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期末总结(优秀)

2020-03-02 18:01: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旅游者心理

一.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可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可以帮助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 。 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有助于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可以帮助旅游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旅游心理学的概念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研究不同条件下的旅游者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以便为服务旅游者、发展旅游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心理策略的科学。

旅游者的感知觉 旅游感知觉的特性

1.旅游感觉的特点:(1)感觉具有相互作用,也叫联觉。指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的产生。如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温度冷暖与距离远近的联觉。也使人产生不同的嗅觉;(2)感觉具有适应性

因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作适应;(3)感觉具有对比性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官,两者相互作用而使对方各有所增强,这种现象叫对比。【1】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官形成的对比是同时性对比。【2】不同的刺激物先后刺激同一感官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2.旅游知觉的特点: (1).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旅游者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2.)理解性

旅游者在知觉某事物的时候,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解释它们,并用概念或判断的形式把他们标志出来,这就是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者知觉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1)旅游者的知识经验;(2)言语的提示与指导;(3)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4)旅游者的情绪、动机、以及活动的目的等因素】

(3.)旅游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特点

知觉客观事物时,知觉条件(如不同光源、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等)有所改变,而知觉印象保持相对不变,为知觉的恒常性。 (4.)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者不可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物,这就是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二.旅游知觉选择性的内容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

(1)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

通常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突出的属性如声音、形状、颜色等)越大,就越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的对象受下列条件的影响。第一,知觉对象和背景在强度、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差别越大,知觉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被区别出来。第二,知觉对象的变化和运动。处于变化和动态的事物比处于静态的事物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3)对象的组合。人们感知外界刺激时并不是杂乱无章、无系统的,而是在感知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对象的组合遵循如下原则:

A.接近原则。接近原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类物)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人们就容易把她们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B.相似原则。相似原则指若干事物在性状上具有相似特征时,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知觉成统一的整体。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尽管地处不同省份,却被视为一体。

C.封闭原则。封闭原则是指若干个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时,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知觉成统一的整体。】 (4)他人的提示

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附加定义)

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能够满足旅游需要、符合旅游动机的事物,才能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从而被清晰感知。(2)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旅游者通常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那些和自己兴趣无关的事物作为背景,或干脆排除在知觉之外。(3)知识与经验

人们凭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容易把某一刺激信息从环境中挑选出来,或知觉为某物,或把它归于某一类中。(4)情绪

情绪是伴随其它心理过程而出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情绪对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影响,知觉也不例外。当旅游者情绪愉快时,各种事物都会被他们知觉得比实际状况美好、明快,同时也会兴高采烈地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大量的景观。而当旅游者情绪不佳时,再好的景观,他们也会觉得索然寡味,知觉范围缩小,知觉主动性降低,并会留下消极的知觉印象。(5)阶层意识;(6)气质和性格

三.社会知觉的类型和常见的心理偏差

1、旅游中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以人为对象,从不同侧面来知觉一个人,因此可以把旅游中的社会知觉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1)对人知觉

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3)角色知觉

角色是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从事的职业、承担的责任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套行为模式。角色知觉是指旅游者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2.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偏差与应用

(1)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

是指旅游者初次接触某人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会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发生的认知。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

指旅游者知觉事物时,易于从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知觉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3)经验效应

指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4)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大众传媒的影响;认知主体类型的区别;历史偏见或误会没能很好地消除。] (5)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先说明首因效应)在进行对人认知的整个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叫近因效。

(6)心理定势

什么是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了解:1.感知觉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社会知觉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1)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也合称感情。感情是人以认知为前提,以需要和欲求为内容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2)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旅游者的情绪情感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各种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状况的内心体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也可简称为旅游情绪与情感

二.旅游者的情绪情感特征

(1)兴奋与新奇;(2)易变与波动;(3)敏感与多疑;(4)矛盾与多虑

三.影响旅游者情绪的因素

(1)旅游资源、活动项目 ;(2)接待设施、服务人员素质 (3)社会环境、交通、通讯;(4)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5)旅游团队内的人际关系、旅游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

了解: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1.引起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的需要的性质不同:情绪:与机体的天然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2.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在稳定性上有差别: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 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3.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在表现行式上不同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多以内在感受、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二)二者的联系:首先,旅游情感制约着情绪;其次,旅游情绪长期积累,就会转化为情感;第三,旅游情感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不过,这种表现是相当复杂的。】

2.情绪情感的分类

3.旅游情绪情感对旅游者的影响

4.情绪情感在旅游中的运用 第四章 旅游者的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定义:旅游者的态度也可以称作旅游态度,是指旅游者对与旅游相关的各种因素、各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从旅游态度的构成看,主要包括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 成分和意向成分。(1.) 认知成分是指旅游者对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即我们 通常所说的印象。它是旅游态度形成的基础。 (2.) 情感成分是指旅游者对人、对事所作的情感判断,它是态度的核心并和人们的行为紧密相联。 (3.)意向成分是指旅游者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就三要素的关系而言,三者有时协调,有时不协调;在这三要素中,情绪与意向的相关度大于认知与情绪、认知与意向的相关度。

二.旅游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

旅游态度的形成从其心理机制上看,需要经历模仿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旅游态度的形成开始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自自愿的模仿;二是出自受到一定压力的服从。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服从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权威的强制而产生的行为;二是受到环境,包括群体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风气、潮流等等因素的压力而产生的行为。

(2)同化

同化,是指在思想、感情上主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旅游态度在这一阶段已由自发或被迫转为自觉地接受,自觉地进行了。

(3)内化

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接受某种思想观点,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相整合,构成统一的、新的态度体系,这是旅游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三 影响旅游态度形成的因素

(1)经验的情绪后果;(2)需要的满足;(3)知识经验;(4)家庭因素

(5)参照群体的影响;(6) 文化因素

四.旅游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具体性之间的不同。

2、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态度与动机之间的矛盾。

4、能力和代价因素的影响

五.逆反心理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1.逆反心理:是指在劝导过程中所出现的非常规性质的逆向反应。 2.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有:

(1.)超限逆反

指同样的、单调的刺激物在刺激时间过长,刺激强度过大时所引起的逆向反应。

(2.)情境逆反

指由不适当的 引导时机和场合所引起的逆向反应。

(3.)信度逆反

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源的怀疑所带来的逆向反应。 (4.)归因逆反

指因对劝导者的动机产生怀疑而出现的逆反心理。

(5.) 自主逆反

[也称自我价值保护]

指当外界压力使对象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逆向反应。

(6.)禁果逆反

指由简单而无充足理由的禁止

所带来的逆向反应。 六.改变态度的具体策略

1.“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一词,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 ,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

此方法适用于目标对象的态度与说服者的态度差距较大的情况。

2.“留面子效应”

是指为了使人更好地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先提出一个明知别人会拒绝的很大要求,以提高人们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的方法。 注:可能有名词解释哦~ 了解:1.旅游态度的分类【1.一般旅游态度与具体旅游态度

2.个体旅游态度与群体旅游态度

3.认知性旅游态度和情感性旅游态度】 2.认知失调理论

3.怎样提高劝导效果

第五章

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定义

1 .个性的定义: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表现为一个人与他人相区别的、自成体系的个人行为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对行为预测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4.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工作、学习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等方面,影响人的行为和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感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 面 。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认识方面的个性特点 上。

三.旅游者性格的类型

(一)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 1.独立型旅游者

(1)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会认真分析,权衡利弊,一旦做出决断则难以改变。(2)如若参加团体旅游,往往是旅游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常受团队成员的拥护信赖,帮助团队客人反映意见或解决题 2.顺从型旅游者

(1)独立性差,易受外界、他人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按别人的计划或意见行事,喜欢随大流。(2)这类旅游者喜欢参加所属团体组织的集体旅游或旅行社组织的、安排好行程或计划的团体包价旅游。(3)他们在旅行中遇到波折和困难往往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二)按心理机能分类 1.理智型旅游

(1)通常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进行旅游选择和决策,往往会认真思考和细心评估,很少受情绪波动和他人的影响。(2)多喜欢选择具有认知价值和审美意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较少选择一般的观光或度假旅游以及单纯的娱乐、休闲性旅游活动。

2.情感型旅游者 (1)凡事易受情感支配。他们作出决择和处理事情爱凭兴趣和情绪,好感情用事。(2)喜欢选择有趣味、有变化的活动内容及方式,喜爱具有浪漫色彩、温馨情调、神秘气氛和不同寻常体验的旅游活动,而对单纯的度假和专项的旅游少有兴致。(3)他们在旅途中常是团队情绪的激发者、烘托者和活跃的中心人物 3.意志型旅游者

(1)做事目标明确,善于自我控制。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或已经定好的游览行程不会轻易改变,不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2)对漫无目标和轻而易举的旅游活动少有兴趣,而热衷于目的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能发挥个人能力的旅游活动。(3)在旅途中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适应各种旅游环境 按照行为方式划分

按照行为处事的风格与方式划分性格类型,可以把旅游者的性格分为:

1.傲慢挑剔型:一般表现为行为任性傲慢,盛气凌人,自视甚高,喜欢炫耀,表情冷漠,情绪暴躁。

2.争辩激动型:这类旅游者在我意识较强,好胜心理较强,爱参与。对他人做出的各种决定都喜欢提出异议,争输赢。在与别人争论时又往往显得激动、冲动、执拗倔强,有时会出言不逊,伤及他人的感情,挑起事端,引起人际冲突。 3.防御猜疑型:这类旅游者的最大特点是遇事生疑。防御心理较强。他们不仅对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旅游者都存在不信任心理,而且对旅游团队所发生的事情与问题也持怀疑态度。

了解:1.旅游者气质的类型及服务原则

2.能力的类型与差异

第六章

旅游中的人际关系 一.、旅游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群体成员(包括旅游者和直接为之服务的接待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直接的、可感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旅游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就是旅游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体现着一定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三种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旅游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需要满足与否是旅游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基础;2.直接性和可感性 3.情感性和敏感性;4.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规律及特殊原则

(一)旅游群体中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1.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律;2.人际交往中的得失律;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价值保护

(二)旅游接待中的特殊人际交往原则

1.不能与客人有义气之争 ;2.把“对”留给客人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自我价值保护表现在:1.对知觉信息的选择与加工上;2.对行为的解释上;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接纳和排斥的相互性)

(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 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降低的人。这种尊重的得失现象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这一发现被人们幽默地称作“对婚姻不忠的定律”。

三.旅游人际沟通的定义和常见障碍原因

(一)旅游群体中人际沟通的含义

旅游群体中的人际沟通,是指旅游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思想、观点、意见、情绪情感等信息内容的过程。

(二)旅游人际沟通的障碍原因

& 发讯者的问题:1.信息编码不准确;2.信息传送不全; 3.发讯者的信誉不佳,影响沟通;4.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

& 信息接收者的问题:1.忽视信息2.信息译码不准确 【(1)受讯者对发讯者的编码不熟悉,有可能误解信息,甚至理解得截然相反;(2)经验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3.拒绝接收信息

& 沟通通道的问题:1.发讯者选择的沟通媒介不合适 ;2.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3.沟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走样。

四.PAC分析理论及应用技巧

(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较为典型的心态

(1)家长型心态

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

(2)成人型心态

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 (3)儿童型心态

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 相辅型交往与交叉型交往形式

1.相辅型交往形式:1.p—c 2.A—A 2.交叉型交往形式:1.PC—AA 2.PC—PC

(二)运用相互作用理论于人际沟通的技巧

1.当旅游者采用“父母式命令型”时,服务人员可先用“幼儿式服从型”接受下来,然后再用“成人型”做出反应。 2.当旅游者采用“幼儿式依赖型”时,服务人员可先用“父母式安抚型”接受下来,然后再用“成人型”做出反应。

3.当旅游者采用“幼儿式撒泼型”回应服务人员的“成人型”沟通时,导游员应该继续保持“成人型”沟通。这是有效改善服务过程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技巧。

了解:1.旅游人群中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2.旅游群体当中的信息选择心理

第七章

旅游服务心理 一.导游技术中蕴含的知觉规律

1.虚实相间

引发游客的兴趣 2.进入角色

引导游客深度体验 3.制造悬念

引起游客的有意注意

4.点面结合

引导知觉选择与整体把握 5.利用参照

引起相似知觉组合

【运用了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旅游团队中心人物的特点作用和对待中心人物的方式

(一)团队中心人物的类型

旅游经验型、社会地位型、年长型、混合型

(二)团队中心人物的心理特点

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尊心强、交往能力强

(三)团队中心人物的作用

暗示性、信息加工、中心人物的飘移

(四)正确引导和利用团队中心人物 1.判断类型

2、满足其自尊心理

3、注意飘移

4、扶植有益者成为中心人物

旅游心理学期末论文

《旅游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旅游心理学名词解释期末考点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期末总结(优秀).doc》
旅游心理学期末总结(优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