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专题

2020-03-03 03:03: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渤海产业基金失落的七年:无一单IPO退出

2013-09-07 ChinaVenture

渤海产业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为中国第一只产业基金,它首期募资额为60.8亿元。其股东包括中 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可谓含着金汤匙出 生。 七年过去,当时勇于吃螃蟹的这批LP出资人, 如何评价渤海产业基金?过去七年,中国PE行业已再 次经历了一轮从“全民PE”热潮转为行业寒冬的周期。 虽说不少人公开反思在2011年太过乐观,但毕竟在 上一波热潮中,它们投资的基金已经有项目通过IPO 等方式退出并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而起了大早的渤海 产业基金,目前没有一单IPO退出的案例,那么这家 基金的业绩究竟怎样?本报记者按图索骥,追索渤海产业基金 portfolio(投资组合)中多个公司的今昔对比,试图揭 开中国首只产业基金神秘的面纱,也尽力还原一个问 题:渤海产业基金究竟赚钱否?其规模庞大的投资将 如何退出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过去七年,渤海产业基金分别投资天津钢管、成 都银行(应为7.2亿)、奇瑞汽车(5亿)、中原证券(约为 24亿)、天津银行、红星美凯龙、成都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三洲特钢、康乃尔化学等9家公 司。 渤海产业基金总裁李祥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解 释:“我们做投资有个标准,就是我们投资两三年 后,预测这家公司的市盈率降到六倍以下。我投的9个企业,有3个没做到,这其中两个卖掉了。其他做 到的6个企业,有3个报到(证监)会里。我们投资的企 业,去年表现都很好,盈利平均增长17%。” 李祥生,出生于1964年。在2007年赴任渤海产 业基金之前,他曾在百富勤证券、渣打银行任职, 2000年先后在西南证券、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华润投资控股公司,麦格理银行担任高管。履历 可谓“横贯中西”。他说自己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比 较谨慎。

奇瑞汽车:年化10%回购退出

2009年3月,渤海产业基金顺利打败诸多同行, 得以入股奇瑞汽车(全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渤海产业基金出资5亿元,换来奇瑞汽车1.67亿股或4.53%的股权,成为奇瑞汽车第五大股东。其中有 2550万股是从其他股东处受让。 和渤海产业基金同时期入股的投资机构,多赫赫 有名:鼎晖投资旗下的天津鼎晖股权投资一期基金持 股2.83%、天津鼎晖元博股权投资基金持股

0.8%——即两者合计出资约4亿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 2.5亿元持股

2.27%;中科招商旗下几只基金共出资4亿 元持股约3.62%。 仅仅两个月后,新天域成长(天津)股权投资企业 以每股3元的单价,自其他股东处受让2750万股,亦 成为奇瑞汽车的新晋股东。为此,奇瑞汽车一共获得 14.4亿元的融资。 折算可知,以上知名投资机构给予奇瑞汽车约 110亿元的估值。据经审计的审计报告,奇瑞汽车 2008年末的总资产为271亿元,净资产为65.60亿 元。乍一看,这是一笔合算的投资。但是,此时奇瑞 汽车已乌云压境:它2008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85亿 元,比2007年略有下滑;营业利润亏损近2亿元;但加 上营业外收入后(主要是政府补贴),奇瑞汽车的利润 总额超过3亿元。 渤海产业基金人士则如此解释投资奇瑞汽 车:“汽车行业没问题,这个企业没问题,行业里排 名更靠前的企业都上市了,它品牌比吉利强多了。于 是我们投了。” 但此后奇瑞汽车用实际业绩告诉大家:,这些知 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不是“抄底”。2009年,奇瑞汽车 的营业利润约为-5.57亿元(利润总额约7200万 元);2010年,营业利润跌至-8.74亿元(利润总额为3亿元);2011年,营业利润为-4.15亿元(利润总额为 1.47亿元)。 以上数据都出现在奇瑞汽车的中期票据发行文件 和后续信息披露中。奇瑞汽车于2010年发行18亿元 的五年期中期票据、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行18亿 元的三年期中期票据。也就是说,明后两年,奇瑞汽 车将迎来中期票据偿还的高峰期。此外,奇瑞汽车募 集来的54亿元资金,都不是用于新项目的投资,而 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和“置换/偿还银行贷款”。 2011年,奇瑞汽车又进行新的募资,渤海产业 基金的股权稀释为4.19%。奇瑞汽车在2012年10月公 布过一次公司股权,渤海产业基金依旧持有它4.19% 的股权。 渤海产业基金内部也有看法认为,虽然行业没 错、企业没错,甚至奇瑞汽车的管理团队也没错,但 奇瑞汽车如何运作背后有太多行政意志,总经理尹同 跃说了不算。 李祥生告诉记者,“我们跟尹总沟通得很好,尹 总也说„我们要效益,要企业的健康成长,不能企业 大而不赚钱‟。但当我们做出分析报告,指出哪些部 门该收缩时,这个刀却切不下去。我们2010年在公 司内部成立了上市引导小组,我们不是要逼企业上 市,而是只有上市,才能抵住各方面压力,以利润为 目标。” 李祥生最后发现自己的沟通是徒劳的。奇瑞汽车 至少三年没有IPO计划。这种情况下,渤海产业基金 选择退出,奇瑞汽车回购了渤海产业基金手中的股 权。李祥生告诉记者,最终奇瑞汽车获得年化单利 10%的回报。

天津钢管:利润缩水九成以上

渤海产业基金于2007年10月投资天津钢管,这 是它成立后的首单投资,此时距它成立已经过去十个 月。 当时媒体报道渤海产业基金首秀时,对天津钢管

颇多赞誉之词: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石油套管生产基 地,主营石油管套、热轧管等专用管材的生产和销 售,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近两年该公司 业绩增长迅猛——2005年和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 别为18.11%和21.98%,2007年三季度的收入已超过 2006年全年…… 公开资料显示,天津钢管原是用四大国有银行的 贷款建立与发展,1999年上述贷款都转为信达、东 方、长城、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天津钢管的股 权;2003年,天津市政府从它们手中回购天津钢管的 股份;到2007年初,天津钢管的大股东为天津泰达投 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达投资”),占股57%, 天津钢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管投资”)持 股33%,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合计持有10%的股权。2007年12月,渤海产业基金从津管投资那受让 了天津钢管3亿股,占比5.73%。当时多家媒体报 道,渤海产业基金为此投出了15亿元。如果投资额 属实,那么渤海产业基金给天津钢管的估值高达262亿人民币。 从当时天津钢管的财务数据来看,这一估值并不 离谱:天津钢管2006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 别约为191亿和22.27亿元;2006年末的总资产和净资 产分别约为208亿和65.7亿元。 投资当年即2007年,天津钢管的业绩不错:营 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约为264亿元和23.1亿元。 随后,天津钢管开始利润大幅缩水之旅:2008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26亿和 18.32亿元;2009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约为 294亿和2.05亿元;2010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 别为389亿和1.28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 和利润总额,分别约为376亿和1亿元。 综上可知,2009到2011年,天津钢管的利润, 不到其2006年、2007年的1/10。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给天津钢管发行的 短期融资券评级时,曾这样分析天津钢管的不利因 素:“公司无缝钢管产品盈利能力下降。中国无缝钢 管生产企业众多,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严重,对下游企 业的议价能力较弱。长期看,原燃料价格的上涨对钢 铁行业的成本控制形成较大压力,导致公司毛利率持 续下降,盈利能力减弱;公司低氧铜杆产品盈利能力 低。低氧铜杆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公司低氧铜杆产品附加值较低。” 上述因素或许解释了:为何天津钢管的利润在 2009年经历断崖式下降后,之后再没有反弹的迹 象。且这些因素,看起来将长期成为天津钢管利润大 幅上涨的掣肘。2010年5月,环境保护部曾回函中国证监会,表 示“原则同意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环 保核查”。可知,当时天津钢管正冲刺IPO。后来再无 声响的原因不得而知。但鉴于天津钢管的利润,已缩水至渤海产业基金投资时的十分之一,即使天津钢管能上市,对于渤海产业基金,不过是聊胜于无。

中原证券:最赚钱的项目?

2011年9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复,渤海产业基金 受让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继集团”)持有的 中原证券的6.08亿股权。自此,渤海产业基金持有中 原证券29.9%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11年6月份,也就在渤海投资中原证券获批的 三个月前,许继集团转让了1000万股中原证券给保 税科技

[5.64% 资金 研报](600794.SH)。保税科技公 告,每股作价3.98元,此外再向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 任公司支付每股0.2元的咨询费。 故,虽然渤海产业基金投资中原证券的具体金额 无法得知,但每股的成本应该接近4元。也就是说, 渤海产业基金出资接近24亿,给中原证券的估值接近80亿人民币。本报记者就此向渤海证券求证,对 方表示“估值远远低于外界80亿的推测”。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证券2011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1亿和1.37亿;2012年营业收入和利 润总额分别为10.08亿和2.57亿元。 李祥生本人曾担任西南证券副总裁,他说:“我那时对传统证券公司的模式是批判的。经纪业务就是通道,通道收那么高费用是没道理的。随着大家在成 本压缩过程中,肯定收费越来越低。这就是缓期执行的过程。” 李祥生表示投资中原证券,当时是看到河南证券 化率低,中原证券作为河南主要的券商有机会;渤海 投资时,河南证券换了新的管理团队,李祥生与他们 沟通过后,觉得理念相合,未来在维持经纪业务前提下,从投行业务突破。 这一策略在2012年的财务报表上得以显现。 2012年,中原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为4.2亿;但通过债券承销获得承销收入1.2亿,投资收益领域的收入为3 亿。经纪业务占比降到了一半以下,且在经纪业务同比有所下滑的前提下,收入和利润都有显著增长。中原证券必须将这一转型之路走到底:因为它传 统的经纪业务未来将遭遇更激烈的冲击。今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规定》,放开了券商开设分支机构设立的 主体资格限制、地域限制、数量限制;此外,券商自 今年4月1日起可以通过网上开户和见证开户两种方式向客户提供非现场开户服务。这些规定,事实上消解了因营业部数量多而经纪业务强的优势,而许多区域型券商,曾经正是凭借自己在所在省的上述优势而 维持着不错的业绩。 而中原证券的转型之路,在2012年的小胜,并不代表从此是坦途。有券商人士曾调侃所在行业 是“靠天吃饭”,因为不但经纪业务跟股市牛熊直接挂钩,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同样跟股市走势息息相 关。 其他的投资

同属未能顺利IPO的公司,但成都银行(全称“成 都银行股权有限公司”)、天津银行(全称“天津银行股 份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全称“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光景和以上三家公司不一样。渤海产业基金于2007年11月投资成都银行,持有成都银行2.4亿股或7.38%的股权。据媒体报道,2007年10月底,成都银行向丰隆银行增资扩股,后者出资19.5亿元认购6.5亿股,

持 股19.99%。 如果上述数据属实,由于入股时间接近,那么渤海产业基金投资成都银行,其入股成本也应该在3元左右。即渤海产业基金出资约7.2亿元。 此后,成都银行的业绩节节上升:2007年,成都银行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为16.2亿和7.2亿元,之后每年高速成长,到2012年,这两个数据分 别为56.2亿和32.6亿元。 联合资信在成都银行次级债的评级报告中分析了 其优势:业务规模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在成都市金融同业中亦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营业务保持较快发展,跨区域经营的稳定推进有助于综 合实力的提升。 2011年10月,渤海产业基金入股了天津银行,投资金额不详。此后,渤海产业基金一直持有天津银行2.43%的股权或1亿股。2011年,天津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 为49.9亿和25.6亿元,同比上升16%和27%;2012年 上半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是31.2亿和15.9亿元。联合资信在点评成都银行时,提到“未来宏观增 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等因 素,将会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及资产质量形成一定压力”。这也是天津银行需要面对的。 一位PE机构合伙人曾关注到,2003年以来,多家知名外资PE机构曾以极低的价格投资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这些投资为这些外资PE机构带来 丰厚的回报。他说这背后的逻辑是“国有银行过去十 年都在往上走,这是投对了行业,但未来十年,银行会怎样是不确定的”。 一位关注银行股的金融业人士认为,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利好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大银行,不利于中小银行。 所以,如果成都银行和天津银行能尽快IPO,那么对于渤海产业基金是最佳状况:它会有退出项目可 以向LP出资人交代,且或许能在这两家银行估值较 高时退出。 那它们何时能上市?2012年,成都银行提交了上 市申请,据统计,在证监会排队上市的城商行高达 15家;而监管层曾表态“城商行不会批量上市”。天津 银行早在2010年宣布“最快2011年上半年能实现IPO”,但随后一直悄无声息。故,渤海产业基金还需要等待。 渤海产业基金的官方网站上,还列出投资了红星 美凯龙、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三洲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 司等公司。 有媒体报道,渤海产业基金是2010年入股红星 美凯龙。红星美凯龙2012年8月发行中期票据时披露 过其股权结构,并不见渤海产业基金的身影。 入股渤海产业基金是以其他“马甲”入股,那么这 笔投资他们目前尚可以安枕无忧。公开数据显示,红 星美凯龙过去三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6亿、60.9亿、58.8亿;净利润分别为8.5亿、13.1亿和13.4亿。 2007年以来,红星美凯龙的实际控制人车建新 曾多次公开说两三年内会IPO,但一直“只闻楼梯 响”。目前,红星美凯龙在证监会排队静候IPO。 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三洲特钢 (全称“四川三洲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吉林康乃尔(全 称“吉林康乃尔化

学工业有限公司几家公司没有公开 信息”) 李祥生告诉记者:“三洲特钢我们已经全部退 出,年化内部收益率(即按复利计算)为16%;康乃尔我 们卖掉一部分,我们投进去一年多后,它第二轮投资 非常热门,我们卖了部分给第二轮投资者,赚了一倍 多。” 李祥生告诉记者,在管理渤海产业基金的这几 年,他曾放弃过很多投资,比如他没有投光伏,也拒 绝了一些“我们现在20倍,你投进去明年40倍退出”的 项目。他说有些同行投这样的企业赚钱了,那也是对 的,“因为帮LP赚钱永远是对的。”但他经历过几次金 融风暴,觉得不要太关注市场,而要守住自己的底 线,他所谓的底线就是“投资一个企业两三年后,它 的市盈率降到六倍以下”,这样的企业在任何风暴中 都死不掉。 李祥生认为,中国PE市场热衷于“快”和“上市”, 是非常大的误区。他认为这绝对不是唯一标准。而且 渤海产业基金跟LP出资人原本的约定中,是5年投资 期10年退出期。

渤海产业基金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基金管理公司

产业投资基金

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基金投资并购

产业投资基金风起云涌

产业投资基金政策

产业投资子基金设立

长沙市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产业投资基金方案(范本)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专题.doc》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专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