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艺术 享受美好人生

2020-03-03 15:18: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感受音乐艺术

享受美好人生

—浅谈音乐治疗在三大教学法中的应用

摘 要 音乐的历史在不断发展,音乐的功能也在不断得到拓展。从音乐教育的视野来审视,音乐艺术的所有发展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反映。随着音乐的高度专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地发现音乐越来越作用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教学的作用和功能。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音乐治疗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学体系、科达伊音乐教学三大教学法中音乐治疗学也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音教育乐;音乐治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洛兹音乐体系;科达伊教学法

近年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甚至导致病变。人们对“音乐治疗”一词已不那么陌生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治疗这一学科逐渐为社会接受。(《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3期《音乐治疗原理》普凯元)

音乐治疗虽是综合了音乐、心理、生理的一个边缘学科,但却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在中国,几千年前先人就发现了音乐的神奇功效,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今天对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疗疾有实际指导意义。《中国民间疗法丛书:音乐疗法》作者:范欣生 编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1。

罗曼·罗兰所说:“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它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是镇定和整饰灵魂的一种抚慰„„”。《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2005 年》【作者】陈红霞; 莫秀云; 龚宏霞;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成为音乐教育者关注的话题,音乐教育也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在调节人的心理方面,音乐的功效是独特的。

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三个教育体系之一,并被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界公认为最适合于开端启蒙的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与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用身体感受音乐,发展内心的音乐感觉,是将节奏、律动、舞蹈、语言、器乐演奏、歌唱、绘画、戏剧表演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学。其培养人格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广泛流传。

实际应用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与音乐治疗的很多方法是吻合的,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多重感官的方法。奥尔夫认为促进儿童的学习过程应该通过几种不同的感官通道,如说话、歌唱、运动和演奏乐器。乐器可以在触觉、视觉、听觉或运动知觉的层次上为儿童提供刺激。儿童可以对乐器的形状、重量、颜色、音色,以及演奏时为了引发声音所必需的动作产生反应(Orff,1974)。

在奥尔夫音乐治疗中,音乐被视为具有社会和交流的功能。参与奥尔夫合奏或合唱活动可以给儿童提供一种作为参与者,成为集体的一员,以及活动所需要的自我身份感。治疗活动作为一种刺激,引发对集体音乐活动的归属感和成就感(Orff,1974)。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儿童与同伴相互合作,可以增加他们的人际互动反应能力。

奥尔夫组合乐器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儿童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演奏乐器来与治疗师交流,也可以用乐器在自己与治疗师之间制造一个“安全”的距离。因此交流可以在儿童与乐器之间,儿童与治疗师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进行(Clowell et al,2004)。

在奥尔夫音乐治疗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治疗师必须知道儿童目前的功能水平如何?知道儿童能够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治疗师必须具有灵活性,既能够使音乐治疗活动适应儿童的现有能力,又能够使工作朝着已经建立的治疗目标进行。伴随着儿童成长过程的音乐学习过程必须是个体化的,而且与儿童的承受能力和进程相适应。在奥尔夫音乐治疗中,学习的过程被描述为紧张与释放的交替过程,包括“新鲜的”与“熟悉的”材料精心的结合,同时避免刻板的程式化。材料的改变是在治疗中,以及各次治疗之间唤起兴趣的要点。

二、在达尔克洛兹音乐教学法中应用

达尔克洛兹音乐教学体系是由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Emile-Henri Jaques-Dalcroze)创立的。它的基本出发点反映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每一个儿童都应受到免费和适当的教育。这一理念落实到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就是:音乐教育应当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的,而不只是为少数天才或有音乐潜能的儿童设计的。

课例设计:

这一部分我们将结合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的一些训练内容,结合中学的教材做一些课例设计。这些片断的练习可以穿插进我们的课堂教学,配合其他教学内容共同发挥作用,也可以启发我们结合达尔克洛兹的教学原则创造更多更好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首先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改变认为中学生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蹦蹦跳跳的思想。

(一)时间、空间、能量、重力、平衡的关系:这是指导音乐体态运动的总原则。在时间中流动的音乐和在空间表现律动的关系,一般是慢速的音乐联系着宽广的、大幅度的动作;中速和快速的音乐则与中等幅度的和细微的动作相联系。慢速的音乐有时会比较沉重,中速、快速的音乐往往比较平稳、轻巧。学生可以伴随不同音乐做即兴的体态动作,感受为不同速度音乐所付出的运动能量是有区别的。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内在感受,体验变化与平衡,逐渐能够灵活自如地控制肢体运动、感受音乐节奏流动的意识和平衡感。

(二)有规律的节拍:用肢体动作表现不同节拍的强拍规律、基本特征。例如2/4拍的动作:强拍上拍手,弱拍上拍腿,伴随口读“强、弱”。也可以通过手臂的指挥节拍动作,感觉强拍上的向下重力。3/4拍的动作:强拍上拍手,弱拍分别拍击左、右腿,伴随口读“强、弱、弱”。4/4拍的动作:强拍上拍手,弱拍两手交叉拍肩,次强拍时拍腿,第四拍的弱拍和第二拍的弱拍动作相同。这些组合形式都不是绝对的,它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但节拍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教学中可选择教材中不同节拍形式的歌曲配合律动练习,例如初中一年级教材中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欣赏教材中的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和《长城谣》等。

还可以配合一些使用球做为教具的活动,例如:

1.随强拍托球。可以使用纸气球,这是一种用油纸贴成的球,一端有一小孔,可向内吹气,使用后可以放掉空气、折叠起来以备再用。这种球弹性较好,又不像气球太薄太轻不好控制。或者使用比气球稍厚的橡皮球(类似排球胆)。练习时学生两人一对,随着2/4或3/4拍的音乐在强拍时托球、互相传球,感觉强拍和从强拍到下一个强拍的音乐流动过程。

2.地板滚球。使用普通橡皮球,学生以十多个人为一组围坐成圆圈,边歌唱2/4或3/4拍歌曲边在强拍时推球给对面的同学,在球的被推出和滚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强拍时的重力和从强拍到下一个强拍的音乐流动过程。

3.圆队传球。使用普通橡皮球,学生以十多个人为一组围坐成圆圈,边歌唱2/4或3/4拍歌曲,或伴随录音音乐,在强拍时把球传给右边的同学。注意在传球过程中不是机械传递,而是持球在空中划出弧线,感觉音乐在强拍之间的运动。

[谱例]

脚踏一个固定节奏型 (休止拍可做蹲的动作),手拍节奏,成为节奏的二声部,或把手、脚的声部互换。

还可以伴随教师敲击的鼓声走队列。开始学生脚踏“走”(四分音符时值)的节奏,手拍“跑”(八分音符时值)的节奏,在教师给出某一信号之后(例如敲击鼓帮等),立即换成脚踏“跑”的节奏,手拍“走”的节奏,锻炼动作的协调配合和迅速反应能力。

达尔克洛兹认为他的方法是通过音乐律动操来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发展迅速对节奏做出反应的能力。发展肌肉的节奏和神经的感受性最终会促进对时间、时值、强度和乐句的精细的辨别能力。通过节奏的运动,学生会学会以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思考和表达。最初达尔克洛兹的理念更多的针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教育,但是很快就延伸到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以及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

总而言之,达尔克洛兹的方法对于音乐治疗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法,所有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能够而且应该通过歌唱、演奏、聆听、分析、即兴演奏,以及创作来体验以音乐。达尔克洛兹在其早期工作中就曾针对视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工作,通过音乐和运动来教授他们音乐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定向能力。通过对身体、情绪和音乐的整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

三、在科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应用

科达伊音乐教学法是由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科达伊(Zolt á n Kod á ly,1882-12960)创建的。科达伊强调音乐学习应该从生命的早期就通过直接的体验和接触来开始。他说:“常常一个单独的体验就会打开一生通向音乐的年轻的心灵。而这个体验不能留给偶然的运气,学校有责任提供它。”科达伊痛心地看到匈牙利普遍缺少文化和音乐教育,他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音乐扫盲。他说:“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不识字,怎么可能获得任何文化知识?同样,不会识谱,怎么可能学习音乐?”(Hoffer,1993)因此他认为提高音乐文化的系统的音乐教育应该包括读谱、写谱和聆听音乐:“学校里的音乐教育不应该是痛苦的折磨,而应该是儿童的享乐,要给他们灌输对音乐的渴望,这种渴望应该持续一生。”(美国科达伊教育组织,OAKE,1965)

实际应用

科达伊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原则就是,音乐应该是为了所以的儿童而创造。这一原则由以下五个基本目标组成:

1.每一个儿童所天生的音乐能力应该尽可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音乐语言应该像说话中的语言一样让儿童容易理解,能够阅读,并可以用音乐的语汇进行创造。

3.民歌和音乐的传统应该遗传给孩子们。

4.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应该能够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和适应他们。

5.音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必须的,而不应被认为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科达伊所表述的这些原则是针对音乐教育的,但是同样也适于音乐治疗。科达伊的最重要的信念,音乐应该是为了所有的人而创造,与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1968)的“所有的人类都有审美的表达和体验的需要”是非常接近的。这一理念对于那些在学校领域中工作,需要把音乐课程进行改变以适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师尤为重要。科达伊的大部分理念和方法都适于特殊教育领域。斯特朗(Strong,1983)认为:“虽然科达伊从来没有直接谈到过特殊教育,但是科达伊的方法可能是实现他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包括让音乐文化进入特殊儿童人群的伟大理想的最好方法。”

科达伊教学法是根据他“音乐应该是为所有人创造的”的前提而为匈牙利的儿童建立的。但是全世界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使用他的原则。同样,音乐治疗师也可以在他们的临床实践中借鉴科达伊教学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音乐治疗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的美国 ,在之后的短短半个世纪中 ,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迅速地发展。 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系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 ,于 3月 16日至 6月 2 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 ,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 ,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学的历史。回顾这 2 0多年来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医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接受 ,学科本身日趋成熟。

中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从战国到清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论述和临床实例。即有关“五音疗疾”的记载:

如《皇帝内经》中,提出五音主五脏,又通五行的理论,指出了音乐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司马迁在《史记·乐记》里提出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等。张旻琰在《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从人类对音乐价值认识的发展变化这一角度提出,音乐具有驱病健身的作用是人类的一个古老信念。作者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就开始了关于人和动物对不同音乐的各种生理反映的研究。但是在20世纪之前,关于音乐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都是孤立的个案,而不是基本理论和全面的研究”。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建立,却是近十年的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古已有之,大胆引进了西方在二战后兴起的音乐治疗学,广泛应用于各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张鸿懿

“在中国,有很多精神病院、康复病院和综合医院开设了音乐治疗门诊。我国的医生尝试把音乐在中国传统的经络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探索音乐治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作者就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提出见解:“目前,国内的音乐治疗主要集中在显形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技术上,而对基础庞大的隐性发病人群在预防性的音乐治疗方法和技术上还没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代的音乐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如何结合我国的医疗与传统文化使其本土化,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方色彩的路子显得尤其重要。” “在教育领域,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应用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并紧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心理训练,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增强自信、乐观、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实验研究鲜见有人操作。” 葛雪松、吕茵在《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简介》

“在我国无论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等方面,都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有关国际音乐治疗发展的最新信息及其来源途径也较为稀少和有限。” 周世斌在《音乐治疗:开启身心健康之门的钥匙》

音乐治疗近两年在国内从实践理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各领域的学者们对这一新兴学科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为音乐治疗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提出各种观点,为这一学科注入新的血液。我们期待着音乐治疗在中国的普及发展,为我国的全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统计基础》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4、刘 沛:《音乐教育理论基础》 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

5、刘 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6、高 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公司

7、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维齐:《音乐治疗—音乐、意义和联系》

8、葛雪松、吕茵在《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简介》

9、周世斌在《音乐治疗:开启身心健康之门的钥匙》

10、《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张鸿懿

11、《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3期《音乐治疗原理》普凯元)

12、《中国民间疗法丛书:音乐疗法》作者:范欣生

13、《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2005 年》【作者】陈红霞; 莫秀云; 龚宏霞; 【主编】樊作树《中国音乐》2004年01期

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感受美好

感受美好

三八节演讲稿音乐伴我,美好人生

感受美好作文

人生感受

美好人生 影评

美好环境,美好人生

塑造美好人生

音乐感受

《感受音乐艺术 享受美好人生.doc》
感受音乐艺术  享受美好人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