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2020-03-02 08:33: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by daneen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 1947 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 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 单也。 非全史在胸, 克臻境。 惟其如此, 读其书者, 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 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 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 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我觉得此 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 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 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 之所以称为反思的, 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 宇宙论, 知识论。宇 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 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是有很 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 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 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 爱上帝 (宇 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 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中国人不是宗 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 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 德价值。 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来追求超道德价值,但科学往前进一步,宗教就往后退一 步。幸好,出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途径——一条比宗教 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 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在

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 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四,“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 人虽有各种,但各种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 成为什么呢?中国哲学家的答案就是成为圣人。 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 宙的同一。人如果要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否定“生”? 某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须的。这种哲学就是普通所谓的“出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得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 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讲的“入世的哲学”。 专就中国哲学中得主要传统来说,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五,哲学的功用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 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 六,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入世与出世”的统 一,他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 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并非不问世务的人。 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的;外王,是就其 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可以 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机会为王无关宏旨,是另外一回事。 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还 要养成这种人格。不单是要知道它,还是要体验它。 对于这个问题,冯先生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大段话,来说明知道哲学和体 验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 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 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的身上存在哲学家的合命题(入世和出世 的统一),.....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来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 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做在靠椅中,处在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 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 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说到金岳霖先生,我的大脑里不禁打了三个大问号。金教授自然是以身载道 的哲学大师,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于情感的领悟,让我费解。据说,他因为林 徽音终生未娶,而甘做她的邻

邻居。这是否也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内呢,他为何为自 己写出如此奇特的人生传记呢? 七,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 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多为语录,书信,多名言隽语,多比喻例证,富 于暗示。 富于暗示不单是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例如诗歌追 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理想也影响了哲学家的表达。例如,《庄子》中谈到 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到家则说,道不可道。这个特点一 直影响中国的人方方面面,在西方,两个人相爱就会大胆直白的说“I love you”, 而中国人要说“月亮代表我的心”,爱不爱你,自己去揣摩吧,不可道。 八,哲学的特色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受环境的影 响和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 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就就构成哲学的特色。 九,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国土就是世界,所以创造“天下”“四海之 内”既表示世界,又表示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人,无法理解理解这些词语 是同义,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基本的背景,他们创造发展了不同的哲学。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的地理条件大不一样, 经济条件也大不相 同。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土地是财富的基源。因此,在 中国的哲学家眼里,存在着“本”“末”之分。“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因此,贯穿 中国历史的,农业都是主线,政策都是“重本轻末”。因而跟土地相关的两个主要 而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是如此的不同, 职业“农民”和“士——地主”是值得自豪的。 在建立强大的帝国之前,他们甚至都是处于分散在各自小小的城邦(这也大概是 为什么西方的童话果故事里多得是公主和王子,在中国王子基本上只有一个,相 互残杀的厉害),各自为政,经济靠海洋,和贸易。(关于古希腊的起源和政治 经济,《顾准日记》里面有详细的论证) 家族制度。农业靠土地,土地不可移动,人就这样被禁锢下来,祖祖辈辈生 活在同一个地方,从而建立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 最好的制度之一。中国传统的五中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可以按家族来理解。同样的原因,祖先的崇拜 也发展起来了。儒家学说大部分是在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 的理论说明。 这种

家族制度既是地理条件的产物也是经济条件的产物。近年来,针对中国 社会所出现的混乱和迷失,有学者寄希望于重建家族制度,从它所依赖的条件来 说,或许已经不再适宜了。 十,“反者道之动” 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有一个都支持的理论,就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 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话说,“一切事 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儒家也说 :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昃,月盈则食” 。 冯先生说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 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 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困难, 贡献很大。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中国人民就是怀着“黑 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的信念,度过了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汉奸是做不得的,毕竟不长久。 十一,新儒家和新道家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到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公元三,四 世纪的时候,有些到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接近儒家,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也 有些儒家的人试图是儒家更接近于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这些 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 正是这种改变,是中国的哲学即出世又入世。 十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诺思罗普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 设得到的。 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 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 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西方哲学以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中国哲学以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 点。其结果是,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很自然地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 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 佛家加强了道家的负的方法。道家与佛家的结合产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学可 以说是静默的哲学。谁若了解和认识了静默的意义,谁就对于形上学的对象有所 得。 在西方,康德曾经应用过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 他发现了不可知者, 即本体。 在康德和其他西方哲学家看来, 不可知就是不可知, 因而不“能”对它说什么。但是对于习惯于负的方法的人们看来,正因为不可知是 不可知,所以不“应该”对它说什么 ,这是理所当然的。 形上学的任务不在于,对不可知者说些什么;而仅仅在于,对于不可知这个 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算对于它有所知。关于这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doc》
中国哲学简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