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2020-03-02 13:02: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3.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对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理解。

2.对文章雄辩说服力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事和理、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概括而有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汇,进行语言训练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熟悉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字词。教师帮助整理重点字词音形义:

以身殉(xùn)职

派遣(qiǎn)

狭隘(ài)

热忱(chén)

拈(niān)轻怕重

纯粹(cuì)

鄙薄(bï)

漠(mî)不关心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窄小,也形容心胸、见识不宽广。 鄙薄:轻视。

2.给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在上述词语中选词默写,评比得分率。 3.语言训练:在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发挥想象写片段,用得越多越贴切越好,同学之间交流后,推荐最佳作品在全班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1.出示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各段的重点句: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一部分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结合长短句句型转换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

(本教学步骤的目的,重在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理清全文脉络,建立对课文的完整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简介和小故事的补充介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1.出示问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也有叙事,你能找出课文中的记叙片段,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2.把前后桌的四名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3.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 4.教师总结明确: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中的“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第1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的事迹,议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层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受谁派遣、来华目的、路程、工作简历;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这些话都饱含着赞扬之情,使文章情理并茂,也为下文议论的展开提供了事实基础,引出关于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从“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这段结束,全属议论,揭示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质,透辟地论述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指出我们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

第2自然段先议后叙,议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叙从前线回来的人及接受过白求恩治疗或亲眼见过白求恩治疗的人所见所闻。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属于“议”。准确完整地表明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也属于“议”,批评党员中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叙述的这两件事尽管非常简明、概括,但都表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使所“议”之点有记叙的事例加以证明,使本段议论的中心理由更加充实。

最后一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如文章开头73个字叙述白求恩光辉事迹清楚明白,饱含赞扬之情。文章最后“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短短几句话,饱含痛惜之情。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拓展延伸 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出的 成语最多?

教师总结:不远万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

二、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

(1)首先,请大家在上面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提示: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加。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教师总结: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

(2)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示例总结,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你能不能也用这些成语造句呢,选一两个试试看。

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三、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很注重论证方法,本文在这方面也堪称典范。 1.请大家回想一下,议论文通常采用那些论证方法?

提示:议论文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地说是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等。 2.你能结合课文内容,例举出哪些论证方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的论点。指出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并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其次,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职业“精益求精”。指出这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同志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他对待工作、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对工作,他是“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他是“极端的热忱”。文中举出不少人对工作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而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态度则为人人所佩服,使大家受感动。另一个方面,是他对待职业的态度。白求恩同志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可是有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见异思迁”。通过两相对比,不仅映衬出白求恩的品质更加高贵,而且也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搞好革命事业,证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最后,从事实引出结论,说明我们只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四、收束全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牧羊人的品格;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教学新课

1.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ï)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3.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三、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人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二、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三、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四、理解主旨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作者是( )。( )国作家。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

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

二、教学新课

(一)、解题:诫子书

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生听范读,划出读不准的字。

(三)、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1、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显然,通过辨析,夫在这两句中,都读二声fú

2、在第五句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中的遂也是多音字,

Suí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Suì

顺,如意:遂心。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

显然,通过辨析,遂在这句中,读四声Suì

(四)、、正停顿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封书信不仅后人交口称赞,据说诸葛亮自己也甚为自得,他曾经书写其中两句,悬挂在书房。小组合作猜一猜,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觉得可能是哪两句?为什么?

“淡泊”,就是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走出隆中。我补充说,他忠心耿耿,即使对昏庸的刘禅也从无二心。北伐失败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孟子说,无欲则刚,无私无畏,都是淡泊的表现。这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他挂的就是这两句。

后人把这句话多写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未变,什么变了呢?是语气,“非„„无”,是双重否定,表达更肯定的意思,你能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强调吗?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五)、生读文章,注意读音和停顿。

(六)、体会诸葛亮给他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准备接受采访

(七)、同学们,老师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要在我们这里录制一期以“爱”为主题的节目,我呢,很荣幸的被聘为节目主持人,到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是被邀请的嘉宾。

我采访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上学前,你的父母都对你说过什么话?

生答„„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可以看出你的家长大多会嘱咐你们在路上怎么样,在学校里应该怎么样,这是个父母对你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的期望。

我采访大家的第二个问题是——假如今天你已经高中毕业,并且正好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明天你就要踏上旅程,到北京去上学,那么,请你想一想,临行前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些什么话?

生答„„

通过回答,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父母对你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期望。“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古今中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通的,想想你父母的话,再读读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信,爱读书的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么?

生答„„

三、教师总结 诸葛亮要给孩子写这封信的原因

——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唐朝诗人孟郊在诗中曾经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是我们难以报答的,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种无私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感动变成行动,去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大家行走一生。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带着这种感动,再来读一遍《诫子书》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语文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do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