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教案

2020-03-02 02:28: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七单元 技艺超群

口技 林嗣环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表示时间的词理解课文大意。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4.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5.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3.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做口技练习。 教师准备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 4.设计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5、课时:两课时。

第一节课力争完成课文教学,掌握文言字词及文章大意。 第二节课完成第一节课未完成的内容,并以理解文章为主。 教学过程

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口技牛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口技》这篇文章,看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者又是怎样的呢。

(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诵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2)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3) 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4) 播课文录像

(5)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学习字词,疏通文意。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让他们在相互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动脑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适当的点拨,可让师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这体现了教学中的活动原理及新课标自主合作的学习理念。)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

1. 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

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2. 组内合作探究课文的相关内容,理解表演的精彩和作者的描写方法。 3. 品味思考。

(1)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妙。) (2)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

(还有哪些方面突出了表演者技艺高超?)(声音,观众反应)

五、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然后老师根据情况略作小结。

六、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

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二、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注音):

五、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六、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文下注释)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二、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四、整体理解课文(详见上)

五、完成表格(口技者的声音以及观众反应)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文下注释)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一)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二)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

2、

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③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④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2.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3.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⑤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⑥比较第

2、

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 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本文描述特色:

1、条理清晰

2、首尾呼应

3、侧面烘托 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和救火灭火的三个场景,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课文阅读:

绳妓——也是一篇写技艺高超的文章,有兴趣课后可自读,以此结束课程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绳)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系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弦。然后妓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着屐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蹋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还住,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者。卫士胡嘉陵作《绳妓赋》献之,辞甚宏畅。玄宗览之大悦,擢拜金吾仓曹参军。自寇氛覆荡,伶人分散,外方始有此妓,军前宴会,时或为之。

《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

口技 教案

《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2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

第三次口技教案

《口技 教案.doc》
口技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