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

2020-03-03 04:51: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作物品种: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自然状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作物品种的性质:地域性、时间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

3.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减轻自然灾害;改革耕作制度;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化提高

4.作物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2)无性繁殖:植株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无性繁殖

5.小麦花器构造:小麦属复穗状花序,有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麦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一片,鳞片2个,雄蕊3个,雌蕊1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开花习性: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开花2—4天授粉,昼夜进行.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小穗后依次向上向下依次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

6.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授粉方式代表作物:(1)自花授粉,小麦、水稻、花生、大豆;(2)异花授粉包括具有两性花的异花传粉、具有单性花的异花传粉、雌雄同株的植物、雌雄异株,玉米、三叶草、白菜型甘蓝;(3)常异花授粉,高粱、棉花、甘蓝型油菜特殊授粉方式: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

7.异交的遗传效应: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8.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9.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10.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11.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

12.原生起源中心: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标志:有野生祖先;有原始特有类型;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13.次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标志:无野生祖先;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的变异;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14.8个起源中心:(1)中国—东亚中心:大豆、高粱、茶(2)印度中心:水稻(3)中亚细亚中心:普通小麦(4)西亚中心:黑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5)地中海中心:甜菜、豆类、小麦(6)埃塞俄比亚中心:小麦、大麦(7)南美和中美起源中心:玉米、甘薯、番茄、陆地棉(8)南美中心:马铃薯

15.种质资源的利用:(1)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地方品种、主栽品种、原始栽培类型、野生近缘种、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2)按亲缘关系分类: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16.种质资源保存的意义:目的是维持样本的一定数量与保持样本的生活力及原有的遗传变异性.(1)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2)为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不断发展新作物(3)不少宝贵种质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4)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克服遗传脆弱性。

17.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

18.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1)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3)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4)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19.高产育种策略:矮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

20.高产的特征:作物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为生物产量打好基础;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健壮而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具有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衰,保证有充足的有机物质向产品器官运转.也就是,高产品种不仅要同化产物多,运转能力强,而且要有相应的贮藏产品的器官。 21.引种:广义: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材料.狭义: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

22.驯化: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地里环境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23.引种与驯化的区别联系:引种与驯化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引种是驯化的前提,没有引种,便无所谓驯化,驯化是引种的客观需要,没有驯化,引种便不能彻底完成使命.区别:(1)驯化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化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过程,是人类对作物选择、培育、推广的一个过程.(2)育种是引入新品种,丰富作物种类,充实种质资源,利用作物异地种植提高产量,解决当地优良品种缺乏,更新作物类型,提高作物质量和品质,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所需。

24.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引种的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相似原理

25.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温度、光照、纬度、海拔、植物的发育特性、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26.引种的基本步骤: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收集;引种材料的检疫;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

27.小麦引种后生长变化规律:若将北方的冬小麦引致南方,由于气温偏高日照变短,往往不能顺利完成感温阶段,导致成熟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结实.若将南方的弱冬性小麦品种引种到华北大平原地区,因越冬前就通过了感温阶段,抗寒性降低,易发生冻害,不能安全过冬。

28.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自然变异;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

29.选择育种: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语种途径。

30.选择育种的要点:根据既定的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实现优中选优和连续选优

31.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混合选择;单株选择

32.性状鉴定的作用与方法:客观准确评定育种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特性,提供有效选择的依据,保证和提高育种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33.纯系育种程序:优良变异个体的选择;株行比较试验;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与推广 34.提高选育效果的方法:(1)确定选株对象.大面积推广或即将推广的品种;外引品种.(2)明确选择目标.保持原品种综合性状优良的基础上着重克服其个别突出缺点.(3)条件要一致(4)选株数量.一般最少十株,多至数千株.(5)多看精选。

35.改良混合选择法应用:广泛的应用于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中的原种生产

36.杂交育种两种类型:组合育种、超亲育种

37.选育亲本的原则: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亲本之一最好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杂交;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38.杂交方式:(1)单交或成对杂交(2)复交:三交、双交、聚合杂交

39.杂交方法与技术共同原则:调节开花期,包括双亲品种分期播种,对有明显春化阶段的作物进行春化处理等;控制授粉,包括去雄、授粉等;授粉后处理,包括挂牌、及时检查、杂交种子并连同标记牌及时收获脱粒。

40.系谱法:F2世代的工作重点:确定好的组合,淘汰不良组合,在好的组合中选择优良单株.F4工作重点:开始转向选拔优良一致的系统(株系),第二年升入鉴定圃进行产量试验

41.衍生系统法:由F2 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的方法,称为F2或F3的衍生系统

42.单籽传法:用两个亲本杂交,得到F1,经自交得到F2,在F2植株的每一株或大量迭株上各取一粒种子进级到F3,在F3每株上取一粒种子进级到F4,再用同法进级到F

5、F6代直到所需要的世代。 43.回交育种作用:精确改良某性状非常有效;控制育种群体发展的方向;控制杂种后代群体规模。

44.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的要求:各方面农艺性状都好,只有个别缺点需要改造的品种.最好是在当地推广的品种。 45.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不利性状连锁的程度:若转移给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另一不利性状相连锁,必须进行更多次的回交才能获得理想组合.除去不利基因的速度快慢决定于目标性状基因与不利基因之间的重组值.两基因连锁越紧密,回交次数越多。

46.回交育种特点:优点(1)群体遗传变异易选择控制(2)育种群体小,针对被转移的目标性状选择,利于温室、异地或异季加代等,缩短育种年限(3)利于打破目标基因与不利基因间的连锁,增加基因重组频率,提高优良重组类型几率(4)与成品中不经产量试验,可在生产上试种.缺点(1)仅改良原品种个别缺点,大多性状没大提高,轮回亲本选不当,延长育种年限(2)改良品种限于少数主基因控制的性状,改数量性状比较困难(3)每一世代都需要人工杂交,工作量大(4)目标基因多效性或与不利基因紧密连锁是回交育种的障碍(5)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常出现偏离。

47.回交育种其他用途:近等基因系的培育;用于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回交转育;用于远缘杂交;用于改良品种个别缺点,而保持优良性状;打破基因连锁。

48.诱变育种的特点: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49.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最常用)、中子

50.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外照射;内照射(浸泡法、注入法、施入法、合成法) 51.不同作物品种对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豆科作物及玉米黑麦最敏感;水稻、大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及棉花次之;十字花科作物和红麻、亚麻、烟草最钝感。 52.诱变育种一般选择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和适应性广德推广品种为材料。

53.远缘杂交育种作用: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创造新作物类型;创造异染色体系;诱导单倍体;利用杂种优势;研究生物的进化。

54.远缘杂交的困难:杂交不亲和性;杂种夭亡、不育;杂种后代的分离

55.远缘杂交不亲和原因: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 56.杂种夭亡、不育原因:核质互作不平衡;染色体不平衡;基因不平衡;组织不协调.克服方法:幼胚的离体培养;杂种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延长杂种的生育期;嫁接法等。

57.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分离规律不强;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58.远缘杂交育种技术: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灵活的应用选择方法

59.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或二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60.异置换系: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是由附加系与单体杂交再自交得到

61.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物理因素诱导;化学因素诱导(秋水仙碱,浓度0.01%~0.05%)

62.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缩短育种年限;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合成育种的效率;合成育种新材料

63.杂种优势: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64.杂交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异交结实效率高;繁殖与制种技术简单易行

65.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纯度高;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66.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他形状的指标大小

67.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某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形状上的平均表现

68.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殊亲本系所组成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又称为某一特定组合F1的实测值与其双亲一般配合力得到的预测值之差。

69.配合力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系*测验系法

70.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高;亲缘关系较远;性状良好并互补;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71.杂种品种的类型:品种间杂种品种;品种—自交系间杂种品种;自交系间杂种品种;雄性不育杂种品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品种;种间与亚种间杂种品种;核质杂种

72.杂种品种的育种特点:(1)包括自交系语种和杂交组合语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2)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3)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73.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剩余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74.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途径:杂交转育;系统选育;诱变选育;组织培养。 75.不同育种阶段的实验技术:选种圃;鉴定圃;品系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多点试验与品系繁殖。

76.区域试验的主要内容:将各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用统一的对照品种通过在不同生态地区的种植试验,对新品种的产量性能、生育特性、抗性表现等进行评价,确定新品种的使用价值和适宜地区。

77.区域试验方法和程序:组织管理;设立试点;试验设计;试验年限;参试品种条件;总结评定。

78.《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农业部确定的油菜、马铃薯这7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或省级审定。

79.品种申请审定应当具备的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的名称

80.品种推广方式: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

81.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1)机械混杂.防治:严格执行放杂保存措施(2)自然杂交.防治: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3)自然变异(4)微效基因分离重组.防治:在尚未稳定的群体中选株自交使之达到纯合,增加品种群体中个体的遗传稳定性(5)自然选择.防治:尽量减少长期的自然选择,保持品种原有的遗传平衡状态,或者加强人工选择,保留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6)不正确的人工选择.防治:人工选择时要注意原品种的典型性,不宜强调单一性状的选择,同时要选留较多的个体,以免发生随机漂移(7)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表型变化。

82.育种家种子: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用于进一步繁殖原种种子。

83.良种: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以及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一代杂种种子

84.原种: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85.一环系:从推广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86.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87.作物育种学性质: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综合性科学,实践性强

88.特异性:指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形态,生理等特征 89.一致性:指同品种内植株性状整齐一致,能指出品种内植株间一些特异性状的变异

90.稳定性:指再繁殖或组成本品种时,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能保持不变。 91.原种生产的方法:保纯繁殖法;循环选择繁殖法;株系循环繁殖法

育种总结

黄瓜育种

蔬菜育种

马铃薯育种

果树育种

小麦育种

玉米育种

育种方法总结

浅谈玉米育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

《育种.doc》
育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