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分析

2020-03-02 08:53: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移动金融”分析

——摘自《先锋互联网金融》

一、未来社会是移动宽带的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能够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全民生活质量。纵观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1G模拟信号技术到2GGSM,3GWCDMA,再到4GLTE,数据传输速度平均每三年翻一倍。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活。人类社会在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正在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是宽带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海量数据成为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等面向海量数据的信息处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人们开始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极大提升人们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未来社会是移动社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变的更加发达。智能手机替代计算机,成为人们沟通、生活娱乐和信息处理所依赖的的主要工具。

未来社会是移动宽带的社会。通过参加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每时每刻生活在另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世界中。同时,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活动反过来又会对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深刻影响。

二、移动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呈现浩荡之势。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起到支柱作用,已经沉淀为基础设施行业。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树立的“互联互通、普惠服务”的原则下,互联网对增进社会福利、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传统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天花板,客户覆盖面已经逐步达到上限。个人电脑的缺点是不能移动或者移动性很有限,与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以网银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服务面临着挑战和突破的要求。

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升级,成长空间巨大。传统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产生了移动金融新型服务模式。移动金融突破了桌面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显示了随着手机网民占网民比例不断上升,手机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上网的最常用设备。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24小时的随身装备,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特征。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前景看,移动金融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网银的增长速度。

移动金融的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在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覆盖能力上,将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网银服务。重力感应、二维码识别、手机定位等移动新技术不断融入金融业务,手机购物、NFC手机支付、O2O交易等新型服务手段不断出现,极大方便了客户随时随地享受智能的、信息化的金融服务,这是传统桌面互联网金融服务所无法企及的。移动金融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三、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上世纪末,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21世纪行将灭亡的恐龙。然而,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证实,商业银行总能够在科学技术的演进中不断地拥抱变化,在变革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适应环境的精髓在于,决不抗拒技术的变革,而是通过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每每能够在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桌面电脑转向智能手机,电子商务转向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商业银行也要不断自我革命,过去是以网银革命实体网点,现在要以移动金融来革命传统网银。

大数据、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新型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科技力量。

大数据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手段。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数据容量巨大、数据类型众多、数据的处理速度更快。大数据处理模式使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更好地把握客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突破了原有的8小时服务时间、突破了网点的地理限制,形成了24小时全天候在线、全球范围直通的新型客户服务渠道。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技术资源使用方式。云计算采用了科学化的资源共享、支持和管理方式,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

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则提供了新的客户互动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这些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商业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新渠道,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发布平台。

移动金融模式融合使用大数据、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信息科技手段,将带来革命性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其产生的综合效应“不只是4+4,也不只是4×4,而是4的4次方”。移动金融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割断营业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减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粘性和依赖程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支付、第二个是信用、第三个是渠道。这三个方面的变革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变则存,不变则亡。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继续走传统经营模式的老路已不可行,唯一可行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一场变革。这包括了:

一是商业银行应变革传统的业务模式。从业务的四分法来看,网银业务已成为现金牛业务,其增速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移动金融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明星业务。从“双十一”网络购物的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传统电子商务的增速约在80%左右,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增速可达500%。商业银行应从网银等现金牛业务中收割利润,并将资源投入到移动金融新业务上来,将服务客户的主战场逐步从桌面电脑转向手机终端上来。

二是商业银行应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应用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盈利模式。新型盈利模式的特点是边际成本低,且随着客户的增多成本会更低。只有摆脱传统的过度依赖实体网点的高成本经营模式,商业银行才能有力对抗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竞争者。

三是商业银行应更加关注新型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电子商务用户、手机族群等新型客户群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201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占中国GDP总量已达15%。手机网民人数已超过4亿,手机已经替代电脑成为人们上网的首要工具。商业银行应关注新型客户的需求特点,向这类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商业银行应构建新型渠道体系。要把银行建在社区,通过建立布局全国的网点体系,使社区银行网点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要把银行建在网上,使网银成为客户通过桌面电脑获取金融服务的窗口;要把银行建在手机上,使人们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获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也将成为“水泥银行”加“鼠标银行”加“指尖银行”的综合体。

五是商业银行应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随着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公司等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也在不断受到挤压。商业银行在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技术更新快等优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拥有非常优秀的风险文化,积累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在理财产品的创设和信用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商业银行都有着核心优势和能力。

六是商业银行应推动金融普惠。通过面向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用户提供普惠服务,商业银行能够有效拓展金字塔底层市场(theBottomofthePyramid,BOP)。商业银行传统上主要面对高端客户群提供金融服务,这主要是受限于服务的技术手段不足,以及实体网点的地理范围限制。通过建立移动金融新型服务模式,商业银行服务覆盖的地理范围和潜在客户群体也扩大了成百上千倍,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力和空间。

【作者:李麟 钱峰 李华章】

移动金融服务市场调研

金融分析

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大学生如何运用移动金融

金融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金融分析

电信的移动分析

旅游业移动营销分析

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移动云计算分析

《“移动金融”分析.doc》
“移动金融”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