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小编推荐)

2020-03-03 17:36: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奠基者》观后感

——2011年新分大学毕业生 王兆琪

这几天公司党委组织科安排我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奠基者》,看到老一辈石油人为了摆脱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为了振兴工业基础薄弱的新中国,他们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敢打敢拼,舍小家为国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庆进行石油会战,他们是工地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从基层干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看到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那股子不服输的那股子硬汉作风和诙谐的语言,看到会战大军在萨尔图召开万人誓师大会,马厚生和王进喜下挑战书,要在会战中一决雌雄。王进喜喊出了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极大鼓舞了我们的士气,要向铁人学习,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从大局出发,为国家着想,永远不忘石油工人的“魂”。

看到“独臂将军”石油部长余秋里冒着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还有剧中原四川局总地质师沈霖谈到为什么答应余秋里到艰苦的东北工作时,说了一句话:

“士为知己者死”。使我感到余部长的不图名不图利,真抓实干的精神,使我看到了余部长独特眼光,慧眼识才,使我明白了为什么石油队伍在国家建设中可以做出堪称伟绩的事业来。

在《奠基者》中,树立起一群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把石油工人的喜怒哀乐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在王进喜和马厚生第一个月较量中,1205队胜出,获得标杆队红旗。王进喜十分得意,对指导员说:“他马猴子就是一个跟头翻出十万八千里去,他也逃不出咱们的手掌心。”王铁人有一个口头禅,每当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时都会说:“咱是谁?咱是1205!”骄傲自豪溢于言表。有荣誉感决不是本位主义,当1202钻井队超过1205队获得红旗,并领受任务赶超前苏联功勋钻井队的世界纪录时,钻机出了故障,关键时刻王铁人从国家的荣誉出发,让把队里的钻机卸下来送到1202队,支持1202钻井队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铁人的胸怀,铁人的精神。

在《奠基者》中最感动我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下各行各业得以快速发展,日新月异,1957年全国石油产量145.7万吨,为石油部没有完成任务,并且在四川石油会战失败的条件下,老一辈石油人顶住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发现了大庆油田并且组织石油会战,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我们的石油队伍是

一支可以经受住各种考验的队伍,作风硬朗的队伍,值得信赖的队伍。

《奠基者》在我的心里,比故事更有吸引力的是那整整一代石油人的形象,上至部长余秋里、下至那些普通的石油工人;而比人物更有感染力的是他们身上极朴素的一种情感,对国家、对人民、对战友,完全发自内心、发乎纯然的爱。正是人类简单纯粹的“原生态”境界,却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固有的潜能,勃发出强大、剽悍的力量,甚至超越生命和自然的某种极限,那是足可以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一种能量。

观看《奠基者》,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真实、有一份充溢于胸的感动、有一腔汹涌澎湃的豪情。

奠基者》观后感8

2010-01-21 15:21:18|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一代父辈用血肉的身躯,为共和国的强大甘当“奠基者”,这是怎样的情怀?我们该做何回答?当我含泪观看完电视剧《奠基者》后,真的感慨万千!

上个世纪的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抗美援朝刚刚结束,加上中、苏关系恶化,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我们年轻的共和国雪上加霜,一贫如洗,人民的生存经历了一场人为加自然的劫难,我们的共和国将走向何方?

以石油工人为代表的一代父辈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来到萨尔图(就是现在的大庆),开始了在“月亮升起的地方”,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革命,

四、五万石油大军拼死奋斗,终于拿下大油田,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人以自己的行动对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该剧反映的是一大群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围绕着一二零

五、一二零

二、一五二八三个钻井队,在大庆石油会战中所发生的感人事迹,突出的刻划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叫人过目不忘!

石油会战大军

铁人王进喜

被冰冻的钻井台 当时的困难真是难以想象,苦中的两个字贯穿全剧,那就是“冷”和“饿”。东北大地真是与石油工人叫劲,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会战的工人和复转军人们一下火车就尝到了什么叫“冷”,什么叫“饿”。这些困难是上到石油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下到钻井队长铁人王进喜都解决不了的。有时会看的本人混身都发“冷”,真的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感动!

全剧基本反映的是冬季的石油会战初战阶段,到处是冰冷刺骨的寒风,住的屋不遮风,穿的衣不裹体,石油工人就在这样的天气下开始向大地开战。冷还不算,饿又是一道难关,当时的黑龙江省委欧阳书记决定将全省的储备粮全部拿出来补贴进去,每月才只有七点五万公斤,只

四、五万石油大军用上十天,加上原有的贡给粮能用十天,平均下来大家每月要有十天挨饿。在这样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就在这样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石油工人连破全国和世界钻井纪录,钻探出一个又一个高产油井。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王进喜经常喊的那句“咱是谁呀?一二零五!”能叫人感觉到,只要是一二零五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生活中的天寒地冻,缺米断粮困绕着石油会战的英雄们,饿晕、冻伤经常发生。生产中的道道难题也在考验着石油大会战的人们,缺少物质和井喷时有发生,一五二八井队的指导员何大年同志就是因为发生井喷后,连人带井一起被沉入沼泽地之中光荣的牺牲了,年仅四十七岁的一二零五队长铁人王进喜也是英年早逝。一个个英雄虽然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但是他们的英魂却永远留我们的心中!

剧中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情景展现,特别是何大年指导员的妻子从老家来到油田后,井队的工人们为了不让她知道大年同志牺牲的消息,以确保她腹中的孩子不受影响,编了很多“美好的瞎话”,但最终还是让大个子说走了嘴,嫂子终于得知丈夫的离去。她与大家来到大年牺牲的地方,面对埋藏大年的地方失声痛哭,那里只是一片沼泽地,我们的父辈们就是这样以他们那不朽的身躯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我想,很多看过《奠基者》的朋友,一定会被那个时代的精神所感动。让我们重温那个时代,今后无论发生什么困难,都将被我们所战胜,

我们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贫穷,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大庆精神永存!!!

《奠基者》观后感:激扬、恢弘、淳朴、奉献

《奠基者》是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题材中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也是这些年难见正视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没有做作,令人信任和汗颜的电视剧。

从《创业》到《铁人》,我们都是在一种刻意下的光环中看见大庆人豪迈情结,看到王进喜无畏的工作作风的。虽然这些片子中都喊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但相比《奠基者》就显得脆弱。片中的结尾是康世恩领命开发华北战场而结束,似乎让人意犹未尽。纵观全剧,感叹颇多。

一是人物刻画的细腻。从余秋里到康世恩,从王进喜到武刹把子,杨红旗、陆维夫、沈霖个个活龙鲜健。余秋里,独臂部署战区计划、与沈霖打赌谋划油层潜力;康世恩,请井队员工吃饺子,自己确夹起盆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杨红旗,来到井场与员工娴熟扛起水泥;王进喜与马厚生较劲打井;钻井工光着脊梁在漏雨的土屋内跳舞等等这些真实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大庆时期的艰苦岁月,相信老一代石油人革命加拼命的激情,所有人物的说话语言和场景刻画,无不使人感到片子的真实。

二是尊重历史发展观。以前反映大庆人会战的影片,基本都是王进喜一人,除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就是“我不是你捏的,一碰就散”等光辉语录。《奠

基者》中不仅反映了四川会战失败,面临困惑,大个子要脱离队伍等事实,同时客观反映了大庆五面红旗的由来,更是真实记录了杏24井的井喷,王大年的牺牲、武杀把子和马厚生、王进喜等一批人彪悍忘我的顽强作风。可以说,大庆会战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得了最后的胜利。与我军长期战术相似,就像余秋里所言,当初的设计,要牺牲4000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奠基,才能有当今中石油的辉煌。我们面对历史,本着不回避、不牵强的原则来还原大庆会战,这,才是《奠基者》成功的又一奥妙所在。

三是创业者扎实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康世恩的侄子,他眼中的叔父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揉不得一个纳米颗粒,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且强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多少年后,中石油各油田都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影子。

中石油的成分,除了玉门、克拉玛依老矿区员工,就是石油三师的转业战士。一边是技术精湛的老石油工人,另一边是作风强悍,不惧任何困难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将士。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工作作风,在片中贯穿至终。陆维夫“恐惧”医院要求回大庆、“乳臭未干”的沈霖敢于石油部长叫板、杨红旗大声呵斥钻井队长等场景,都将中石油追求卓越、奉献能源的精神表现的潇洒自如。

四是影片的缺憾。既然已经反映了石油三师整体转业石油的故事,就不能不表现张文彬同志,毕竟他是一师之长。总指挥康世恩,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物,片中的康老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此提出异议。

《奠基者》观后感------我们也是奠基者

没有泛泛的理论说教,没有矫揉造作的现代语汇,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人们,从共和国的独臂部长 —— 1205队长王进喜——井队钻工,无不自然而真实地展现出共同的信念、使命、激情和战天斗地的干劲。这就是央视

开年大型电视剧《奠基者》。

这部典型的主旋律工业题材剧,背景苍茫,凝聚人心;场面宏大,震撼人心;剧情细腻,深入人心;历史真实,更是牵扯人心„„

以“铁人”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为祖国初始的石油工业书写了不朽而华丽的篇章,用汗水与血肉,连同志气与精神,构筑了“中国石油”的坚实基础。严寒、酷暑、;帐篷、地窝子、大苇湖、草甸子„„无一不勾起我们老一代石油人的记忆与共鸣。相同的历史条件,相似的生活环境,相像的斗争经历,我们克拉玛依人、独山子人,同样经受了创业的辛酸,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难忘岁月。

想当年,命运曾与大庆擦肩而过:1961年初,新疆石油局大批增调力量支援“松辽”会战(那时保密需要,对国内外尚未宣称大庆),我跟随领导单奎同志(石油师老干部、时任独山子矿务局新源钢铁厂厂长,曾在红山嘴钻井处工作)奉调大庆,从新源急回独山子报到。途经果子沟时,风雪茫茫,我们搭乘的“解放牌”寸步难行。下午,领导挤进一辆工程用小车先行,我却在沟中困了两天一夜。其后,因我是非急需的钻探一线人员,又失去了及时、当面争取随调的机会,竟这样与大庆会战失之交臂,终生抱憾。而单奎去大庆就在“铁人”所属的钻井指挥部工作。我回独山子后,调到矿务局副业处(行政服务处、生活公司的前身)。

为保障三年极端困难时期独山子炼油厂职工的最低生活之需,稳定炼油生产,矿务局在远离矿区九十多公里的乌苏县“四棵树”开辟副业基地,全厂职工将分批次去开拓、支援。与《奠基者》中场景完全酷似的一幕幕开始了:作为首批先遣队,我们一百多人在冰雪覆盖的苇湖空地中扎营。第一夜,因为炉具没有安装好,零下二十五度以下的帐篷里,每人穿一双毡筒、一床被褥、加盖一件老羊皮大衣,还是冷得通宵难眠。第二天晚,用红柳枝、干芦苇猛烧铁皮炉,竟把帐篷顶烘穿了一个大洞,下半夜仍冻得瑟瑟发抖,再猛烧„„我们在三米多高的大芦苇湖中开荒造田;在“斯大林80”与“德特54”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拽树根、挖苇根;在洪水暴涨的夏夜固渠垫埂;在开春后建成的大地窝子里任凭蚊虫叮咬、

在返浆路的泥水中垫红柳枝、扛车推车;在次年苇把子做房顶、苇把子垫床的“干打垒”土块屋中每晚都“政治学习”;而每日三餐只有每餐一个黑面馍、一碗菜叶汤。东北有三宝,四棵树基地也有“两宝”:苇根长,长达二三十米;蚊子多,多得不敢拉屎。

信念不灭,苦中有乐。我们也曾在湍急的四棵树河中网过大把小鱼,就地支起脸盆,砍一棵梭梭柴清煮,再撒一把粗盐,连汤带水、人间美味;我们也曾在秋后夜守玉米地时,用七九枪撂倒过一只苇湖中窜来的200多公斤重的大野猪„„令人自豪与欣慰的是,基地在全炼油厂职工“支援队”轮番、连续艰辛开发中,一两年后,就把自产的粮食、土豆、菜蔬、黑粉条、糖稀(用甜菜熬制的稠浆以代食糖)、乃至玉米酒,一车车源源不断地用“解放”、“嘎斯”拉回独山子,有限地供应给职工。这在当年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无异于动脉输血,作用显著。直接为新疆刚刚迈步的炼油工业增添了活力,稳定了士气,加快了发展。其间,作为党报通讯员,我曾连续向当时的《新疆石油报》撰发了二十多篇短讯、消息与通讯,见证了基地的艰难和辉煌。

四棵树基地的历史功绩,更在于大庆精神的弘扬、千秋伟业的传承。与《奠基者》同样,她可以影响我们子孙几代石油人。可圈可点的事和人,层出不穷。有如每天拓荒砍树、打柴达250公斤、单腿还有残疾的“砍柴

模范”付子成(80年代末已退休),其60后出生长子曾任独山子副区长;有连续两年获局级农副业战线标兵的刘沱(后调大庆),其70后出生的女儿任职外交部东欧司;有“除苇根英雄”大田班长杨正荣,回炼厂车间后一直是七

十年代的先进人物,后调长岭石化,仍是老标兵;有任劳任怨的上海支地青年兽医小姚,多年因勤奋好学、进取有为,1973年调去乌鲁木齐石化筹备建厂,80年代当组织处长;还有留两撇小胡须的维族铁工木沙·艾沙,憨厚实干,月月上光荣榜,调克拉玛依后,曾是1992年至1994年三年的市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往事如烟,却魂牵梦绕。《奠基者》勾起了老石油人对逝去年华的无垠的追思,我们60年代天南地北不同战场上的相同苦乐,也正是届时大庆会战在全国多点面的呈现。“铁人”精神激荡着几代人的民族自尊和崇高使命感,独山子,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今天,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际一流石化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先行者、奠基者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千秋伟业.奠基英雄——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小编推荐).doc》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小编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