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0-03-04 01:56: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

实习报告

时间:2010/05/05~2010/05/09 班级:环旅学院 08级地科(1)班 姓名:段顺停

指导老师:李瑞老师辛晓十老师边柳老

师王书转老师齐曙光老师

目录:

一、序言

二、桐柏简介

三、实习内容

(一) 土壤部分

1.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2.山地粗骨性黄棕壤

3.山地粗骨性棕壤

(二) 植物部分

1.认识各种植物

2.山地垂直带谱

3.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4.植物群落的演替序列

5.样方调查

四、后记

五、附表

一、序言

野外实习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让我们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更熟练地掌握已学习的知识,作为地理系的我们,走出课堂,走向野外,显得尤为重要。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李院长、辛老师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对桐柏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主要包括:土壤剖面的选择、挖掘、描述以及对一些常见植物的鉴别,对山地垂直带谱的观察,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群落的演替序列以及对样地的调查等内容。

二 桐柏自然地理环境

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北麓中段,属于桐柏大别山系伏牛山一脉。具体坐标是:东经

112°47′-113°11′,北纬32°17′-32°29′,景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核心区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县城3公里,内分淮源、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各类景观一百余处。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2°17′-32°43′,东经113°00′-113°4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168毫米,无霜期231天,年日照时数平均2027小时。全县辖9镇7乡,214个行政村,总人口42.4万。

桐柏山地处桐柏--商城大断裂带上,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带的燕山运动,中间经加里东运动,为西北——东南走向,西部为长江流域,东部是淮河流域,分水岭为周庙到太白顶一线。属于中等年龄山系,境内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切划深度较大。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原矿价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数的14倍。这里有亚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国际矿物质学会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学者到这里考察,桐柏山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红石崖为景区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层,高数百米,望若红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为景区不可多得的胜景。 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三、实习内容

(一) 土壤

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生长提供必须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土壤剖面的挖掘与描述

(1) 选择

1.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地带

2.要在山腰部位

(2) 挖掘 呈对勾型,宽度大约1米,深达母质层,剖面上自然状况不

要改变。

(3) 描述 剖面与等高线应在同一个方向上

(4) 具体描述见下表

A 山地粗骨性黄棕壤(见附表)

B 山地粗骨性棕壤 (见附表)

(二)植物部分

1.植物的鉴别

(1)国槐:豆科,奇数羽状复叶,花白色,没有脱叶刺,卵生

刺槐 (洋槐):豆科,奇数羽状复叶,花白色,有脱叶刺,卵生紫穗槐:灌木,花紫色

龙爪槐:国槐变种,把国槐顶芽打掉

(2)梧桐:树干通直,皮浅绿色,光滑,厚纸质,叶子呈掌状,三裂叶,属

梧桐科

泡桐:玄参科,纸质,叶子背部有绒毛,喇叭状花,花呈紫色

法国梧桐: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悬铃木科,有一球悬铃木(美国),二

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法国)

油桐:大戟科,叶子基部有两个腺点

(3)棕榈:它属于棕榈科,叶脉是辐射平行脉,叶鞘纤维质,包茎,叶柄长,

叶圆扇形,掌状深裂。

(4)河南杨:杨树有20多种,锯齿状叶,叶尖比较尖,属杨柳科。

(5)柳:属杨柳科,叶子条形

(6)楝树:果实叫楝子,奇数羽状复叶

(7)花椒:有枝刺,叶柄具狭翅,果实有香味,叶有软刺。

(8)香椿:属楝科,叶为羽状复叶具有一定香味

臭椿:苦木科,叶子基部有腺点。

(9)枸树:属桑科,叶掌状深裂,花为粉红色,毛茸茸的。

(10)女贞:属木犀科,叶革质,常绿乔木,叶平整。

冬青:属灌木,从基部开始分叉

(11)枇杷:属蔷薇科,叶革质,具有波状边缘,叶面不平整,果实能吃。

(12)一枝黄花:属枝科。

(13)红叶李:属蔷薇科。

(14)枫杨:胡桃科,果实有翅,夹角小于90度,叶柄具狭翅,叶革质,常绿

(15)合欢:豆科,叶小,羽状复叶。小叶刀状,叶脉偏于上部(刀柄)

(16)三叶草:属豆科,花白色

(17)虞美人:属罂粟科,花艳红色

(18)广玉兰:木兰科,厚革质,常绿乔木,花白色,带香味

白玉兰:木犀科,落叶乔木,先开花,后长叶。

紫玉兰(辛夷):木犀科,落叶乔木 树皮光滑,花紫色

(19)侧柏:柏科,叶子全在一个平面上。

龙柏:分翅状叶和穗状叶两种。蜡质状。

(20)大叶黄杨:卫矛科,是一种常见的行道树,叶对生且厚质,有细锯齿。它

的相似物是小叶黄杨,但是小叶黄杨属于黄杨科,叶子较小。

小叶黄杨:属黄杨科。

(21)小叶女贞:属木犀科。

(22)圆柏:纸质状,叶子不在一个平面上,是一种常见的道行树。

翠柏:翅状叶。

(23)盐肤木:漆树科,叶柄具翅,灌木。

(24)苎麻:背面有银白色的毛。

(25)马尾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软,针状叶,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油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硬。

雪松:黎巴嫩树种,十到十五针一束,塔形。

(26)刺梅:属蔷薇科,攀岩,一年一开

月季:属蔷薇科,月月开。

(27)毛黄栌:漆树科,近圆形,絮状花。

(28)杉树:杉科,树干笔直,叶硬,针状,扎手。

(29)茶树:土质为酸性,茶的品种影响经济,其气候条件为较湿润环境,

十分喜肥,较耐贫瘠,叶的大小影响茶的外观,采摘嫩芽。

(30)枫香:金缕梅科。

2.山地垂直带谱

我们所观察的山地垂直带谱为桐柏山太白顶,其海拔高度为1140米。其中:

500米以下为常绿针叶林,主要为马尾松;

500~8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800~1000米为落叶阔叶林;

1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和灌丛。

3.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采集标准

①大小适中(不宜超过台纸);②标本完整(具有根茎花叶果);③对于草本植物,要全株采集;④应该具有完整的枝茎叶(无虫蛀);⑤不能重复。

(2)修剪(标本制作)

①以台纸大小为宜 ②具有美感(要有天头地头)③草本植物若太高,

可剪掉中间部分 ④把植物标本固定在台纸上,有两种情况:用胶

粘;用线固定(尤其是茎和果)⑤ 固定时以正面为主,但要有叶子

背面。;⑥刷保护膜(白乳胶浓度适宜,叶片刷过之后,颜色不改变)

4.群落的演替序列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

段)替代的顺序过程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

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动因。以内因为

动因的演替,称为内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给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

以外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外因演替。

次生裸地→人工马尾松林→常绿针叶落叶混交林(马尾松减少)→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逐渐消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即为该群落的顶级群落。

5.样方调查

(1)样方的布点与选择

① 布点分均匀布点和非均匀布点

② 点的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群落,形状为方形或圆形,一般为方形③ 选定样方大小的方法,逐渐增加面积法

一般: 热带雨林20*20亚热带15*15北亚热带10*10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样方选取的过程中,一条边要与等高线平行

四.后记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了许多以前不认识的植物,知道了如何去选择、挖掘和描述土壤剖面,懂得了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明白了如何去设立样方。让我们更好的把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并且学会了如何亲手去制作植物标本。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全文]

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野外实习调查报告(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桐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