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2020-03-02 18:24: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教者:李兴华

2012年7月10

浅议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讨论的几个着力点

灵台县城关中学李兴华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已广泛使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还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把握,讨论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使课堂讨论取得实质性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质疑、深思、感悟、论辩,达到广泛交流、深层思考、理清思路、拓展提高的目的,就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作比较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一)讨论的形式应是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大胆参与、互动提高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故又称为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但在集体讨论中,每个学生参与的充分性往往受限制,特别是那些平素沉默寡言、不善言语的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小组讨论适合难度较小且议题较多的讨论。小组讨论的规模较集体讨论要小,因而小组内的组员参与的机率较大,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较高,讨论的气氛也较热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可由班级(或小组)内的学生自选,也可由教师指定。两者相比,学生自选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主持人、记录人等角色,采取“轮流坐庄”形式更好些。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良好的讨论参与者不仅要积极发言,而且必须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讨论前,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没有对讨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至于怎样讨论,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不得要领。由于分工不清,目标不明,讨

论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组内成员讨论的不知所措和课堂上的混乱局面,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二、问题设计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真正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叶圣陶语)”,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下同)《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观看自己拍摄的《考试》录像。录像中,小余和小陈两位同学面对考试表现出极大的情绪差别。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1)面对考试,小余和小陈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不同?(2)两位同学的情绪表现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已涉及教材中“情绪的基本类型”和“情绪对人的影响”等重点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教材的这些重点知识也便了然于心。

(二)结合生活实际,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疑点

联系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而,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一位教师在上《身边的诱惑》一课时,组织学生就“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与弊”展开讨论,然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的周边,有哪些东西最能诱惑人,以前遇到诱惑时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后果,学了本课后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这些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对于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讨论的问题还应考虑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例如,“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所在。有位教师先以实物出示了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用多媒体演示介绍有关海伦·凯勒的材料,然后问道:“海伦·凯勒是成功的典范,从她身上我们能学到一些发掘潜能的好方法。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方法呢?”由于教师事先将发掘潜能的方法有意识地融于材料之中,学生通过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不难归纳

出发掘潜能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展开,教学难点也便迎刃而解。

(四)多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当讨论的问题富有争论性或者问题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时,运用讨论是最适合的。因而讨论的问题应是开放多元的,问题的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14岁的刘丽丽(化名)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赌博,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她会求爸爸不要再打她的。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刘丽丽会听奶奶的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就“家丑不可外扬”与“家丑应该外扬”展开辩论。当奶奶跟爸爸说了以后,爸爸却变本加厉,丽丽“旧疤未愈又添新疤”。丽丽在绝望之时,无意之中发现了奶奶的安眠药……她会把药吃下去吗?学生又进行了大胆猜想、议论。而当丽丽因被爸爸一顿暴打给打醒时,教师又让学生为丽丽想办法:可通过哪些途径讨回公道……案情悬念层出不穷,教师设计的问题又颇具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五)难易适中,有利于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难以有效进行;当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因而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是在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域内。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三、课堂调控是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讨论过程中应注意适度的诱导

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几十个学生一起在思索,对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见解。作为教师,必须相机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有时甚至整个班(小组)讨论的气氛不热烈时,教师应考虑问题是否过难,学生难以回答,并运用教学机智作及时而有效的调整;当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教师也应及时介入,设法引导这些学生大胆参与讨论;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跑题”现象时,教师应及时指明思维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问题,避免无聊的争论。教师还应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是非的

“十字路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讨论欲望,引导学生将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时间。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才能实行“能量转换”,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大打折扣。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前一种情形较为普遍。有些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言犹未尽,便草草“鸣金收兵”,效果也便可想而知。

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创新,创设一种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教师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活泼。讨论时需要热烈活泼,总结时又需要严肃沉静。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四、反馈与总结是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必须组织学生反馈讨论信息,并作恰如其分的总结。因此对教师来说,还必须把好“反馈关”和“总结关”。

(一)反馈关

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以便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也是与我们现今倡导的“赏识教育”相吻合的。但也有的教师片面理解鼓励学生发言,表现在讨论的反馈中,一味地“赏识”,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导向,诸如,“你的回答很正确!”——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你的回答很有创意!”——其实毫无新意。特别是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肩负着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使命,更应注意正确的价值引领,否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如,在一次评优课中,一位教师在上“感悟青春”这一教学内容时,设计了“男生女生”这一课题,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华同学的难题:“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可她不喜欢我,我很苦恼。怎样才能使她喜欢我呢?”一位男学生说:“我可在骑车时,假装不小心将她撞倒,然后送她去医院,借此机会接近她,让她喜欢我。”遗憾的是,对于学生的这一“欠妥方式”,教师居然未予以引导。这里,姑且不论教师设计的这一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是否合适,教师未对学生的这种“欠妥方式”予以“纠偏”,就足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总结关

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在优点中找缺点;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在缺点

中找优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优等生学习有方向,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诗句)”,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思考与研究。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t Word 文档 (3)

思想品德学科工作总结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1]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1]

《初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
初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