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论文

2020-03-03 11:21: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 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 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 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 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 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 “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 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 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1] 邹明生.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科技,2008.02:59-61 [2] 刘肇宁,图书馆目录[M].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9 [3] 漾澳县志,云南省漾濞县志编篆委员会,1995年12月

可持续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论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可持续民族景观设计论文[推荐]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旧建筑改建,扩建,可持续建筑调查报告

可持续总结

生态旅游可持续

《可持续建筑论文.doc》
可持续建筑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