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2020-03-02 22:34: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号:201011014903

姓名:李瑞英

院系: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

鲁迅作品之《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接触到的最伟大的作者之一。我不喜欢毛主席说他是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那么大的帽子。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能够切实写出那个时代需要的东西,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作品,能够做到有良心,有爱国心的作文论事。

在老师规定的五部作品中,相对而言,我觉得《故事新编》写的内容是现在还十分受用的,所以就多读了几遍,也有一些自己观点。

首先,我想先就《故事新编》的内容来谈一些:

《故事新编》共有《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八篇文章,八篇小说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时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的是神话人物,比如:嫦娥,羿,女娲;有的是先贤,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抑或伯夷,叔齐。但是这些故事中都很有趣味性,有一些神话或者虚幻的影子,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要读透还真不容易。而且故事情节都是很吸引人的,也是传统人物的再塑造,来适应自己所需的主题。鲁迅先生并没有让这些人物完全叛变,而是对他们的一些特有的性格进行放大。比如说眉间尺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铸剑》这篇小说的开始,作者就花了大手笔来写眉间尺是如何对待一只老鼠的态度,先前是觉得它可恶,打扰了自己休息,但是在用水溺它的时候又觉得它可怜,在要救它的时候又觉得它活该死。如此犹犹豫豫,直到烧了六支松明,也没决定是要救还是要害死它。当他知道父亲的死因,以及要报杀父之仇的决心,可是他却不愿意伤害除了仇人——大王——以外的人,所以最终上演了几个头颅在金鼎内争斗的很是荒诞的一幕。将眉间尺的性格是刻画到了极限。

另外想更多地提到的是《奔月》的故事构成。之前我们听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被逼无奈,是为了阻止贪婪的蓬蒙。然而鲁迅中的故事中却颠覆了

嫦娥美好的形象,刚开始我还是很想不通的,随后想想,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是“过气女王”。大都指的是那些已经年老色衰,而年轻时是极其漂亮的女人。这里的后羿岂不是如此,自己是射日的英雄,在和平,或者说不再野兽横行的年代,他必须面临这样悲惨的命运。大可感慨一番“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天天的乌鸦炸酱面,嫦娥是之前一直过着好日子的,自然是受不了了,也就吃了仙药飞上了月亮,只是可怜了后羿。

故事的内容很丰富,都不是很长,但是发人深省的东西很多。

其次,要说到的就是这几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起死》里的一段:

“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

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

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 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

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

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

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那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

乍看上去像极了剧本,不得不说,作者对于主人公细节的描写很是到位,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眼前自然会展现出庄子和那个被救的汉子争吵的场景。

当然,在整个《故事新编》中使用最多的是想象和联想。作者根据已有的神话故事,以及一些对于历史人物,比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等的描写和刻画,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行文。使我们看到的人物新鲜但不会太奇怪,故事情节也是很精彩,比如说大禹治水中,禹在夜里变成了黄熊,用嘴和爪子移开了阻塞河

道的山;再比如说庄子有能力招来司命的神来还汉子性命;鹿是通灵的,为了避免为伯夷、叔齐所害而逃离„„诸如此类,使文章的趣味性增强,理解和接受起来也稍稍容易了些。

每篇故事中都会运用到很多的修辞手法,而鲁迅先生的比喻一向极独特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这里的比喻将那些官员的丑态写得活灵活现;“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这是伯夷、叔齐在离开养老堂之前所见到的周王打了胜仗归来的场景,这里作者将这个场景写得很宏大,对于士兵的刻画也反映了当时周王带领的人民的情绪,也反衬了叔齐、伯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痛苦;“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随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在眉间尺母亲的叙述中,我们认识到这把雄剑的厉害,然而在眉间尺这里,居然只是韭菜,这里就反映了眉间尺本是个没勇气,没决心的人,自然预示着他不可能手弑仇人。

最后,我想谈谈小说的思想情感: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收录的小说,除1922年的《补天》,1926年《奔月》和《铸剑》,其余都是在1934年和1935年写的。相对于1923年出版的《呐喊》,1926年的《彷徨》,这实在是属于后期了,作者的笔锋不再那么犀利呢,而是越来越睿智了。

《理水》中的大禹和众位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湮”还是“导”,这个在尧治水失败后,是显然的,但是“学者”们却认为“导”是蚩尤的法子,是永不得的,就像当时的各类新兴事物一样,在中国的大地总是有人在反对,在抵制,不愿意变革。鲁迅先生是在赞扬像禹这样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需要革新的印证。透过文本对大禹“黑瘦的面貌”和“结满老茧的脚底”的特写,读者可以体会到禹在治水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夜入”的

艰难困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非攻》中德墨子亦是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墨子主张“兼爱”,反对“非攻”,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鲁迅在小说中紧紧抓住这一精神原点,紧张而戏剧化地写出墨子与公输般的斗智斗勇,最后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儒家孟子曾攻击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显然,鲁迅并不认同儒家的这一评价。《非攻》中的墨子以自己的意志、胆识和智慧,挽救了弱小的宋国,使数以万计的宋国生灵免遭涂炭,这是一种博大的人间情怀,一种深厚的人道精神,一种无疆的大爱。同时还有女娲不断创造新生;因义而“不食周粟”,在脆弱中坚守,最终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等等,都是鲁迅所赞扬的。

同时,消极避世的老子,自相矛盾的庄子,已无“用武之地”的羿,犹豫不决的眉间尺这些人物。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我学识尚且浅薄,对鲁迅先生的深意也只是略有解读,鲁迅先生是值得用一辈子去学习,读一两遍他的书,是达不到真正认识他的目的。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高考作文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读后感

神鸟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doc》
故事新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