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心倒春寒危害小麦

2020-03-03 16:07: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要当心倒春寒危害小麦

倒春寒就是初春气温偏高,天气异常暖和,但到春末时受寒流侵袭,气温多次下降,就形成了倒春寒。小麦返青前期是最易遭受冻害的,倒春寒推迟了麦田生育进程,使小麦抽穗期比正常年份推迟5—7天,对小麦生长不利。因而一定要加强管理,注意预防。

那么怎样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呢?要想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生长的不良影响,一是要多进行锄划。锄划可预防土壤板结,保墒防旱,提高地温,减轻或防止麦苗受冻死亡。二是对易发生冻害的品种,在小麦起身至拔节前后,根据天气预报,在倒春寒发生前用100PPM生长素、200PPM亚硫酸氢钠、2500PPM矮壮素叶面喷施,对缓解、抵御倒春寒和频繁大风气候对小麦的危害均有一定作用。三是对高产田要控施氮肥,多施畜粪和磷肥、钾肥,以便促进根系发育抑制麦苗地上部分旺长,增强抗寒能力。

“我的心得就是培育重点示范户”

谈及科技入户两年来的感受和变化,周芳坦言说,工作量增加了,但是看到农民增产增收了心中很喜悦。周芳觉得自己最大的一个创新就是“培育重点示范户”,也就是示范户组长。“在路过村,我发现示范户潘建飞积极性高,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有较强的兴趣,而且她是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她本人又担任村妇女主任,威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还种了10亩小麦,有一定的规模,所以我把她选为示范户组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发挥她的以户带户的作用。”

潘建飞家有5口人,耕地20亩,种了10亩小麦,家庭收入全靠种地所得。“我非常渴望农业技术,渴盼农技专家到家里、地里进行技术指导,这个愿望在科技入户中实现了。我们村有1700多人,能当选示范户很不容易,尤其是重点示范户,我很珍惜这一称号。”听了潘建飞的话,周芳也笑着说:“有她在省了我不少劲,技术先教给她,她能很快掌握这些技术,并把这些技术及时传递给其他示范户和辐射户。”

冬季大棚蔬菜浇水的次数和浇水量是否适宜,对蔬菜的生长速度、产量及效益影响很大。冬春由于气温低,水温也低,即使是刚抽出的井水水温也只不过在10℃左右。这样每次浇水后,地温便会大幅度下降,不但导致棚菜一连几天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因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大,诱发灰霉病、霜霉病、叶霉病等多种喜湿病害的发生,从而增加防治成本和劳动量,直接影响蔬菜产量、质量和效益。那么,如何浇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具体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先看

1、看长势。看植株长势,通常植株缺水时,叶片会萎蔫,长势会减弱,果实脐腐病发生较多,这时就应及时补充水分。

2、看墒情。要看土壤墒情,如果在大棚土壤不旱时浇水,不但不利于提高地温,而且还容易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致使根系缺氧,降低根系的活力,造成沤根,出现黄叶现象。

3、看天气。在浇水之前一定要收看天气预报,不但要选择晴天浇水,还要保证浇水后有2~3天的晴天,以避免浇水后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棚内湿度增大,地温降低,病害多发,深冬季节更需特别注意,在连阴天后骤晴的前两天,也不适宜浇水,应先提高棚温和地温,使植株基本恢复正常再浇水。

4、看地温。蔬菜适宜的日平均地温在22℃左右,而深冬季节,大棚内地温多在15℃~20℃,如果浇水过量或是浇水时机不对,就会使地温迅速下降,造成根系受伤,危及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因此,低温时浇水最好在上午拉开草苫后进行。

二、二措施

1、覆盖地膜。覆盖地膜不但能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同时还能提高地温,加快蔬菜生长速度。

2、蓄水增温。所谓蓄水增温就是在大棚内建蓄水池,先将水经蓄水池提升温度后再浇灌蔬菜。此法简单、实用,效果也不错。缺点是占用一些棚内空间。

三、五注意

1、适度浇水。春季硼室蔬菜浇水,一般遵循不缺不浇、宁干勿湿的原则,保持作物根际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防止过多过频浇水,切忌大水漫灌。过度浇水易降低棚内气温、土壤地温,对作物生长不利。&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lt; /div>

2、适时浇水。蔬菜出现萎蔫、卷须不能正常伸挺时,说明已缺水,应及时浇水。浇水宜选晴天中午前后进行,浇后适当通风散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造成病虫害蔓延。特别是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极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3、小水勤浇。春季棚菜采用小水勤浇,或用水壶逐株点浇,可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可防止棚内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明显增加,从而抑制病虫害大量发生。

4、注意水温。水温与棚内温度相差5℃以上时,易造成根系伤害。用水温较高的深井水,或棚内预储水灌溉较好。用预储水灌溉,可在棚内建一蓄水池,浇水前1~2天池内提前储水,利用棚温加温,浇水时可防止棚温、地温下降。

5、膜下暗灌。对瓜类、茄果类、豆类等春季棚菜,栽培时应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灌水时利用膜下暗灌,可利用地膜加热水温、地温,并抑制水分过量蒸发,防止棚内湿度过大,避免病虫害发生蔓延。

冬季,只要解决好升温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食用菌就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合理升温 以平菇为例,平菇低于5℃不再生长,即使低温型菌株如200

6、特抗1号等,尽管在4℃左右不至于发生生理性病害,但也需要10℃以上的温度才能长得好。因此,冬季生产中的升温与保湿,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管理任务。一般温度的提高通过日光增温、棚内生火炉等方式即可解决。但生火炉增温时,大多数菇农常怕 “跑了热气”而密闭菇棚,结果导致通风严重不良,二氧化碳积聚,湿度居高不下,在产生畸形菇的同时,也会引致某些浸染性病害的发生。生产中常见的茶花菇、拐棍菇、菜花菇等均因此而发生,一些浸染性病害如腐烂病等,也与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办法:自然条件下,晴好天气时,上午10时后开始通风,至14时左右结束。从棚内上方拉一层遮阳网或黑色薄膜,揭开草苫后日晒增温,令热量进入而将直射光挡住。通风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降温,风量只要不是过大,有时反而对出菇和子实体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既可有效调温控温,又因该设备可对菇棚吹出循环风而使棚内空气清新,避免了因通风不良发生的各种问题。

适度保湿 适当的基料持水和棚内的空气湿度,统称为水分,生产中一般分别调控在63%和85%~95%,如此才可能保证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但是,水分只是食用菌生长的条件之一,并非唯一因素,尤其子实体生长期间,适量的通风是不可少的。而通风与湿度的保持是一对实际存在的矛盾,通风则降湿。实际上,一定条件下,如冬季中午时分,因适当通入高于棚温的空气,可使棚温略微升高,并因此引发棚内水分的蒸发,使此时的湿度有所升高。理论上要求的保持90%左右的空气湿度并未要求湿度达到恒定状况,如同变温可刺激出菇一样,一定的湿度差有时还会有促进出菇的作用,并且,在湿度相对偏低的情况下,还可抑制某些病害的存活和生长,但应根据子实体的不同阶段,将湿度差控制在10%~20%,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果。

食用菌冬季管理要点

2009年12月9日

冬季气温低,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缓慢,呼吸强度低,出菇量少,但菇肉厚、品质好。广大菇农要抓住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大、冬菇畅销价高的好时机,果断采取措施,争取多出菇,出好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体管理措施:

提高菇床温度,创造出菇条件

冬季寒冷,只能靠自然气温,结合人为地调节提高温度。香菇大棚揭去棚上的遮盖物,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须揭开外,其余时间罩紧;平菇大棚把棚上的遮盖物摊稀;双孢菇大棚在棚上再覆盖一层薄膜。白天靠自然阳光的照射及菌丝自身的生物热量来保持菇棚内的温度,晚上棚外加盖草苫防冻防霜。一般采取以上措施后,棚内温度可提高5℃~10℃,在寒冷的冬季仍能正常出菇。

补水控湿,保暖防寒

香菇、平菇经发菌和秋季生长,菌棒失水较多,只有原重的50%~60%,这时应补水。补水前敞开棚门通风3~4天,补水时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为宜。喷水的原则:喷雾状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双孢菇冬季基本不需进行补水。

补水控湿,保暖防寒

香菇、平菇经发菌和秋季生长,菌棒失水较多,只有原重的50%~60%,这时应补水。补水前敞开棚门通风3~4天,补水时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为宜。喷水的原则:喷雾状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双孢菇冬季基本不需进行补水。

冬季大棚蔬菜管理易忽视的三个细节

2009年12月3日

细节一:通风要分次进行

现在大棚夜温低、湿度大,由此造成大量的雾气在蔬菜的叶片上及果实表面凝结,易出现结露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通风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晴天刚揭开草苫时,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为保证棚内蔬菜对二氧化碳的需求,不使二氧化碳因通风造成浪费,这时不要急于通风,而应在揭开草苫后1小时再通风。通风时先开小口,这时的主要目的是缓慢排出棚内的湿气,防止果实表面的露水急剧干燥导致裂果。随着棚内温度的升高,再逐渐将通风口加大,以利于棚外二氧化碳进入棚内,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到下午也不要一次性将通风口关闭,因为通风口关闭后棚内的温度又会上升,这样覆盖草苫后容易导致夜温过高,加大植株对叶片制造有机物质的呼吸消耗。应逐渐将通风口关闭,可先将通风口关闭一半,30分钟后完全关闭通风口。也可先将通风口关闭,然后再将通风口打开通风降温10~15分钟,如此重复两次,当棚内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即可将通风口完全关闭。

如果遇到连阴天,外界温度较低时,大棚应以保温为主,但不可因此不通风。如果不通风,棚内湿度过大,就会为 病害的浸染、传播提供条件。

通风应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进行,将通风口开到宽10厘米即可,每次通风10~15分钟,每20~30分钟通风1次,连续通风2~3次即可起到很好的降湿作用。

细节二:增光是必须的

进入冬季以后,光照不足就成为影响蔬菜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多数菜农都知道在棚内设置反光幕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但是有的菜农将反光幕挂得太低,蔬菜植株容易将光挡住,导致反光幕的使用效果差。在张挂反光幕时,应将宽1~1.2米的反光幕挂在后墙1.7米高的地方。不可将整个棚的后墙都悬挂反光幕,以防降低后墙的储热量。

像黄瓜、丝瓜等需要较强光照的蔬菜,可在棚内安装专门的补光灯,补光2~3小时,延长蔬菜的见光时间,以促进蔬菜有机物质的积累,提高产量。

细节三:棚内悬挂湿度计

控制湿度是冬季大棚蔬菜管理的重点之一。现在,不少菜农知道棚内湿度在70%~80%是比较合适的。但因为很多棚内没有悬挂湿度计,菜农不能准确把握棚内湿度,导致病害多发。因此,应在棚内悬挂湿度计,这一点对于种菜新手来说尤为重要。当棚内湿度过大时,菜农除可通过通风降湿外,还可向地面撒施草木灰降湿。

抚宁县榆关镇五王庄村李金贵日光温室两茬周年生产

发布人:贺春玲

时间:2007-11-30 09:47

浏览次数:340

信息来源:

抚宁县榆关镇五王庄村村民李金贵在农业局的指导下,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在日光温室内成功的将原来一大茬架芸豆种植改为秋冬茬西红柿、冬春茬架芸豆两茬种植,并且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2004年秋至2005年春两大茬种植过程中,秋冬茬荷兰“玛瓦”西红柿平均亩产8000公斤,亩产值6500元,冬春茬架芸豆平均亩产4500公斤,亩产值12000元,全年亩产值18500元,扣除生产成本3500元,全年亩纯收入15000元; 在2005年秋至2006年春两大茬种植过程中,秋冬茬西红柿平均亩产9000公斤,亩产值12000元,冬春茬架芸豆预计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产值达10000元,全年总产值可达22000元,扣除生产成本3500元,全年亩纯收入可达18500元。2004年春季他带头新建占地1.03亩的塑料大棚一栋,当年一茬“百利”西红柿、一茬秋芹菜,实现亩产值9000元,2005年两茬西红柿实现亩产值15000元。李金贵给本村菜农树立了典范,本人也成了村里的种菜能手,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倒春寒对人体3大危害别忽视

二手车交易要当心上当

关注倒春寒

踩踏伤很重,回家路上要当心

农家理财要当心六大误区

太完美的要当心人生哲理

74种交通违章行为要扣分司机当心

当心逆耳忠言

网络游戏要当心《不要沉迷于网络》观后感(优秀)

中班健康活动:尖利的东西要当心

《要当心倒春寒危害小麦.doc》
要当心倒春寒危害小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