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2020-03-01 17:39: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庆市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据市妇联调研统计,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41%,占全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总数的43.3%,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学校等相关单位已经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许多对策及建议,并取得一定成果。笔者将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利用其独特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解决留守儿童提出新视角。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过早的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嘲笑,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二、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小组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主要是应用于帮助青少年成长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小组工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小组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和理念更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小组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专业的工作方法,运用团体的力量使成员获得成长;其次,小组工作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__助人自助。小组工作并不仅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使其自身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次,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多样化,包括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特征运用不同模式解决问题。

三、小组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视角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小组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小组工作,有意识的运用小组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但是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工作者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小组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巧。

1、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

他成员交流,此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成员表达内心的想法。工作人员可以扫视整个小组并且和特定的组员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在小组活动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我流露与组员进行交流。适当的自我流露可以帮助领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沟通风格、倾听能力、对他人的鼓励和他(她)的真实自在都会成为其他组员学习并超越的典范。

2、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小组成员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工作者应该积极倾听,让成员了解你的关注。领导者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3、鼓励和支持。作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在小组成立之初,成员经常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组员的沟通交流。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二)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重点

1、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小组活动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

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周围人群的嘲笑,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小组工作中可以为成员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成员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3、社会交往的指导。通过社会交往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带来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人正常交往,表现在行为羞涩,性格内向等方面。因此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培养他们的良好社交动机和交往品质。

小组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将其运用到留守儿童心里问题中更是处在试验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知识结构上、还是活动经验和技巧上,都不太成熟。但是我们相

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专业人员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小组工作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运用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doc》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