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讲稿

2020-03-01 16:57: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空腹血糖≥7.8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称为高血糖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易引发高血糖,非糖尿 病高血糖也很常见。

而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避免血糖升高。

下面我们就看看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 些吧。

(一)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继发性)

1、应激性高血糖,强烈的应激因素,如严重烧伤、大手术、脑血管意外、

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所致应激状态,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而出现血糖升高。一般应激后7~10天空腹血糖恢复正常。 2.药物性高血糖,能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很多,包括利尿剂、抗癌药、降压药、女性避孕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消炎痛、氨茶碱、甲氰咪胍、甲状腺素等。 3.妊娠性高血糖,胎盘分泌生长泌乳激素可使血糖增高,分娩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但仍有30%左右的产妇发展为真性糖尿病。

4.垂体性高血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而引起糖代谢异常,发生高血糖,主要表现为身材高大、肢端肥大。

5.甲亢性高血糖,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胃肠吸收葡萄糖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产生增加,组织吸收葡萄糖减少,糖原分解增加等原因而致血糖升高。

6.肝源性高血糖,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广泛性损害,使肝脏合成糖原功能障碍,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易发生餐后高血糖。

7.胰原性高血糖,由于胰腺切除、胰癌、胰腺急性炎症反应等,直接使胰岛受损,抗体应激反应大,胰高血糖素过度释放,都可以导致一过性高血糖。 8内分泌肿瘤引起高血糖,柯兴氏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胰岛A细胞瘤、胰岛D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等,都可引起血糖升高,主要与各种激素使体内糖代谢异常有关。

9.血色病古铜色面容、肝硬化、心血管病变、性功能减退患者血糖增高,应怀疑血色病。系铁沉着于胰腺,胰岛β细胞受破坏所致继发性高血糖。

(二)原发性因素

1.吃完西瓜

3-4小时回落 2.酗酒

2-5天回落 3.高热

15-25天回落 4.一些慢性病

时间更长 5.生气

5-15天 6.感冒

15天左右

7.骨关节疾病

骨折

病情好转回复正常 8.低血糖导致的高血糖

15-30天 9.谷物摄入不足

7-15 10.运动后、过度疲劳

7天左右

二.\"糖尿病为什么越来越多?\"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病名。在中医中叫\"消渴病\",在西医中叫\"糖尿病\"。

消渴病的主要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即“三多一少”。消渴病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距大约2500年。有多部中医经典多处记载消渴案例和成功治愈的方法。在中医中消渴病是一个发病率比较低的疾病。

西医的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这个是现代的定义,在高血糖检测方法发现(1970年)之前,糖尿病说的就是尿多、尿有甜味的一种疾病。那么和消渴病基本上是可以对应的。最早是希腊一位医生命名的,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在胰岛素发现之前,西方国家的医史中有记载:用生理盐水和饥饿疗法治疗糖尿病,但是治疗患者大都在两年内死去。胰岛素发现之后,治疗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所以很久以来在西方世界糖尿病一直是一个比较可怕的疾病。从这我们看出西医在糖尿病治疗历史上,其实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由于各种原因,西医已经作为一种主流医学,中医的消渴病已经在医院中消失了,没有人到医院被诊断为消渴病,而是被诊断为糖尿病。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医院,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我们看糖尿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增长的情况。数十年以内,糖尿病增长是非常惊人的,在世界范围内,1980年这一数字仅为1.08亿,约占全球人口的4.7%,到2014年的时候,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达到4.22亿,约占全球人口的8.5%。对中国的情况,增长的更厉害一些,属于更爆炸式增长。1979年的时候,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不到1%。然后到2010年的时候,已经达到9.7%。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要的话题就是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很多的因素导致了这一个现象。其实也包括西医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医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的治疗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糖尿病的90%是2型糖尿病,生活方式改变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改变:

第一个少运动,久坐导致大量肥胖人群;

第二是过多使用肉蛋奶,导致主食不足,营养来源出现问题;

第三个是精纯营养品,导致营养过剩,出现代谢紊乱。其实也可以说是慢性中毒。

还有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糖尿病的防治越来越严格,但是糖尿病却越来越多。从防治的角度来看,我们这里列出来三点;第一个是错误的诊断。第二个是错误的健康指导。第三个是降糖药物的滥用。

下面我们就从防治过程中问题出发,仔细的讲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诊断方法的问题,现在糖尿病它诊断和疾病有脱节的现象。糖尿病是以尿多、尿甜为主要特征的,但是现在的诊断方式,使用血糖作为唯一的诊断指标后通过一两次血糖的异常来判断是否是糖尿病,如果有体征可能一次检查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明显这个代谢体征,那么可能两次异常诊断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这样一来,那么糖尿病诊断的结果大体上等于高血糖。

我们知道就是有很多的原因可以导致血糖升高,比如情绪波动、运动、饮食量、饮食间隔时间、感冒、进食障碍、大小血管病变等等,都可以导致人体出现生理性的高血糖和病理性的高血糖,还有一种是由于现在药物,有一些药物它有很强升高血糖的作用,引起药源性的高血糖。这些血糖升高和原有定义的糖尿病-这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仅仅根据一两次血糖检查,来诊断糖尿病,就会把许多情况下一个生理反应结果-血糖升高当做糖尿病.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相当比例的错误诊断。 第二,我们谈一下错误的健康指导。我们知道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二型糖尿病爆发的主要原因。那什么样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呢? 我们列举三点,

第一是移民。有研究表明,这个移民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明显高于本地人的发病率的。移民为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饮食等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说亚洲很多人他的祖先都是从事农业的以谷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那么他到美国或者欧洲国家生存,以肉食、肉蛋奶为主要能量来源。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人身体不适应,产生了代谢紊乱-也就是发生了糖尿病。

第二是从贫穷到富有的这种阶层变化的人。比如说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发生糖尿病爆发的原因之一: 由于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这是一个角度。

第三就是诊断为糖尿病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就突然产生了巨大变化。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错误的健康指导,这也是本节我们特别想强调一个问题。

诊断为糖尿病的人,不管是误诊的,还是真正的代谢性疾病;很多人都会被要求少吃主食,过度运动。在主食吃的少-也就是能量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再要求过度增加运动,就导致常常出现饥饿与过度疲劳。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比如3个月,会使一个正常人产生代谢紊乱,真正发展为糖尿病;就不要说真正有代谢疾病的人,他们的健康只能因这种改变而更见恶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讲一下降糖药物的滥用。

如果是误诊,再使用降糖药物,那么显然是一种药

三)医学实践归纳四个方面梳总结

1、老化和早衰是2型糖尿病的根源 2型糖尿病的病因锁定在老化和早衰,而造成老化和早衰的行为原因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食物结构的改变影响最大。肥胖、高血脂和血管老化的提前,是人体代谢机能衰退的表现,或者说是早衰的表现。衰老或早衰,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班廷的胰岛素不足理论是基于胰腺切除的继发原因,因而适应对象很少[ii];2型糖尿病患者更普遍的是胰高糖素与胰岛素都分泌亢进,这种双高综合症的概念提出是希望避免刺激血糖升高[iii]。

2、糖尿病并发症是病因的放大

2015年8月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R.Brandon Stacey等人对6814人的针对心血管问题的调查分析结论:所有后来成为糖尿病的数千人,无一例外都先有未被识别或沉默型的心肌梗塞[iv]。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聂文涛“糖尿病并发症是病因的放大[v]”这一理论观点,也为聂文涛的“先健康后血糖平稳”提供了数据支持。

临床实践证明,并发症好转在先,血糖平稳在后。R.Brandon Stacey看到的血管病在先,高血糖在后。结论是一致的。如果得了糖尿病,就已经有了并发症,只是并发症可能未被识别。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要把恢复肌体代谢机能和修复血管损伤当成重要的工作,而不是等待微小的血管病变发展成严重的血管疾病。

3、尊重血糖变化的规律

聂文涛曾经列举了常见的七种原因和四个影响康复的因素[vi]。这些造成血糖升高的不同原因,其自然回落时间也不同[vii]。例如试图强行用药把应该三个月自然回落的高血糖当天降到正常水平,结果可能造成血糖更持久的波动,或者直接造成健康危害。很多时候血糖升高是良性的。谷物保护曲线显示吃谷物造成的血糖升高多数是良性的[viii]。先饥而食、得食渴止等古代中医技术已经被聂文涛发掘[ix]。

一天内出现的不同血糖波形,代表了不同的健康问题,也有着不同的预期结果,如血糖陡升波形的对策和预期[x]。人体要重新学会自己控制血糖,就必须面对高血糖。而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空腹血糖控制标准已经提升到10.2mmol/L,甚至更高的个别血糖。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更有利于身体恢复血糖调节能力。这就是学习过程,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替代学习。

4、良性血糖升高与康复目标

区分良性血糖与非良性血糖升高会使糖尿病市场减少一半[xi]。用并发症、生命质量和糖尿病体征来综合评价血糖,从而可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血糖。良性血糖升高,对健康有利,身体没有不舒适,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降糖效果不好;非良性血糖升高,对健康不利,身体不舒适,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降糖效果好。

从区分血糖性质入手,就是把并发症、生命质量和糖尿病体征看得比血糖更重要。血糖性质区分量表,也体现了先健康后血糖平稳的精神。糖尿病康复的最高目标是彻底摆脱糖尿病,其次是健康长寿但血糖略高,再次是血糖平稳但失去健康,最后是失去生命和健康。对具体的人来说,前两种情况都是好的,后两种情况不好。

四、糖尿病症状以及并发症 1.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每日尿量超过 2000-3000 ml。Ⅱ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因各种并发症或伴发病就诊,或是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②反应性低血糖

有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呈高峰延迟,餐后 3 -5 h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不适当的升高,引起反应性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症状。 2.体征

DM患者除体重变化外,大多没有其他体征。再出现并发症后可有相应体征。 3.并发症

并发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感染三类。 1)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DM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乳酸性酸中毒。 2)慢性并发症 ① 大血管病变

大、中动脉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② 微血管病变

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为重要。 ③ 神经病变

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早期患者有肢端感觉异常,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力、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 ④ 糖尿病足

是糖尿病较为特征性的病变。 3)感染

① 化脓性细菌感染:多见于皮肤、口腔、呼吸道、胆道、泌尿道的感染。 ② 肺结核: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4-5 倍。 ③ 真菌感染:足癣、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 中医病因病机

消渴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或劳欲过度所致。病初以燥热伤阴为主,渐致阴精不足,病久则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

一、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特别是肾脏素虚、阴虚体质,是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所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即为此理。

二、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导致消渴。

三、情志失调

精神刺激或长期郁怒,五志过极,则气机郁结,郁久化热,火热炽盛,可上烁肺津,中灼胃液,下耗肾阴而致消渴。

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太过,则肾精亏耗,虚火内生。阴虚火旺,消灼津液而发为消渴。

五、过服温燥药物

过服温燥药物而耗伤阴津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药物,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耗,发为消渴。

六、消渴的病机特点: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津亏耗则燥热偏盛,两者又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更虚。消渴的病机总以阴虚燥热为更。 2.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阴阳互根互用,消渴病情迁延,可阴伤及气,常见气阴两虚之证。日久则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俱虚,肾脾两虚的证候。 3.正气不足,瘀血内生

津液耗损,血脉虚涩而成血瘀。正气不足,加之血液生化乏源,运行无力,亦生瘀血。血瘀则血脉不通,脏腑失养。因此消渴常与瘀血有关。 4.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消渴病久,脏腑虚弱,正气不足,可出现多种变证。这些变证常致残致死。 中医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常用中医治法,可概括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法等,现代学者也有从肾论治、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之议,各具特色。

一、滋阴清热治法

滋阴清热治法是针对消渴病阴虚内热基本病机特点提出的,是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的基本大法。

二、益气养阴治法

益气养阴治法是糖尿病临床最常用的治法,原因是气阴两虚证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中最为常见。

三、活血化瘀治法

活血化瘀治法自被祝谌予教授降糖活血方问世以来,日益受到医界重视,迄至今日,有治疗糖尿病,言必称活血之势。

四、其他治法

包括补肾、治脾、治肝等。

五、分证论治 1)燥热伤津:清热生津。

2)阴津亏虚: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5)阴阳两虚:滋阴温阳益肾。 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

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宜标本兼顾,在前述证候辨治的基础上根据并发症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治疗。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2典型症状 消渴症症状

1、疲乏无力:这一症状主要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使得细胞缺乏能量。据报告2/3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消渴症病人由于营养不良,长期的饮食较少,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3、皮肤感觉异常: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病人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视力障碍: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 :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缺乏,蛋白质补充不充足,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现低蛋白性的水肿。

7、排尿困难: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余尿增多,膀胱扩张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还引起菌血症,难以医治,预后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困难,只考虑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还应联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围/臀围大于0.7的人,不论体重如何,糖耐量试验异常要占60%以上。当腰围/臀围大于0.85时,必须做糖耐量试验检查,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体征,可做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现上述病变。 3学术争鸣

以消渴症来命名糖尿病,不尽准确,对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专题讲座讲稿

糖尿病试讲讲稿

糖尿病讲座讲稿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讲稿.doc》
糖尿病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