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实习报告(推荐)

2020-03-02 23:03: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

一、实习计划

日期 星期 组别 任务

8.23 一 2 实习动员,领仪器,水准仪的检验,找图根控制点

8.24 二 2 找图根控制点,实地勘察,选择控制点,

8.25 三 2 全站仪的检验,水准测量

8.26 四 2 水准测量,部图根控制点,平差处理

8.27 五 2 水准测量,平差处理

8.28 日 2 全站仪对中、整平、水平角度练习测量

8.30 一 2 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数据处理

8.31 二 2 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数据处理

9.1 三 2 数据处理,

9.3 五 2 经纬仪检验

9.5 日 2 经纬仪画图

9.8 三 2 碎步点测量(

13、c20

1、c20

2、c203)

二、实习报告(至少2000字)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认识实习是测绘工程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充实理论教学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实习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3)了解大比例手工测图的基本方法和测图过程。

(4)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方法和数字成图软件的使用。

3、实习任务:

(1)图根控制测量(包括选点、埋石、观测和计算);

(2)测绘一幅1:500比例尺常规地形测图(20×20);

(3)测绘一幅1:500比例尺分区给定面积的野外数字地形测图。

(二)实习内容

1、实习项目:

(1)实习动员、借领仪器;仪器操作练习。

(2)仪器检验校正;控制方案制定、选点埋点。

(3)图根控制测量:外业观测及内业计算。

(4)经纬仪法地形图测绘。

(5)大比例尺野外数字地形图测绘。

(6)CASS软件使用,数字地形图的绘制。

(7)测量学基本知识与仪器操作考核。

(8)资料整理及上交、编写实习报告,实习总结、还仪器。

2.测区概况:

我们分到的B测区和F测区,B测区是我们学校由教学1号楼和2号楼和1号大课室和一块草地组成的B区,F测区是行政楼和对面半块山地。在碎步测量中,B测区主要测量:房屋,柱廊,楼梯,道路,路灯,草地,花圃,井盖等,在上下课期间会形成密集的人流,阻碍我们测量工作;山地主要测量:山地等高线,花圃,树林,石路等,山地的草木茂盛导致通视困难和难于踏进去立镜,要拿木棍开路。

3、作业方法: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 CASS绘图

(1)先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工作: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全站仪的检验、校正和设置。

(2)水准仪和全站仪测量:①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各立水准尺一把,瞄准水准尺读取上中下丝,记录并检核数据。②全站仪大致(架头)对中整平,用光学对中器(三个脚螺旋)调到对中;粗平,伸缩脚架使圆气泡居中;精平,三个脚螺旋使长水准管气泡居中;精确对中,平移基座;精平,精对中,瞄准棱镜中心测量,记录并检核数据。

(3)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导线测量):①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85高程基准。②选点:选出一条至两条约1km以内的附合或闭合导线。导线点在土质坚实、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方便安置仪器,通视良好,便于施测碎部。③如不是校内已有的控制点,立即打钉或者打木桩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画“+”作标记,写上四位数的标号。

(4)地形图测绘:①大比例尺传统地形测图主要选用经纬仪测图法(配合半圆议)进行。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方向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等进行。测图现场,实时绘制测站草图。②数字测图:实习测图采用南方测绘公司的全站仪来采集数字测图。成图软件采用CASS7.0。碎部点坐标测量采用极坐标法,也可采用量距法和交会法等,碎部点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4、技术要求:

实习主要参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的技术要求进行作业,主要技术指标及限差如下:

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3度投影带第38带;

高程系统:85高程基准。

表1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级 导线

长度≤ (m)平均

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仪 角度测量

测回数

J2(J6) 距离测量

测回数 导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

闭合差

图根 1000 100 ≤±20? Ⅱ级 1 3 ≤ 1/4000n 为测站数。测距:电磁波测距单程观测3测回,每测回读数3次, 读数较差≤10mm取平均值。

表2数字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图根点密度 64 16

4表3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 仪器类型 方法 测回数 最大边长 圆周角

不符值

1:500 1:1000 1:2000

测距 Ⅱ级 单程观测 1 300 400 800 -

测角 DJ6 方向法,连测两个已知方向。 1≤±40″

注:1 边长不宜超过定向边长的3倍;

表4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

仪的

型号 水

尺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

点联测 符合或

环线平地

(mm) 山 地

(mm)

四 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

各一次 往一次

注: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n为测站数。( 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

表 5水准测量测站限差

等 级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

累积差/m 黑红面读数差

mm 黑红面高差之差/mm

四 80 5 10 3

5表6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附和路线长度

(km) 仪器精度等级 中丝法

测回数 指标差

较差 竖直角

较差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附和路线或环线高差闭合差(mm)

20 ≤ 5 6″级仪器 2 ≤ 25″ ≤ 25″

5、计算成果:

我们组布设了两条闭合水准路线

序号 水准闭合差 限差 路线长度

1 +4mm ±23mm 1333.641m

2 -0.5mm ±20mm846.567m

两条闭合水准路线在限差以内

我们组布设了三条附合导线

序号 导线闭合差 限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k

1 +70” ±106” 846.567m1/19688

2 +10” ±89”487.074m1/54119

3 -60” ±126” 511.979m1/700000

三条导线的导线闭合差都在限差以内,且相对闭合差都达到要求精度(k

(三)实习总结

为期一个月紧张而又难忘的数字测图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就要放国庆长假了。虽然实习整天在太阳下暴晒,但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却觉得真的很充实,很有意义。

这次实习我们是第二组,被分配到B区和F区,那里有老师给我们的一些已知坐标,我们整B区域大部分是地物,还算比较好测,我们用的已知点是

13、21和22。整个进度大致按照老师的安排。先开始踏勘布点,然后再进行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包括水平角测量,水平距离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在内业处理数据得到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数据后再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最后用Ca画图。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识不够熟练和准备的不够充分。在整个实习中,我们进行的不够顺利,重测了两次。但是,我觉得重测了不算是坏事,这给了我们很多经验,也让我们从中学习了很多。

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们组遇到的问题有5点:

(1)我们第一周实习的时候,我们那天做四等水准测量,可是当我们回到宿舍整理数据时才发现我们的数据闭合差超限,后来通过看书找到了原因,摆站点到前后视点间的距离大于了允许误差范围(5米)。我们选择了用水准仪算水平距离的公式D=Kl,大概估算前后视距的距离,然后算视距差。每次前后视距积累差增大,我们就让前视距长一点,但是要保证前后视距差在5m之内。这样精确量测确保数据精度更高,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在实习当天就发现了错误能及时的改正,当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成果精度果然很高,闭合差为零。

(2) 我们是在山上布水准点,由于没有什么四等水准测量经验,一开始我们组的两点水准点很远,但是在一些比较斜的坡上,前尺读不到下丝,后尺读不到上丝,于是我们只能在两个图根点间布置很多的转点,由于我组经过两天的水准测量的训练,我们山上的水准测量一天就搞完。在山上树多而且密,我们在布置图跟点时还要考虑通视的问题。

(3)在部图根导线时,我们组在布设图根导线时,把一些已知点也布设在图根导线上。老师也经常强调不能把已知点布设在图根导线,我们只有把B区的闭合导线分成两个符合导线,这样就加测一个站,不用重新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

(4)我们测到B区的矩形花圃时,有一个天井我们是测到三个角点的投影,但旁边那个只能测到其中一个角,之前我听老师在实习前说过测量是能测就测,能量就量,“测”加“量”合称“测量”,后来我们组想出用量距和定一条边方向的方法,但不太确定量距会不会违反测量规定,所以最后还是问了老师确定后才用量距的方法。这方法也解决我们测量教学楼一号楼二号楼内部通视野难的点。

(5)我们组在导出数据后发现过有图根控制点的y轴输错的,我们把那些数据通过CASS的“数据”——“批量修改坐标数据”来修改由那图根控制点测出的所有碎步点的y轴。此外,我们在24号点上把x轴和y轴调换了。在ca展点是我们的点就旋转了180度。还好我们组通过测出的点需要全部通过“旋转”来解决。”

在这次实习过程,我的收获:

(1)与老师交流:抓住与老师相处的时间,与老师交流,学习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丰富的外业经验。

(2)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

(3)过这次野外工程实习,加强了自身掌握数字测图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与内业作图方法,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数字测图在野外的运用,数字测图带来的不但是数据采集速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增加,更加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明白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在实际中的运用。学会了如何绘制草图,快速采集数据,布置导线点,分析典型地形特征如(,各种房屋,大车道、,污水井等),如何判断山脊线、山谷线等众多重要内容,在学习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数据,在布设图根导线时对数据的检查与校正,如何选择碎部点进行测量,对内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更加熟练的掌

握了对全站仪的操作方法。

在这次实习过程,我的体会:

(1)为了避免大气折光的影响我们尽可能早的起床和在太阳不大的时候测量。

(2)在作业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所需仪器带齐,全站仪的电池、备用电池均应充足电;收工时要检查仪器是否丢失。

(3)草图绘制人员要提前观察好下一步要测的地形

(4),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通过实习,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5)组长起带头作用,拟定工作计划。组员的组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好的组是每个组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那么这组就可以较快完成任务的。

(5)时间的安排也是一个重点。在B区有些控制点会受到下课人流密集的影响,所以我们在那些点的测量时间安排是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期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掌握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为我们安排了本次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东西。通过重复多次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仪器的调平技巧,通过实习后基本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仪器调平。从理论中走到实践中去,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刻地掌握了全站仪和水准仪的检验方法及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我们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深知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如果只注重效率不注重质量,到头来效率反而会非常低,因为一旦数据不过关,就必须返工。总之,实习中我们有欢有笑,有苦有乐,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许多收获。

实习主要分两个阶段和两个大的任务。第一阶段就是为期一周左右的城市三维导线测量,主要任务包括全站仪的检验、全站仪水平角方向观测、城市二级三维导线测量三个部分,全站仪的检验又分为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竖盘指标差的检验、测距仪加常数的检验几个部分,城市二级三维导线测量又分为选点、观测、导线计算几个阶段。第二阶段就是为期一周左右的三等水准测量。其中包括水准仪的检验、三等水准测量两个部分,三等水准测量中又有选择水准路线、观测和计算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二级导线测量(全站仪三维导线)

我们小组在信息学部国际软件校区进行的这个部分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实习,我们在国软地区选择了十个点闭合成一条导线,再在这些点的附近就近选了10个点作为第二条导线的控制点,这样,两条闭合导线的选择就完成了。

下面就是测量的部分。我们组首先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对仪器(经纬仪)进行了基本的检验,其中包括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竖盘指标差的检验、测距仪加常数检验。大概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对仪器进行的检验,检验结果在限差以内,符合要求。随后,我们组在学院教学

楼附近选取了10个控制点进行测量。10个控制点组成一个闭合导线,采用对向观测法,对每一条导线进行了往返测,在得出各个控制点的坐标的基础上还要测量各个控制点的高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进行三维导线测量。

我们首先在各个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在相邻的两个控制点上架设棱镜,分别对全站仪和棱镜进行对中整平,对中整平完成后,分别记录两个棱镜和一个全站仪的仪器高(量取两次)。分别用全站仪对准其中一个棱镜(一盘是后面的点),对准棱镜的中心后,在将全站仪稍移到旁边一点,然后将水平角置盘0度0分0秒,再将全站仪移到棱镜中心,并记录此时的水平角、天顶距和斜距。用同样的方法观测另一方向的棱镜,记录下相关的数据。接下来换为盘右,重复以上步骤,以上就是第一测回的所有内容。第二测回时,瞄准后视方向水平角置盘90度,其余操作与第一测回相同。每个测站测量步骤相同。每一测回盘左观测值与盘右观测值取平均作为这一测回的观测值,两测回再取平均值作为此控制点的多边形内角观测值。

测量完毕后,数据分两部分处理,第一部分计算多边形的内角(水平角)及各控制点的坐标,第二部分计算三角高程(竖直角和斜距)。第一部分:每个控制点处测得的内角之和与多边形的真实内角和之差即为闭合差(限差 ,n为控制点数),若超限则应重测,若未超限则将闭合平分到各个内角,我们测得的十变形内角和1439度59分51秒,闭合差为-9秒,没有超限。假设第一个控制点与第二个控制点连线的方位角,并根据多边形各内角改正后的值推算其他控制点之间连线的方位角,用斜距和竖直角计算平距,再用平距和方位角计算坐标增量并计算坐标增量的闭合差(相对闭合差1/5474),最后按平距分配闭合差对坐标增量进行改正,假设第一个控制点的坐标并用坐标增量改正后的值推算其余控制点的坐标。第二部分:用斜距和竖直角计算高差,再与仪器的高度差相加得到两控制点的高差测量值,并往返取平均(往返高差限差0.1*S m,S为斜距),用所有导线点间往返的高差求闭合差(限差 ,S为测距边长)。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推荐]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推荐).doc》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