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教学

2020-03-02 06:04: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这节课着重谈谈小学课本里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点。 什么是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写人、记事的以外,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归到叙事性作品这一类中,因此,叙事性作品占的比重很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龙头”。

例如:

写人——《黄继光》、《月光曲》 叙事——《惊弓 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燕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状物——《翠鸟》、《荷花》

《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一,观其貌。 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 第二,寻其味。 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 第三,悟其道。

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它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之间不仅体味、把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即对“道”的把握。这个“道” 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叙事性作品教学应注意哪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课文常见结构:

有的按时间来分,如《观潮》

有的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

有的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

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

有的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一是借助审题、释题。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

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中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

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小结:

1、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应注意哪几点?

2、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训练:

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 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指导要点:

◆认真钻研教材,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

◆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找出重点词句,设计指导学生理解的方法。

◆重视朗读,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 .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

一、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板书“平分”“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

三、细读课文,领会中心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是(出示: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把你心中的犹豫,思考写在空白处。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多善良的男孩呀,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个10岁的孩子,所以一开始男孩„„)(多善良的孩子,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

当你有了这些感悟时,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

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出示:确认„„)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读,)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第7段„„

所有的人震惊了,这就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亲情!这就是浓浓的兄妹亲情!

四、读写结合,情动辞发。

(“平分生命”)分享生命。现在,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一、回顾

1、上节课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交流各自的所得)

2、在大家对课文的回顾中,我们再次体会了男孩子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使我们震撼,也使我们向往。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细细感受这可以触摸的真情。

二、品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2、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7-8页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积累

1、在积累本上摘抄本课好词。7页抄一抄以及学生自己的词语。

2、“金钥匙”指点:把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都可以抄下来。

四、拓展

收集感动自己的有关亲情的故事,等课前3分钟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易错生字的识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课前3分钟:讲亲情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自学生字,找出难记的字小组内独立解决。

3、师重点和学生学习易错生字:降、瞬、承。(可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4、书写生字。(正确、美观)

三、学习第7页比一比。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读后先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2、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四、作业超市

1、选用学过的词语编写一段话。

2、帮家长做家务。

3、给家长洗脚。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教案[版]

叙事性文章教学(材料)

叙事性工作总结、教学反思

叙事性工作总结

叙事性文本

叙事性新闻稿

叙事性散文

《叙事性作品 教学.doc》
叙事性作品 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