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020-03-02 14:52: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旦信息系统、通讯系统发生故障、停止运行或被恶意破坏,某领域的业务活动就不得不部分或完全终止,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国内外大量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信

息系统审计作为信息社会的安全对策,能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系统有关的风险,从而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信息系统审计简介

“审计”一词起源于财务审计,人们比较熟悉的审计是对财务报表或会计账册的监督,好像和信息系统没有必然联系。但随着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以及日益渗透,现代审计已经远远超出了仅对财务会计进行审查的狭窄范围,不断向管理领域和技术领域渗透。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及社会的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命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过程中率先意识到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得到普及。在我国,虽然也早就提出了“计算机审计”的概念,但这种审计更多的是偏向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实际上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系统审计是技术审计的一个典型,它实质上是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审计,是指遵照普遍接受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和指南对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保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

按国际上通行的规范,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6个方面的内容:评估信息系统的管理、计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评估技术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行实践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组织的业务目标;评估信息资源在逻辑访问、运行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以确保其满足组织的业务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评估系统灾难恢复与保证业务连续性的能力,以确保组织能持续进行业务营运;评估应用系统开发、实施与维护的方式、方法及过程,以确保其满足组织的业务需求;评估业务处理流程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根据组织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二、国税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

国税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国税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以数据省级集中为标志的新一轮国税信息化建设已成效凸显,为国税系统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科学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直接带来了税收理念的更新,征管机制的创新、管理手段的提高,但在数据由分散到集中的同时,原来分散的风险也随之集中。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安全性事故、灾难的发生频率可能大大降低,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1、运行环境方面的风险。数据集中后,通过采用更高端的设备、技术等措施提高了系统的安全系数,故障概率大大低于分散式数据管理模式。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数据集中后,其安全影响的范围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必须建设、保障一流的运行环境,不仅要考虑供电、温湿度、洁净度、抗电磁干扰、火灾等常规因素,还要考虑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数据备份中心及应急恢复机制方面的风险。电子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对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要求也越高。据美国的有关调查显示,如果公司在灾难过后两个星期内无法完全恢复信息系统的使用,75%的公司业务将会完全停顿,43%的公司将再也无法开业。对于依赖信息系统进行日常运作的国税部门而言,纳税人对于系统停机的可忍受时间甚至不能超过1天,而税收数据的丢失和破坏可能会导致税收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软件开发及应用方面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变动比较频繁,加之软件开发者水平参差不齐,软件开发的时间较紧,一些税收征管系统往往没有进行缜密的测试,因此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4、网络安全方面的风险。internet的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供了运作平台,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安全隐患。各种迹象表明,网上申报、手机申报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日益猖獗的网络攻击和计算机犯罪活动的主要目标。

三、国税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

国税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种系统十分复杂、庞大,如对全部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话,工作量巨大,且目前信息系统审计的人员缺乏,因此,应先从部分重点系统、重要环节着手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应该考虑以下内容:

(一)运行管理审计

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系统,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是建立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的基础之上的,系统运行中的操作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运行管理审计的重点包括:

1、机房管理审计。包括机房、设备间等重要运行环境选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设置了门禁、监控、气体灭火、防水、防雷、报警等安全设施;机房内部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等技术指标是否合格;机房的进出是否有切实有

效的管理制度、是否有防止非正常行为的对策等。

2、操作管理审计。包括是否有详尽的操作规范;是否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系统的登录代码及密码是否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对策、是否按规定更新;是否记录操作日志并保存一定期限;操作人员的交接是否按规定进行;是否及时发现、记录、报告事故及故障;是否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防止再次发生等。

3、硬件管理审计。包括是否制定并遵守硬件管理规范;硬件的运行环境是否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是否定期对硬件进行检修、维护;对硬件故障的维修对策是否合理;是否有硬件维护日志;检查业务设备送出修理时是否对设备所存业务数据进行删除。

4、软件管理审计。包括是否制定并遵守软件管理规范;软件的拷贝是否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和技术防范对策;软件的保管和废止是否按机密资料予以保护;是否有完善的软件版本管理规范;对软件源程序的控制是否严格,生产环境与测试环境是否严格分开。

(二)系统开发审计

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通常应该包括系统规划审计、系统分析审计、系统设计审计、系统编码审计、系统测试审计和系统试运行审计等部分。当前国税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重点包括:

1、预期效益审计。主要包括是否提供了新的服务;是否实现了新的功能;是否提高了纳税服务的质量;是否提高了本单位的工作效率等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估;是否通过流程整合减少了人员、降低了税收成本。

2、编码及文档管理审计。编码审计主要包括编程语言、编程工具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制定了统一的编程规则;是否对数据的类型、结构、长度作统一的说明;程序逻辑是否清晰、易懂;是否按照结构化的方法进行编程等。文档管理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制定、遵守文档管理规范并按规范编制文档;文档的数量是否齐全;文档的编制内容是否完整、齐全;文档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文档的版本管理是否严格;是否有文档的保密管理对策等。

3、控制措施审计。包括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后,新系统是否重新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对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变动进行合理的控制;信息系统是否具备一定的识别和防御攻击的能力(如登录控制、加密、拒绝访问等手段);是否具备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如根据攻击方的意图调整控制措施,隔离破坏范围的能力)和恢复能力;是否专门设计了系统审计功能或预留了系统审计接口等。

4、系统测试审计。包括有无完整的系统测试计划;测试案例的编写是否合理、全面;参与测试人员的选择是否符合公正、客观的要求;测试方法是否合理;测试结果是否得到参与人员的认可;测试文档是否齐备等。

5、试运行审计。包括有无切实可行的试运行方案;针对新系统的人员培训是否落实;新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等)是否符合实际运行要求;新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功能是否达到预期设想等。

(三)网络安全审计

网络安全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信息被非法占用。网络安全审计应重点针对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策略等内容。

1、网络安全管理审计。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安全及密码产品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经过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或认证;是否建立了有关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严格执行;是否进行了网络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对网络安全工作是否进行动态管理等。

2、网络安全技术审计。包括是否使用了严格的身份验证技术控制系统用户;是否使用了访问控制技术并配置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利用密码技术对数据进行安全加密;与外部单位连接时是否安装了防火墙进行有效隔离以确保安全;是否使用了系统漏洞扫描技术来检测系统的脆弱性;是否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对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是否制定了有效的防病毒策略,如不使用不明来历的软盘、光盘;是否安装了有效的防、杀病毒软件;是否及时更新最新的病毒码以保证防病毒软件的有效性;是否采用网络安全审计措施等。

(四)灾难对策审计

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发人员在系统设计上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防止信息系统被破坏,但这并不能完全杜绝系统的各种故障和一些不可抗力的灾难,而灾难一旦发生,往往导致信息系统完全瘫痪,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必须对信息系统的灾难对策进行审计。国税信息系统的灾难对策审计应抓住以下重点:

1、灾难应急对策审计。包括是否事先制定了灾难应急对策;灾难应急对策是否切实可行;灾难应急对策是否定期进行演练;灾难应急对策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2、数据备份审计。包括是否制定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备份策略;数据备份策略是否切实可行;数据备份的强度是否足够;数据备份的范围是否全面;数据备份的恢复方法及恢复效果是否经过验证;使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的时间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数据备份的存储介质管理是否按要求执行等。

3、设备冗余审计。包括是否为信息系统提供冗余运行环境(灾难备份中心,包括电力、通讯线路等设施);是否为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生产机)提供冗余设备(备机);生产机和备机上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是否同步;生产机和备机之间的切换方案是否可靠并经过验证等。

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组织问题

虽然,目前部分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利用信息系统审计可以有效地管理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技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可靠运行,并开始关注信息系统审计,但整个社会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认识还不够,信息系统审计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国内还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技术)审计机构,在各单位内部目前也没有设置相关的信息系统(技术)审计部门。国税系统目前主要采取各级信息中心进行自查、互查的方式来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往往是就某一专项内容进行检查,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一般情况下检查的深度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与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系统审计专业机构和专职人员介入。

(二)标准化问题

目前,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参考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ociation)这个国际上唯一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专业组织制定和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该标准是一套以管理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技术为支撑的框架体系,为实施信息系统审计提供了一套执业规范和操作指南。但由于国内系统集成业发展的不成熟以及客观应用环境的差异、法律法规上不完善等原因,处在起步阶段的国内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不能完全照搬此标准,必须尽快形成适合国税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体系。

(三)人才问题

信息系统审计师不仅需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要对国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就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经验丰富、兼通技术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审计师利用规范的审计手段,比较客观和冷静地分析、评价现有信息系统的运行,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如此高的素质要求,一般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可采取对国税系统内部的计算机专业科技人员进行强化it审计培训,使之具备执业能力的方式。因为此类型人才的优势在于熟悉税收业务,技术背景较好,开展工作时比较容易深入,但对此类型人才需重视培养其审计工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保证其开展审计工作时的独立性。

信息系统安全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初探总结

国税信息

信息系统安全自查报告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总结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总结

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制度

信息系统安全复习题

《浅析国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doc》
浅析国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