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

2020-03-02 08:27: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课题: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目的:“天之骄子的辉煌历程”,以沈阳铁西区为例,纵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调研地点:沈阳市铁西区

调研时间:2010年8月7日——2010年8月20日 调研背景:

今年6月初,中国美国商会组织了47家美国企业来中国考察,寻找投资机会。辽宁成为他们的首选。而由于报名太过踊跃,商会还被迫限制了参加考察的会员人数,这在商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9年开始以来,辽宁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点击访问者中,有20%来自美国,20%来自北京。引来国内外相关人士广泛关注的,是辽宁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但辽宁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上半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7亿元,增长48.9% 。全省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998亿元,增幅达100%。“东北振兴”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无疑是激发辽宁变化的关键词。 调研内容:

我生活的沈阳市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个火热的气氛,曾经丢失的活力与生机再一次洋溢在这片黑土地上。

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1/6的财力倾注在铁西区。这块全球工厂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的土地上除了不生产舰船、不总装飞机以外,装备制造业所涉品种几乎无所不包。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工业集成化的典范,铁西区是辽宁乃至东北工业的缩影。矿产资源、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区域位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奠定了早期辽宁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亿元,占全国的22.7%,这一数字,在其他省份中无出其右者。而当时钢铁等产量更是占据着全中国的半壁江山。

进入20世纪最后十个年头,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得开放者占主动、得转轨者弄潮头的阶段,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在转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挫折。因此,出现了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的现象。当时,这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出现的问题,被学界称为“东北现象 ”。

据统计,到2001年,铁西区4/5的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达300亿元。30多万国企职工中,有10多万人下岗。

工业是辽宁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命脉,2002年,辽宁的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位次均降至第7位。

仅以沈阳铁西区为例,有关调研报告这样写道: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年-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铁西曾希望靠引进外部资金来改变企业的困境,但从1986年到2002年,虽获得350亿元财政拨款和贷款,却仍因为污染、企业倒闭、停工等问题不能如愿。

只就生产线改造生产线,就生产车间改造生产车间,已不能从根本上改造老工业基地。必须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改造,不改革则没有出路。

“振兴东北”与机体“再造”

这已不是铁西区第一次这样告别过去了。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一年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下,加快推进“东搬西建”、“退二进三”。至今已有239家企业搬离铁西。这些工厂腾出来的土地,已经变成了熙攘热闹的居民住宅区和以物流、汽车、金融、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区。

腾笼换鸟,让老国企利用厂区土地变现的资金,解决企业多年来拖欠职工的各种内债以及部分银行债务,已成为东北地区的普遍做法。土地变现的资金量也着实不可小觑,仅铁西区通过搬迁区内的239户企业,就获得了近200亿元的土地极差收入。

振兴东北是一个深刻的改革过程,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彻底改革,国企改革重要的不在减员,而在于转换思维。搬迁也不是简单的位移,更是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机体“再造”。

沈鼓整合了沈阳水泵厂、沈阳气压机厂,组成沈鼓集团,实现了优势互补;沈阳机床走出辽宁,并购了德国希斯、重组了云南机床,控股了昆明机床,成为我国最大的、最完备的机床生产基地。

作为探索者和示范者,沈阳铁西区“新生”的故事在东北几乎所有的工业城市中不断上演,传统工业的气味正迅速从这些城市的中心区消失。 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

历史 一个以高26米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为标志,以沈重集团原址改建而成的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日前建成开放。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去年11月开始建设,广场大型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雕塑总重量400吨。和其他雕塑的安静不同,持钎人的手臂会移动,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劳动中的工人,再现了劳动创造的场景。占地4000平方米的1905创意文化园,是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的。该车间始建于1937年,是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的机加车间。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在沈重铸钢车间,曾有“号称中国第一炉”的2号平炉,它于1949年10月31日,即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炼出了第一炉钢,当年钢产量达到了1889吨。同样在铸钢车间,一座适用于浇筑小工件的5吨钢炉,是1958年从苏联买来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炼出了300种型号共45万吨钢。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曾被誉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先后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车间,炼制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2号平炉原址挂上了“沈阳重型铸钢车间原址”的牌匾。这个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轨迹的铸钢车间将成为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符号。

沈重整体搬迁后,工业遗址被保留下来,包括对浇铸最后一炉钢水的钢炉、钢水包和锯齿形老厂房钢架结构予以保留;利用老机器设备及零部件设计工业雕塑;利用部分厂区规划建设“重型文化广场”,以展示沈重集团这些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纪念意义的重工业符号。创意文化园保留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不变,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分割,将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

铁西区从今年5月开始建设一条工业文化的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主要借助于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体,配以景观改造,留驻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随着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最后一炉钢水浇铸成“铁西

NHI北方重工”9个大字,这座具有72年历史的老厂在生产完它的最后一件产品,留下永久记忆后封炉。

工业文明在这里彰显、延续。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就是在这里诞生,曾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

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清文化已成历史,不能代表现代沈阳的文化特征,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

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见证火红的岁月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业合并建立了沈阳机器厂。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该厂,并定名为沈阳铸造厂。当时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在博物馆的广场上,重达30吨的钢锭模子、重达13吨的中注管、重达15吨的铁包子,烘干窑门搭成的大门,高31米,长24米的超大型建筑结构,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无声地讲述着铁西工业曾有的辉煌。

工人村:追寻时代的脚步

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是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修建的。1952年12月,第一期79栋红砖闷顶楼房竣工。1954年续建13栋,1957年续建51栋,共建成143栋起脊闷顶苏式风格建筑,形成了总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是共和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区。在这里,暖气、煤气、上水下水,一应俱全;商店、医院、储蓄所、幼儿园,一个不少;粮店24小时营业,邮局代订车票。包括当年的冶炼厂、机床一厂、重型厂等44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高级技术工人及劳动模范“齐聚这里”。 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沈阳市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那时,提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工人村,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成为当时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鲜活物证。

进入新世纪,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建设政府低价房。很多“工人村”原住户分期分批地搬进了一路之隔的“工人新村”,“工人村”的保护问题也摆到了政府面前。2007年,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在铁西区赞工街十马路,建成由原7栋苏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工人村生活馆”,恢复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其中还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

蒸汽机车博物馆:再现工业发展百年沧桑

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铁西区重工街64号铁西森林公园内,是在原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的基础上,从沈阳植物园迁移新建的,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座蒸汽机车博物馆。

整个展厅建筑平面呈扇形,外观为两层,一层作为展示厅,二层设有观光走廊,游客可在此俯瞰机车全貌。

蒸汽机车博物馆主体建筑外观以银灰色为主色调,内部分三个主要功能区。一层半圆形展厅为老机车实物展厅;二楼环廊为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科普教育展厅(包括资料、实物分类展厅,多媒体演示厅等);三楼为办公区。博物馆在建设中增加了蒸汽机车酒吧、多媒体演示厅、詹天佑展厅等设施。同时开辟专门展区,展示与蒸汽机车及铁路有关的实物。介绍机车原理及演变过程,包括展示一些老式的驼峰控制台,道口信号灯、机车汽笛等。

在馆内,16台蒸汽机车呈弧形排开,停放在各自的铁轨上,分别产自1907年-1960年中国、美国、日本、捷克、波兰、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苏联等国。其中,1907年美国生产的PL1型、DB1型小型蒸汽机车,是整个蒸汽机车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我国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QJ型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生产的铁路机车,它为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增的3台复制文物机车,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火车“龙号”的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简易机车。SL7型机车是当年日本侵华时在中国使用的“亚细亚”号,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1934年生产制造的,设计时速为130公里/小时。据了解,“亚细亚”号日本当时仅生产了12台,全部在中国服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仅此一台。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

在铁西,劳动是最光荣的词汇。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铁西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从评选“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从修劳模公园,到塑劳模浮雕墙;从创工业雕塑,到建劳模新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同时也收获尊重与荣耀。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年近古稀,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今年“五一”,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制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填补国内空白,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无处不闪烁着工人阶级的智慧。

工业文化保护持续拓展

一个钢包、一口水井、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如今在铁西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件件展示沈阳经典“工业元素”的标本。

“工业遗产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铁西丰富的工业遗产最终也会消失”。伴随着铁西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同时正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此项工作。铁西区将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内寻找到当年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钢包保存下来,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厂时开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来,将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要整体保留下来,进行原址企业介绍„„

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上,铁西区从总体规划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人遗产。经区政府研究已与购买北方重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商定,将对第一口炼钢包加以装饰,融入房产开发中,成为一道亮点;将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与该地的绿地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包含该井在内的主题公园;此外,对沈阳机床一厂、沈阳鼓风机集团、低压开关厂、桥梁厂的遗址上设立遗址标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沈阳,了解工业文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日子。

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计划书

社会调研心得

社会调研心得体会

假期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doc》
社会调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