我看见更多重要的他人,学生、同事以及他们在课堂上、工作中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让我备感欣慰”。吴志诚在学习共同体里和学生、同事通过亲历阅读、专注倾听思考、共享互助开启新的成长模式。

在讲授寓言故事《扁鹊治病》一文时,吴志诚为学生安排了4次完整的阅读时间:初读阶段,读懂课文。这则寓言是通过什么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细读阶段,读读扁鹊对蔡桓公病情分析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精读阶段,读读蔡桓公三次拒绝治病的过程,发现哪些语句写出了发展与变化;研读阶段,同伴互助读全文,听听同伴是不是把故事里的那些“发展变化”读出来了。

通过阅读实践,避免传统语文课堂容易出现的讲授式窠臼,让学生在“阅读亲历”中享受语文实践的过程。这种“阅读亲历”有机地存在于各个教学板块中,并且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有效推动着语文课向纵深发展。

吴志诚与他的同事们所倡导的语文实践,是学生个体在教师指导下反思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也是学习者同新世界、新自我“相遇”和“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主体意识的参与,即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语文。而学习共同体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当二者结合起来,在倾听基础上进行思考,孕育出的语文实践课更加具有灵性。

共享互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润泽”课堂。课堂因为有了分享与互助的“润泽”,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这里的“润泽”,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能心平气和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能专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帮助同伴获得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资源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让语文实践得以更加有效地落实。

吴志诚说:“如果说我的成长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不断实践。课文有长短、课堂有优劣,但每一次面对学生,他们的成长是平等的。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变得柔软了,内心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宁静;少了一分急切,多了一分倾听。”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石猴出世》课的结尾,吴志诚借用章回体小说的结尾模式,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这是一节课的结束,也是吴志诚对课堂勇于探索的钟情告白。 一位名师的“回归”

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电话那端传来吴志诚富有磁性的声音,原本他是要参加“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在略显嘈杂的电话里,吴志诚娓娓道来。

自从2013年学校开始“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吴志诚这位传统名师需要褪下包裹着自己的厚重盔甲,无论是之前的种种荣誉,还是娴熟、步步为营的课堂技巧,他承认自己是在一边排斥一边接受的裹挟前行,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学习共同体”的钟情与热爱。“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我们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与其说是舍弃,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本质的回归、角色的回归、生命的回归。”

听着电话那端吴志诚诉说着在公开课上“屁股插着金黄色的鸡毛掸子,张牙舞爪地蹲伏爬行着„„”那场景在我脑海萦绕,好“玩”本是他的天性,遇到学习共同体,给他搭建了更宽广的平台。这本是天性的回归。

“回归”也是“学习共同体”一种常用的学习策略。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学习停滞的现象,这种停滞造成原定教学进程推进受阻。从学习的实质来看,这种停滞恰恰是学生学习生发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学习的生发不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书本的互动就是其中之一,也即是强调的“回归”文本。吴志诚在课堂上把回归文本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吴志诚上完课最怕有专家或者同事点评说,“这是一节传统的好课”,因为这意味着他没有成长或者说是课堂没有取得突破。

每当有人这样评价,吴志诚都感觉芒刺在背,对“学习共同体”的孜孜追求让吴志诚和同事们不禁感叹,“我们都回不去了”。像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by 本报记者 孙和保

别人眼中的他

最走心的德育教师 林莘

他是学生心中的“三好”老师,好传道、乐授业、勤解惑;他是同事心中的“三心牌老师”,耐心、细心、贴心;在领导眼中,他是一位具有“魔法”的教师,他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意外更是惊喜。如果让我给他贴“标签”,几乎所有美好的词语都能在他身上得到诠释:谈吐儒雅、幽默风趣、满腹经纶、智慧、善良、博爱„„你也许会质疑,真有如此完美的教师?告诉你,有。他就是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吴志诚。 这位“魔法师”总能变着法子向大家投递催泪弹。他是我见过最走心的德育教师,没有之一。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先导,吴老师组织的德育活动每次都能触动孩子们心灵最柔软的部位,让教育真正发生。以最常见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为例,他的策划让人耳目一新。他请来了即将入队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并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入队时的照片。泛黄的照片勾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对自己儿时的回忆,并让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红领巾”故事。当长辈们为新入队队员戴上红领巾时,他们戴上的不仅是少先队精神,还是对孩子的寄托与希望。

这位“魔法师”是位德育大师,更是一位语文大师。他不仅擅长催泪术,而且还会“变人术”。他将自己,一个曾经在课堂上激情满满、设计满满、精彩满满的语文教师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变身——蹲下来听学生发言、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组建师生成长学习共同体。变身过程中他不断制造惊喜,从参加福州市教育教学年会第一次尝试“学习共同体”的《扁鹊治病》到千课万人活动中的“人物描写”作文课,再到现代经典中的《猴王出世》„„他用课告诉我们什么是理念的转变、课堂的翻转,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他用行动证明、展示了一个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变到老的语文教师;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没有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可以进步,教师要不断探索,为学生创设更加安全、包容、尊重的语文课堂。

作者系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

老吴传奇 陈莹睿

新学期即将开始,听闻吴志诚老师即将入主语文教学,班里众说纷纭。主张温和派曰:“老吴性格温顺,慈善,不喜怒,可谓良师益友也。”主张严厉派曰:“老吴一看就很严厉,好似秦明转世,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此两派争执不休,势要一探究竟。

待吴老师一进班,“严厉派”便沾沾自喜起来。严肃的表情,微皱的眉头,正符合严师之标准。这时,吴老师开始自我介绍,富有磁性的嗓音,和蔼的笑容,瞬间迷住了我等,他究竟是“严厉派”还是“温和派”,还真无法一眼看穿。但我们不约而同称他老吴。

老吴特别善于管理。每逢周一全校集会,只要老吴开口,无论多么吵闹的操场都会变得鸦雀无声。其声音不乏严肃之意,但又透着一股亲切之情,就像有魔力一般,使众人不禁侧耳倾听。

老吴还有一个最厉害的招数——“一点通”,无论多么难的问题,经他一指点,统统迎刃而解。他手里的笔,好似孙大圣的金箍棒,助我等“降妖除魔”,克服万难。一日,吾等遇一文:写信作文,面对此类创新作文,竟不知从何下笔。好在老吴及时指点,手把手教我们写书信,并让我们“小试牛刀”。很快,我们就get新技能——写信秘籍。可谓老吴在场如有神助,只需轻轻一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集智慧、亲切、幽默为一体,这就是老吴。

致敬,乡村教师

向最美教师致敬

魅力中国系列活动简介

“魅力教师”演讲稿

魅力教师演讲稿

魅力教师心得体会

做魅力教师

魅力教师事迹材料

“魅力教师”演讲稿

教师的魅力

《致敬魅力教师系列之七.doc》
致敬魅力教师系列之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