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要扫尘

2020-03-01 21:10: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扫尘日

扫尘日,即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传统习俗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其中,腊月二十三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由於灶君等神明都会在新年之前的这一天“提早收工”返回天庭,因此客籍人把灶神送上天庭的日子看成已是“入年界”,福建人则以为这代表一年要结束了,又称这一日为“送年”。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也流传着不同的春节习俗,中文名扫尘日外文名clean day,别名扫房日、掸尘日。

日期:农历腊月二十四类

一、习俗介绍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习俗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民间信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

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後,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於是便有传说,这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

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扫尘日”和“送神日”的正确日期,有说是二十三日,也有说是二十四日。

《五经异义》则说,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基於这本主张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书,亦指出官府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介的时间送神。

因此,其实就是指从二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依然是二十四日。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源自闽广两省,受当地民间习俗影响,因此,东南亚华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视为“送灶”和“扫尘日”的正日。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庾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仇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司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在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司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司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司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廷,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惊,降旨押审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动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降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敬灶全书》说,灶君的责任是受一家的香火、保一家的康泰、观察一家的善恶、禀奏一家的功过。

如果一个人乱做事,被灶神告发他,大错减寿三百日,小错折寿一百天。

民间又以为,这一天是诸家各户以及所有寺庙神明上天向玉帝奏报人们善恶的日子;尤其是灶君,更是有责上天报告一年所见的主家大小善恶。所以民间老百姓都在这一天供奉甜糕,希望灶神吃过甜糕後,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其实,古人以为有灶方才会有好食物,有食物就是有生命的延续,祭灶君是源自古代人们以为万物有灵与重视饮食平安的祝愿心态。

汉代以前祭灶君是在夏天,汉代以后祭灶君的日子更改了。早在汉代民间已出现类似今日的说法:以为灶神有一特殊责任,他是向上天报告屋主功罪的神明,灶君的报告会左右对人的赏罚,影响人们未来的命运。

所以,从那时起,汉代人开始把灶君原是火神的说法淡化,又把神明和过去周朝人拜的司命神二合为一,成了“司命灶君”,这使到一个神明处身於灶房这种关系每一家庭生活的重地。神明身份高低已不重要,但人人都要以礼待之。

由於灶君等神明都会在新年之前的这一天“提早收工”返回天庭,因此客籍人把灶神送上天庭的日子看成已是“入年界”,福建人则以为这代表一年要结束了,又称这一日为“送年”。

三、典籍记载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

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宋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 扫尘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四、春节年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门画

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之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篇2:扫尘日

扫尘日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传统习俗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其中,腊月二十三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篇3: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

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

萧放

2013-2-14 6:11:18 来源:2013年02月12日09:47 解放日报

年节礼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大家都知道怎么过年,但对于传统的年节礼俗,恐怕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在重视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如何强调年节这一重大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复兴我们传统的礼俗文化,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

年节礼俗的主要类别

依岁时而定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家庭性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大年等,都强调的是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很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

所谓年节礼俗,是指大年前后按照时间进程,在家庭和社会间逐次展开的传统礼俗活动。大家知道,“年”是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其中又可以分成三个环节:一是辞年,又叫“辞旧岁”;二是团年,特指大年三十的家庭团聚;三是拜年,指各种形式的走亲访友活动。不同的环节又有不同的节俗重点。

如果按照性质来分,年节礼俗有三种类别类型,一是人伦礼俗,二是祭祀礼俗,三是迎春礼俗。

中国人重视人伦礼俗。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固着在土地上。因此,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达。而依岁时而定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家庭性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大年等,都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在岁末、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辞年礼俗的起点是腊八。从腊八开始,大家就准备过年了,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岁末探访拜望、礼物馈赠及团聚宴饮等。腊八之后,人们都要扫尘,就是为了在过年迎神祭祀的时候有一个清洁的环境。除了扫尘之外,还有一个净化仪式,那就是年前要沐浴、剃头。如果说扫尘是一个居所空间的净化的话,沐浴和剃头则是个体的一个清洁仪式。这个年俗特别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再看团年礼,团年就是在辞旧迎新的过程中所举办的家庭团聚仪式。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人们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先祭祀祖先,比如北方地区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是献给祖先的,南方地区年夜饭也是先请先人享用。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具象征性的一顿饭食,其中有一些菜是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取年年有余、团圆、喜庆、彩头等吉兆。在传统中国,无论如何,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为家里有祖先的牌位,我们是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张年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其实是在城市化、商业化的浸染过程中,受到商家的误

导。这其实是文化礼俗的一个重要损失,是不正常的。团年礼中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压岁钱的意义是长辈通过给小辈以钱物的方式,表达家人的关爱,冀望给孩子一种力量,让他们能够平安度过年关。这是一种祝福,是一种伦理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但是现在很多人将发压岁钱看成是种负担,因为价码越来越高,人情越来越重,这其实大大偏离了压岁钱礼俗的本意。在传统年节礼俗里,还有“守岁”一说,全家人彻夜围炉团座给老人祈寿。宋朝时,“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我们今天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然后放鞭炮。这是因时而异的新变化。今天的春晚让四海华人能够聚在一起,实际上它是延续了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就是让海内外华人共享这一特殊时刻,让华夏子孙在春节共同体验我们的文化传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熬过了旧年,迎来了新年,这个时候大家要互相庆贺,所以又有拜年礼。以前的拜真的是要跪下去的,现在山东、河北、安徽的北部,还有一些地方,晚辈给长辈拜年是真的要跪下拜的。当然,拜年礼不仅仅是老百姓之间的庆贺方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共享的文化仪式,这种文化仪式让我们获得社会整体的文化感觉。比如我们今天公务部门的团拜会,也是一种拜年礼。所以,新年到来之后,这样一种对天地、祖先、亲人、乡邻、朋友、同事之间的贺拜仪式,也是一种建构礼俗关系的仪式行为,是在新的时间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再确认。

以上种种均属人伦礼俗,年节礼俗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祭祀礼俗。祭祀是精神的需要,是对历史对祖先的铭记、尊重与感恩。在岁时节日中几乎无节不祭,年节尤其重要,一般是从腊八开始祭祀,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在一些关键点上都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对不同性质的神灵进行祭祀。比如说祖先祭祀、灶神祭祀,

对天地玉皇等神灵的祭祀,就是人神沟通的特别方式。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最早就起源于祭祀。印度有学者曾经说过,是祭献产生了时间。自然时间因为祭祀的需要,而给它划出了时间段落。中国人的划分叫做岁时,古代所谓“岁时祭祀”,就是一年四季都有特定的祭祀活动。

祭祀礼俗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祭祀。中国人对祖先的感情很深,认为祖先不会走远,而是会持续关心我们,所以春夏秋冬四时都要以祭祀的方式与祖先保持沟通,祈求福佑。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里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周朝的大饮蒸,就是岁末对祖先的一次重大的祭祀。 《诗经》里的《豳风·七月》,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说法,说的就是祖先祭祀的场景。我国传统时期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祭祀的时候要摆祭品,念祭文,很多地方在大年三十之前还会到墓地扫墓,祭祀亡人。还有灶神祭祀。古代有“五祀”的传统,灶神是其中的神灵之一。因为灶神是家居的火神,所以祭灶是古代很重要的礼仪。除灶王之外,还有天地祭祀。天地祭祀在古代社会是国家的公祭,但是后来逐渐放松了祭祀独占权,老百姓也可祭祀。特别是到了清朝之后,天地祭祀很普遍。它跟一些少数民族的祭祀传统有关系。不管是蒙古族、满族,还是其他北方少数民族,都普遍信仰天神。祭天地是为了感谢,因为天地给我们一个养育的空间。其实敬天地的礼俗传统,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有所传承。我说的传承不是说对神灵的祭祀仪式,而是要有对自然的敬畏和礼拜意识。

正月初五的祭财神,知道的人很多。财神是老百姓的最爱,人们过年常说的话就是“恭喜发财”。中国人对财神的崇拜也很早,但早期并不是祭财神,而是“送穷”。在北方还有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老百姓说把穷送走就行了,不必发大财,平安就好。今天随着商业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是追过头了,也不好。还有一个玉皇的诞日,这个在南方很盛。正月初九,也叫做“上九”,主要是祭天、祭玉皇。还有祭紫姑,紫姑是

蚕桑之神,一般是女性崇拜它。人们通过卜问的方式,问问年成,问问婚姻等事宜。

第三个是迎春礼俗,因为我们的春节跟立春节气很近,所以年节里面有很多是迎春的习俗。比如说贴春联。春联是我们古老的传统,早期不叫春联,叫做桃符,将祝福的文字写在桃板上,然后钉在大门两旁,以保家户安全。有人说宋朝开始就有春联,但是那个时候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比较长的木板上面。明朝以后,以红纸书写春联的方式比较普遍。

年节有春酒,春节之后家户往来相邀,轮流喝春酒,这也是迎春礼俗。还有吃春饼“迎春”、吃生菜“尝新”、吃萝卜“咬春”等习俗,各有寓意。比如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兴于唐朝。 《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

北京人以前在春节的时候很注意打扮,在新年开始时候会戴绒花。如果今天大家在春节逛庙会的时候,都戴一朵红红的绒花,那多喜庆,年节节日气氛也更浓郁。节日跟平常日子不一样,既有仪式感,又有不同的服饰来象征它。但是我们今天把节日过得非常普通,过得非常平庸,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节日的特殊味道。

缺乏仪式的时代怎样过年

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集中而浓烈的表达。在高度技术化、物质化与个性化并由此产生社会高度分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民族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

迎接新年要扫尘

扫尘你知道吗?

春节习俗:扫尘

扫尘日祝福语

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

春节扫尘的习俗:春节习俗英语

消防队迎接新年祝辞

积极训练迎接新年

小学生迎接新年演讲稿

《迎接新年要扫尘.doc》
迎接新年要扫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