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村落塱头村简介

2020-03-04 02:43: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广东省古村落塱头村简介

塱头村位于炭步镇西南面两公里,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5000多人,高产鱼塘2500亩,良田2300亩。第七世祖黄仕明在南宋末年(1140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塱头村的祖先最初居住于福建,从福建迁居湖北江夏郡、转至河南、江西,后又搬迁往南雄珠玑巷,经5次搬迁,最终定居塱头。

塱头村于2008年9月份被公布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塱头村能够从过百个村落评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

一、

建村时间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二、

全村孕育出较多的功名人物:明朝一品乡贤黄皞、明朝法律进士黄聚瓒;科举考试年间,共孕育了15个进士、10个举人和15个秀才,是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三、

塱头村保护古建筑意识强:

塱头村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美丽古村,虽经数百年风雨的洗礼,全村至今仍保留古建筑388 座,34间书室、书舍,18条古巷,17座炮楼,古建筑保留完整度及规模令人惊叹。

红棉树:其价值在于:一:苍翠木棉树已有642年树龄,

二、塱头村黄氏祖祠创建者黄宗善亲手所种。

青云桥:又名玉带桥,建于1507年,明皇正德赐塱头村里第一高官黄皞所建。青云桥寓意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桥深11米,左桥孔3.8米,右桥孔4米。

升平人瑞牌坊:又名第一圣旨牌坊,为塱头村的象征,乾隆57年(1792年)赐予黄景祥进士。

(黄景祥进士曾任南海知县)升平人瑞即乾隆盛世,国泰民安。“引养”:和谐。“而艾”:一心为国为民出力。“颐期”:清官、明官。“天年”:长寿。

宣重光门楼:建于元朝,重修于清朝。炮楼庙内主要供奉财帛陞君、土地公、土地婆。

渔隐公祠: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公祠前有三进士碑,黄玉璋、黄璇璋、黄湛莹。

耀轩公书室:观音厅。耀轩公一次乘船到广州经商在东北江五和大桥附近遇风翻船,急忙中在水中抱住一块樟木,渡过危险。

留耕公祠:建于明朝,清朝嘉庆重修。留耕公,明法律进士,曾任广西阳朔知县,后任广西桂林知府。

谷诒公书室:谷诒公,生于乾隆,发于嘉庆,助于道光。因三 大发财,成为花都十大财主之一,拥有良田108亩。注 重

教 育,教子有方,七子三登科。

积墨楼古巷:大富翁谷诒公兴建,古村落中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家族住宅群,共八座。

黄氏祖祠:黄宗善策划兴建的塱头村第一座祠堂,以纪念立村人黄仕明。

乡贤栎坡公祠:建于明朝。黄皞:字时雍,号栎坡,生于明朝政统五年。先后任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由于开仓救灾而受总太监刘瑾陷害。后来皇帝派人调查,真相大白,并赏他五大封赐:

1、赐建接旨亭

2、赐建青云桥

3、赐檀香炉国宝一个

4、封参藩铁汉公5、奉旨放木鹅。黄皞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五子黄学准五品乡贤)

稚溪公书室:建于明朝,光绪19年重修。稚溪:黄皓第六子,七子五登科成员,举人第一名。

友兰公祠:内有接旨亭及“芳徽克绍”横匾。“接旨亭”是友兰的父亲黄皞和五弟黄学准‘父子两乡贤’为接旨而建。“芳徽克绍”意思是继承先人的美德。

广东省古村落塱头村简介

花都塱头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河北杨头村

广东省河流简介

庙头镇简介

庙头中学简介

微波理疗头简介

古村落作文

咀头村先进事迹

印头村工作汇报

《广东省古村落塱头村简介.doc》
广东省古村落塱头村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