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2020-03-01 19:29: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

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臵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臵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B案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

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

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

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A案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臵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臵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

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B案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

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

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

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

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

五、八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

六、九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亡赖‛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臵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村居》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

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臵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 章淑勇)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五年级语文下册 田忌赛马1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 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doc》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