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赶考精神与传统文化

2020-03-02 07:51: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新迎 叶于博 韩凤芝

内容提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65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代代秉承“赶考”精神,从未懈怠过。弘扬“赶考”精神,实现“中国梦”,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赶考”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一、“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

1、“赶考”精神的形成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赶考”精神的形成,源于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写的一篇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就在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后不久的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 “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 为了迎接全国胜利,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郭沫若的警世之作《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前言中特别说明:“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949年春天,全国胜利在即,中央机关就要进北京城了,毛泽东想起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在考虑进城问题时,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2、“赶考”精神的承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8页,人民出版社1991。

2 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①正是由于我党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始终牢记“赶考”的使命,才有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局面,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面对成绩,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进一步指出:“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②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重温《甲申三百年祭》,继续承传“赶考”精神要求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曾在西柏坡参加过七届二中全会的邓小平,在1984年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他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江泽民1991年9月,他到西柏坡参观视察,着眼于治党、治国,严惩腐败,深化改革,提出“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两次提到要重新学习郭沫若的文章。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和践行毛泽东倡导的“两个务必”。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又重提毛泽东关于 《甲申三百年祭》的论述,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③201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0至801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17页,人民出版社1999。 ③ 新华社2013年7月12日

3 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性。①

3、“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共产党员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同志正是站在了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提出了“赶考”精神。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赶考”精神。

既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是不能违背其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遗余力的实践赶考精神,这是说明了这一点。“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是,正如周本顺书记指出的那样,就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② “赶考”精神的含义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精神,就是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精神,就是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这种“赶考”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各级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使民受惠,取信于民。如何当好人民公仆,为人民群众交一份出色的答卷,是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

①2013年12月26日《新华网》

②http://www.daodoc.com/news/2013-03/24/c_115135258.htm

4

二“赶考”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在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考”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

“赶考”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继续发展的新阶段。它能在有着五千年有历史的中华大地上产生,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1、“赶考”精神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绝于史。

“居安思危”最早出自《尚书》,“《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②意思是说:处在安定的位置,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了才会有防备,有防备才不会有祸患。它告诫人们,在太平盛世和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要骄傲,要未雨绸缪,注意潜伏的危险和祸患。有了警惕意识和预防措施,即使遇 ① 2014年2月24日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②《左传•襄公十一年》

5 到意外,也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至于手忙脚乱。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应该一直伴随着一个生政权。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忧患意识的政权,基本都能够稳定,昌盛。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说白了,就是没有忧患意识。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提出的“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正是直接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时刻谨记“赶考”精神,不敢丝毫懈怠,更是体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2、“赶考”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在中华民族发展上起到了独特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自强不息”一词处于《周易》的《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说: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刚强劲健;君子为人处世,也应该像天按照天道运行不息一样,自我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不屈不挠,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既可以就一个人而言,也可以就民族国家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这就是自强不息。

毛泽东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临行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从此,我党 “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

3、“赶考”精神体现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古人逐渐明确了君主的权力来源和政治责任,在执政中注意顺民心、重民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强弱、兴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①

当年李自成进京后,起义军领导层腐败严重军纪日益败坏,对前明官员和百姓奸杀掳掠,没给人民群众带来盼望已久的和谐幸福生活,反而是社会秩序混乱,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痛苦。针对这些,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考”精神,决不当李自成,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老百姓和谐幸福。这些无不体现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4、“赶考”精神体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们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若无睹,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许多人很会指责别人,而自己却从来不曾想到要检讨自己。有些人则很会原谅自己,但却无雅量包容别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交替,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是和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 ,比如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②而且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自勉,使弱小的商部落强大起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善于纳谏,改正自己的错误,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的昏君,无一不是高傲自大狂妄无知之徒,把所有错误都推给别人的,这样致使国家逐渐走向衰败,灭亡。

毛泽东提出的“赶考”,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各级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① 黄炎培《延安归来》1945年10月重庆国讯书店 ②《论语•尧曰篇》 ③《大学》

7 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使民受惠,取信于民。也就是说,如果“赶考”失败了,谁都不要埋怨,就归罪于我们没有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说“赶考”精神体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作者简介:

1.王新迎,男,2.叶于博,男,3.韩凤芝,女,

年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年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年生,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8

196819681955

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赶考精神心得体会

论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

学习“赶考精神”心得体会

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让赶考精神成为指路明灯

教师学习“赶考”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焦裕禄精神面向未来赶考

教师学习“赶考”精神心得体会

《论赶考精神与传统文化.doc》
论赶考精神与传统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