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2020-03-02 02:28: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论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断。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纵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 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表述,但“生命线”的判断是贯彻始终的,并不断发展。 由此,也成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则和指导思想,但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对这个论断的误读,甚至陷入观念主义的泥潭,因此从文本的视野重新解读这个论断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本视阈下的“生命线”及其演进逻辑

(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把政治工作比作红军工作的生命线。 这个判断是基于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使然,大革命失败后,党从战略、思想高度探索和论证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在这个战略判断下,军队建设成为党的重要工作,党对政治工作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政治工作尤为重视。 由此,开创了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先河。

1929 年 12 月,《古田会议决议》 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第一篇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标志。 毛泽东在《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 ”[1](P94)不过最早明确提出这个论断的是在 1932 年7 月 21 日党中央 《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中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器,必须充实现有的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 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 ”[2](P269)1934 年 2 月 7 日到 12日,中国工农红军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王稼祥、朱德、周恩来等在总结 8 年来红军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的重要思想。[3](P188-189)使“生命线”论断得以系统化、理论化,从根本上确立了政治工作在红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多次深入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的意义。1937 年 10月 25 日,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说:“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 ”[4](p379)1938 年 1 月 10 日,周恩来在国统区发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指出:“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 ”[5](p92-93)1938 年起,“生命线”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党和军队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中,并写入了我军颁布的各种政治工作条例中。 为了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教育成果,1944 年 4 月,毛泽东主持和修改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指出:“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 ”[6](p531)对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提出了指导性原则,这一报告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熟的标志。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主要领导人多次阐明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的意义,强调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的本质联系,指出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重要特征。

(二)“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建设,相应地,毛泽东又进一步揭示了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联系,为“生命线”论断注入新的内涵。 建国后,直到 1956 年,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恢复国民经济以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为政治工作新时期新内涵注入了新的实践课题。 在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下,广大工人群众怀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投入生产劳动, 仅用 3 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继而又提前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化三改造”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又掀起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高潮,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做的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7](p449)

从 1957 到 1966 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对政治工作的内涵、外延等问题开始了更系统的论述。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生命线”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精辟地阐述了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他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毛泽东还强调政治工作 “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 不能孤立地去做”[7](p450)。 1958 年 10 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明确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 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8](p351)毛泽东关于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关系的阐述是符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 这标志着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在 1966-1976 年期间,因为极“左”的思想影响,党的中心工作转为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发展到了极端,从根本上违背了“生命线”的本质内涵,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把精神看作万能的,用政治取代一切、冲击一切,从而使我党思想政治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随着党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开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

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党的重心工作转移以后,经济调整工作是一个很复杂、很艰巨的任务,1980年 12 月,邓小平指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9](p364)。 邓小平多次强调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相连,在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反对“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向与错误。 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和损失。 1989 年,邓小平曾痛惜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种教育都很少, 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9](P306)这里谈到的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导向和理想塑造问题。 邓小平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表达了一个真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要出乱子。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论断本质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主导性以及主导的有效性是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步入困境的方法论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等院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双方,能够在平等、公正的平台上相互交流与沟通,把“规范”化为“准则”,把“他律”化为“自律”,把“责任”化为“良心”,把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内化为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学生在参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增强信心,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想、信念的价值提升。因此,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达到最优化?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达到最优化?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决定其实效性的内在机制和内在依据——主体间性理论,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探究,为实现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提供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从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所谓的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们对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感知与评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人们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追求,其落脚点也正在于实践活动结果的效用上。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教育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可见,教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而要实现以上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需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合格人才的主阵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就高等院校来说,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这一关系上。它在本质上是教育过程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价值属性,是指教育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诸教育要素的效能,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及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功能。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化浪潮的扑面而来,导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国门打开以后,西方社会的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进,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社会思潮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存在主义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及自我选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义强调人的“性欲”、“力比多”以及性解放,实用主义思潮带来的“有用即真理”的理念;到9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解构,强调非中心化、边缘等意识,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关注个人权利自由而忽视社会义务的思潮,这些新旧价值观念彼此冲撞交织在一起。高校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了各种信息和价值观念,却面对纷纭复杂的观念世界带来的选择困难,他们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而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价值相对主义,甚至导致道德虚无主义的后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和方式方法的单一,也是导致其实效性弱化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的做法过于简单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教育的内容上,一直局限在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这样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德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将道德理想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在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如此等等,这些都使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也就无法认同、接受。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辩证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学生接受或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理论教育就是对牛弹琴。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1]180教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了解始于沟通,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只有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了解,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找准方向,有的放矢,实现教育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困境、冲破围城,一是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针对青年大学生具体的思想实际,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育人小环境,把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结合起来,把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寻找依据,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只有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哲学一向是探求宇宙‘最高原理’的,担当着为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哲学的这种性质使它必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联系。”[2]394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主体间性”原则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二者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上看,即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二者的基础是相同的,因此,从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优化问题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理论创新;而且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而主体性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然而,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实践,通过交往形成、表现和确证的,并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主体—主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交往性”即“主体间性”,它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性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命题。出于呼唤社会现代性——理性精神的历史需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高扬理性,肯定主体性: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开始把存在的根基转到主体性上来;康德确定了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通过先验范畴对客观世界的模塑,而实现“人为自然立法”;黑格尔把理性客观化为绝对精神,以其统摄世界、推动历史,实际上仍然是倒置的主体性哲学。随着主体性的发展,人们热衷于主体性的极度张扬,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肆意掠夺、索取,最后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必然使主体间性问题受到关注。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必然关注主体间性教育的研究。

所谓主体间性,亦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哲学是一种消解主客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的一致性。

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首先,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要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如果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其次,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又有区别,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等个体特征;而主体间性则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主体性生成于对象化活动,主体间性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由此可见,主体间性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思路,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单纯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模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时行之有效,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体”的困窘。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于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从“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转变。这种主体认识和实践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平等关系,在交流过程中把对方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基础上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共同客体(物化的与非物化的)为中介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在主体间性教育中,主体与主体无时无刻不在交往着,主体与主体的活动相互延伸、扩展,二者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融合的区域,教育活动就存在于这个融合的区域内。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重要历史使命则是,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以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潮流,从关注和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出发,树立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存在、独特性存在以及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存在的基本原理,引导个体实现从“个体占有性”存在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历史性的个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是一个建立在对象化活动基础上的教育者“价值引导”与被教育者“主动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又是一个建立在意义活动基础上的以教育主体与被教育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精神性交往过程,从而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应具备以下特质:(1)人本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活动必须从人的自身发展出发,交往的过程即是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过程。(2)平等性。每一个教育主体与被教育主体都有参加和继续交往的均等机会,都有表达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机会,都必须有做出判断、劝告、解释以及向辩护挑战的机会。(3)交互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以对话的形式在情感、观点、认识、思想、意见、知识等方面互相传递、交流。(4)发展性。交往的主体之间应本着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对旧有的认识进行内化、重构,不断地寻找新的出发点、突破点,建构超越以往的新的内容,交往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5)主动性。教育活动中作为交往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进行交往,特别是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更应主动引导、启发、鼓励、激励被教育者更多的进行主体间的交往,以便能扩大主体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入理才能入心,只有入心才能入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主体间性的实践体验为基础性方法和途径。“道德是一种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实践性。”[3]23思想道德的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或主体间性是实现思想道德知识与德性智慧之间转化的途径,它提供了连接思想道德认识与成就德性自由的桥梁和转化的契机。

三建立在主体间性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任务是对时代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和实践运用。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是同步体现的。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生特点来看,可以包括长时实效性和即时实效性。长时的实效性是指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持续、稳定的实效性。即时实效性具有情境性,如一堂课、一次参观活动、一次谈话的德育效果,这种效果是个体的现场经历和真实感受。长时实效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即时实效表现为局部性、个体性。长时实效性以即时实效性为基础,即时实效性以长时实效性为归结。我们要在实效性问题上求真务实,同时注重两种实效的会通一致。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贯彻主体间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被教育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渴望关爱、得到鼓励、学习新知、表达自我的成长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有效地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就是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中允许师生间存在观点上的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别,通过辩论、讨论既锻炼了学生分析、表达能力,又可以使教师比较容易地掌握正确的导向,同时探讨式的教育过程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气氛融洽,对形成共识、加强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青年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让大学生把外在的德育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回归生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人们之间的活动关系、交往关系,即生活实践关系。生活世界是道德产生和道德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内容的现实来源。因此,道德总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是离不开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并产生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实践,其要义就在于使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近、小、实、亲”。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实,就是倾注真情实感,讲述真实情形,做诚实守信的人;亲,就是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知行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思想品德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体现。“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活动,应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观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青年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为此,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不仅要讲授好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而且还要建设好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把静态的结果定量评价和动态的过程定性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促使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致其知、自导其行”,达到“自健其德”的理想效果。

4、加强学科研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合起来,是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实践经验证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证;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才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特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从哲学的层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应在深度上,把它看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广度上,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不断开辟新领域和道路的过程;在高度上,是一个弃旧扬新的过程,它要摒弃已经“定性”的,但不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要超越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在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态中获取新的突破性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研究向哲学思维纵深升华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深化的必然结果,更是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实效性的最优化的内在依据和根本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高等学校做好一切行政工作的政治保障。目前,高校都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运行正常,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统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始终把智育作为首要培养目标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名义上处于首要地位,但实际上可有可无。当前,由于社会重视教育的实用功能,在评判和选拔人才时多倾向于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这也导致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了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师授课水平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使得应试教育有了广泛的生存空间,而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开展。这种轻视乃至抛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导思想和实际行动,导致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工作的实效极低。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当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忽视主体性的倾,一味强调单向灌输。大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主体性的发挥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至是蔑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大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所以,常会受到大学生排斥。另外,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并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日常的学习教育中去,而只是停留在维护现状或补救问题上,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3、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不能圆满完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四五百人,且各项评比太多,工作量太大,容易造成顾此失。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认为是“虚”的东西,政工岗位被认为是人人都能胜任的“打杂工”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1、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观、立体工程观,增强思想政治 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一种系统观,一方面对学生要加强以“两课”为主渠道的系统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实践锻炼也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把握理论,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水平。

2、发挥学生党支部思想工作优势,增强凝聚高校学生党支部是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生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栋梁,时代前进的希望,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会培养出合格的共产党员,这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优势,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地位和形象,起到团结教育广大学生群众的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斯和90年代初,他们所处的国内外环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并深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响。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高,但社会适应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用中国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立足于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特长培养和自我规划,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将大道理讲透,小道理讲深,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同时,改造传统的教育手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合力。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远。要真正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就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是要业务精。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根底,熟练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学生思想特点、思想状况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三是作风正派。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工作中,做到耐心细致,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主动倾吐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1)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向的优良校风。(2)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精品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涉及的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3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教案[优秀]

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doc》
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