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2020-03-02 19:11: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

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

答: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3、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答:1.数学能力结构应当包括传统的三种基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五种数学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2.关于思维能力的其他一些提法与五种思维品质的提法,意思是接近的,可以纳入思维品质去考虑;

3.三种基本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形成的15个交叉结点上又各有具体的能力特点。

把数学学习和研究看成信息加工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对信息之间的秩序地探索,这里可以举出数学能力需要的一些基本才能:

1.抓住中心主题的能力。

2.从各种角度考察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3.舍弃无关的信息而集中于信息的有用方面的能力。 4.认出各种变量变化时所引起的效应的能力。 5.探索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6.提出有用的假设并加以验证的能力。

7.依据公式或模型进行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运算的能力。

8.良好的想象力也是重要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仅是对空间概念的想象力。 9.作为信息储存能力的记忆力等。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大纲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doc》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